蒲松龄明崇祯十三年蒲松先生身在的年代中是否与书中的故事有关系,他书的故事反映是什么?是否是反映当时年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23:25:59

蒲松龄明崇祯十三年蒲松先生身在的年代中是否与书中的故事有关系,他书的故事反映是什么?是否是反映当时年代?
蒲松龄明崇祯十三年
蒲松先生身在的年代中是否与书中的故事有关系,他书的故事反映是什么?是否是反映当时年代?

蒲松龄明崇祯十三年蒲松先生身在的年代中是否与书中的故事有关系,他书的故事反映是什么?是否是反映当时年代?
明崇祯十三年(1640)四月十六日夜间,山东淄川蒲家庄的商人蒲槊做了个奇怪的梦,他看到一个身披袈裟、瘦骨嶙峋、病病禾甭的和尚.幸讲了他妻子的内富.和尚裸霞的陶前贴着换铜钱大的膏药.
蒲架从梦中惊醒,听到婴儿的哭声.原来,他第三个儿子出生了."抱儿洗榻上,月斜过南厢",在明亮的月光照耀下,蒲柴惊讶地看到,新生儿胸前有块铜钱大的青痣,跟他梦中所见病和尚胸前的膏药大小、位置完全符合.病和尚人室,是蒲松龄40岁时对自己出生情境的描绘.古代作家喜欢把自己的出生蒙上一层神奇色彩,李白是母亲梦太白金星人怀而生,蒲松龄是父亲梦病和尚入室而生.他还解释:我如此不得志,如此困苦,很可能因为我前世是苦行僧.
苦行僧转世是蒲松龄在《聊斋自志》里杜撰的宿命故事.他一生确实相当苦,可以说三苦并存:生活很贫苦;科举失利很痛苦;创作《聊斋志异》很艰苦.他的苦是和国家苦、民族难联系在一起的.蒲松龄,这位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的世界级大作家,始终是下层百姓的一员.
生活的贫苦
蒲松龄的父亲蒲粱本来是读书人,因为屡考不中,弃儒经商,成为小康之家.蒲松龄青年时代在父亲羽翼下安心读书,跟朋友张笃庆、李希梅、王鹿瞻组成"郢中诗社",孝妇河泛舟,大明湖游览,青云寺读书.但好日子没过多久,25岁时,他分家了.蒲松龄的两个哥哥是秀才,两个嫂嫂却是泼妇,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整天闹得鸡犬不宁.蒲松龄后来能写出那么多精彩的泼妇形象,就因为他日常生活耳濡目染.家里闹得实在不像话,蒲松龄的父亲说:"此乌可居耶?"只好给四个儿子分家.家分得很不公平,好房子好地都给哥哥分走,蒲松龄分了薄田20亩,农场老屋3间,破得连门都没有.蒲松龄找堂兄借了块门板,带着妻子、儿子搬进去.他分到240斤粮食,只够一家三口吃三个月.
为了养家糊口,蒲松龄开始了长达45年的私塾教师生涯.私塾教师是得不到功名的读书人谋生的出路,但寄人篱下的生活很辛酸.蒲松龄写的《闹馆》里的教师和为贵向雇主承诺:我虽然是来教书的,但刮风下雨我背孩子,放了学我挑土垫猪圈,来了客人我擦桌子端菜烧火.简直成全能仆人了.这当然有点儿夸张,但身份低微的农村私塾教师生活确实艰难,待遇不高,一年能拿八两银子就算不错.而维持一户庄稼人最低生活得20两,这是《红楼梦》里刘姥姥算的.
蒲松龄30多岁时,四个孩子陆续出生,父亲故去,老母在堂,他到了"家徒四壁妇愁贫"的地步,有时不得不卖文为活,蓿别人写文章挣几个钱,比如说写封婚书,写篇祭文,报酬不过是一斗米,或者一只鸡,两瓶低档的酒.蒲松龄最犯愁的就是怎样.
按时交税不让催税的人登门.当时官吏为了催税,搞所谓"敲比",就是把欠税人拖到公堂上打板子,有时活活打死.蒲松龄为了交税,要卖掉缸底的存粮,卖掉妻子织的布,甚至卖掉耕牛.他抱怨土地:怎么谷穗不直接长银子?蒲松龄多次写自己的贫困.有首诗写他看到市上卖青鱼,很想吃,但是没钱,只好"安分忘馋嚼".青鱼很便宜,是属于平民阶层消费的,但是蒲松龄吃不起.他的《日中饭》写全家没有干粮吃,煮了锅麦粥,几个儿子抢起来,大儿子先把勺子抢到手里,到锅底捞稠的;二儿子拿着碗叫着吵着跟哥哥抢;儿子刚会走路,翻盆倒碗像饿鹰;小女儿站在一边可怜巴巴看着父亲.蒲松龄有首词《甲寅辞灶作》,写"到手金钱,如火燎毛",一烘而尽,除夕祭灶,连肉都没有,他恳请灶王爷不要因为祭神不丰到天上说坏话,风趣地说:灶王爷看不过去,就请上帝赐给万钟粟、万两金,一家老小活得光鲜,祭神也有钱,岂不两相便宜?他的《除日祭穷神文》说:"穷神,穷神,我与你有何亲,兴腾腾的门儿你不去寻,偏把我的门儿进?.我就是你贴身的家丁,护驾的将军,也该放假宽限施恩.你为何步步把我跟,时时不离身,鳔粘胶合,却像个缠热了的情人?"
在古代大作家里,蒲松龄的平民特点很突出,贫困使他和下层百姓同命运,共呼吸,使他对吏治黑暗有深刻认识.
"文穷而后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康熙十八年(1679)春天,蒲松龄40岁那年,《聊斋志异》初步成书,蒲松龄写了《聊斋自志》叙述创作过程.
《聊斋志异》初步成书这一年,蒲松龄到王村西铺毕家坐馆,设帐于绰然堂.东家毕际有是知州,蒲松龄尊称"刺史",毕际有的父亲毕自严是明代尚书,也叫"白阳尚书",毕家号称"三世一品,四士同朝".毕家甲第如云,家里有专门供尚书大人晾官服的"振衣阁",有藏书丰富的"万卷楼",还有个占地三亩、花木繁盛的石隐园.毕际有和地方大员、世家大族都联络有亲.蒲松龄教书之余,还要代毕际有应酬贺吊,接待宾客,代写信札,但宾主融洽,待遇也较好.随着儿子们长大,蒲松龄的生活基本摆脱了贫困.毕际有的儿子毕韦仲跟蒲松龄情同手足,毕际有去世后,毕韦仲一再挽留蒲松龄,蒲松龄在毕家整整待了30年,70岁才撤帐回家.
科举失利的痛苦
蒲松龄一生科举不得志,这不得志又恰好从少年得志开始.清顺治十五年(1658),19岁的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在县、府、道三试中名列榜首,成为秀才.录取蒲松龄的是山东学道大诗人施闰章.清初诗坛号称"南施北宋",指的就是安徽的施闰章和山东的宋琬.施闰章给童生道试出的第一道制艺题是《蚤起》."蚤起"这两个字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形式上有严格要求,写多少字,分哪些段,都有具体要求,更重要的是,内容要揣摩圣贤语气,代圣贤立言.既然题目是"蚤起",顾名思义,就应该模仿孟子的语气,阐发《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文章本义,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蒲松龄却写成了既像小品,又像小说的文章.文章开头写了一段,是文言文,用白话说出来就是:"我曾经观察那些追求富贵的人,君子追求金榜题名的功名,小人追求发财致富,有些人自己并不富贵却迫不及待地伺候在富贵者门前,唯恐见晚了.至于那些悠然自在睡懒觉、无所事事的人,不是放达的高人,就是深闺的女子."这段话不像八股文,是描写人情世态的小品文.接下来,蒲松龄走得更远,干脆虚构起来,他写齐人之妇如何夜里辗转反侧,琢磨着追踪丈夫,而且想"我得起来了".写到妻子决定跟踪丈夫时对妾说:"你关上门吧,我走啦."有人物心理,有人物独自和对话,很像小说,怎能符合八股文要求?但是,蒲松龄遇到的是大文学家施闰章,爱才如命的施闰章.施闰章欣赏蒲松龄对人情世态栩栩如生的描写,他加批语说蒲松龄"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蚤起)二字之上",还写个批语:"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大笔一挥,蒲松龄,山东秀才第一名.
蒲松龄三试第一,名气很大,踌躇满志地走上了求仕之路.但他接连参加四次乡试(举人考试),都名落孙山.追根究底,施闰章对蒲松龄的赏识实际是误导,蒲松龄用写小品和小说笔法写八股,虽然得到施闰章的赞赏,其他考官却不会认可.他们都是用刻板的八股文做敲门砖取得功名,只会写这样的文章,也只欣赏这样的文章.可以说,蒲松龄最初参加科举考试就偏离了轨道.
蒲松龄31岁时到江苏宝应县给知县孙蕙做幕宾,幕宾就是代写公文书信的秘书.孙蕙的家离蒲家庄很近,蒲松龄三试第一后颇有些名气,孙蕙邀请了他.南游是蒲松龄平生惟一一次混迹官场,他观察了官场的方方面面,也坚定了进入官场的决心.有一次孙蕙问他,你想仿效古时什么人啊?他回答:"他日勋名上麟阁,风规雅似郭汾阳."有朝一日我的名字能上凌烟阁,气派像汾阳王郭子仪.
这似乎很滑稽,明明是县官请来处理文稿的文字秘书,却说将来要做郭子仪那样比县官大得多的官!其实不难理解,蒲松龄如果不想青云直上,他数十年如一日参加科举考试是为什么?
蒲松龄做了半个多世纪秀才.秀才是最低的功名,却最辛苦,总得考试.各省学道任期三年,学道一到任先举行秀才考试,叫"岁考".岁考决定秀才的等级,考得不好降级,考到一等,才有了做廪生的资格.所谓"廪生",就是享受朝廷津贴的秀才.廪生有名额限制,即使岁考一等,也得有了空额才能"补廪".岁考第二年举行"科考",成绩分六等,考前几等可以参加乡试,考五、六等降级.乡试三年一次,纳税多的省可以录取百名左右举人.蒲松龄到底参加了多少次乡试?从有关资料看,大约十次左右.也就是说,蒲松龄为了求区区"举人"功名,用了不少于30年时间反复参加岁试、科考、乡试.实在太可怕也太可惜了.我们现在旁观者清,当年蒲松龄却当局者迷.因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度是下层知识分子改变人生命运的惟一出路.蒲松龄一直希望有朝一日金殿对策,光宗耀祖.他反复练习,挖空心思琢磨写八股文.现在传下来的《蒲松龄集》里有大量这类文章.40多岁时蒲松龄写的八股文跟当年施闰章欣赏的文章已经很不相同.可是,他还是考不上一方面,科举腐败,金钱和权势越来越起作用;另一方面,蒲松龄很没运气.我们从他写的词看到他乡试失利的具体情况.
康熙二十六年,蒲松龄48岁那年参加考试,拿到考题,觉得很有把握,写得很快,回头一看,天塌地陷!原来他"闱中越幅"了,违犯了书写规则.科举考试有严格的书写规范,每一页写12行,每一行写25个字,还必须按照页码1、2、3连续写.蒲松龄下笔如有神,写完第一页,飞快一翻,连第二页一起翻过去,直接写到第三页上了,隔了一幅,这就叫"越幅",而越幅不仅要取消资格,还要张榜公布,是件很沮丧很栽面儿的事.蒲松龄写了首词《大圣乐》描写闱中越幅的感受:"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他痛心疾首,无颜见江东父老.
蒲松龄虽然被乡试折磨得如痴如狂,却仍然不肯放弃,又为下一次乡试做准备,写了这些拟表:
《拟上加意养老,诏令天下年七十、八十以上者,各赐粟帛等项有差,群臣谢表》;
《拟上以"万世师表"四字颁行天下黉宫,仍制对庙碑文,御书勒石,命大臣赍至曲阜建立,群臣谢表》;
康熙二十九年,蒲松龄51岁时参加乡试,头场考完,被内定第一名,偏偏第二场考试他因病没能考完.又是名落孙山!他的《醉太平》词写"倔强老兵,萧条无成,熬场半生","将孩儿倒绷",像有育儿经验的妇人把婴儿襁褓包倒了.年过半百的蒲松龄仍然不肯罢休,他的妻子刘氏比他看得开,劝他:不要再考了,如果你命里有官运,早就出将入相了.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一定要去听打着板子向老百姓催税的声音呢?蒲松龄虽然觉得妻子说得不错,却仍不甘心,他63岁时在《寄紫庭》中写"三年复三年,所望尽虚悬",说明他乡试再次失利.自己的仕途希望破灭后,他又寄希望于儿孙.可惜他的子孙同样不能飞黄腾达.更不可思议的是,他教的学生也没有官运.
蒲松龄自认为他做个进士绰绰有余,只是缺少举人这个环节,他始终通不过的,正是举人考试.《聊斋志异》反映出强烈的"举人"情结.《王子安》对秀才考举人加了七个极其生动精彩的比喻:"秀才人闱,有七似焉:初人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闱场也,神情惝倪,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
"七似"对秀才人闱的精彩概括,没有切身体会绝对写不出来.蒲松龄在科举路上拼搏了几十年,折磨了几十年,终于明白:"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
现在看来,蒲松龄的苦恼实在可笑、可怜、可悲.中国古代举人数以万计,世界级短篇小说大师有几个?但正是蒲松龄的可怜可悲可笑,成歙了中国小说史上如《叶生》、《王子安》、《司文郎》、《贾奉雉》等多篇精彩小说.因为蒲松龄对科举制度有深刻认识,《聊斋志异》是较早的集中揭露科举制度弊端和危害的作品.
蒲松龄19岁成秀才,72岁成为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贡生有几种,蒲松龄是岁贡.
所谓岁贡,又叫"挨贡",就是做廪生做够年头,挨号排到了,带安慰赛的意思.做了贡生,理论上可以做官,蒲松龄得了个"候选儒学训导"虚衔."儒学训导"是哪级官?不是官,也没有品,算个小吏.封建社会有各级官学,国子监,府学,最低的是县学.县学正教官叫"教谕",需要举人出身;副教官叫"儒学训导",而蒲松龄的"儒学训导"前边还加"候选"两个字,就是你有儒学训导资格,能不能做上还得看山东省除淄川县之外,有没有空出位子,如果空出位子,再看有没有排在你前边的人.
蒲松龄做廪生27年,才挨号做上贡生.再照此挨下去,这个大约相当于县中学副校长的"儒学训导"何时能到手?所以,对于年逾古稀的蒲松龄来说,贡生只是带来精神安慰和小小的实际利益:四两贡银.县令却迟迟不肯给蒲松龄树旗匾,发规定的贡银.蒲松龄不得不一再上呈,请求县官给树旗匾,还声明,因为天旱少收,他欠了税,急等这几两银子交税.县令给他树了旗匾,那几两贡银蒲松龄却始终没拿到.
我们现在在蒲松龄故居看到的蒲松龄画像,就穿着贡生的官服,这画像是蒲松龄74岁时,他的三儿子请偶然到淄川的江南厕家朱湘鳞画的.蒲松龄曾题诗夸赞画家的画技:"生平绝技能写照,三毛颊上如有神."说明蒲松龄认为,画像很传神.
写作《聊斋志异》的艰苦
蒲松龄总考不上举人,跟他爱写小说有很大关系.蒲松龄是淄川人,淄川离齐国故都临淄数十里,是齐文化的发祥地.淄川县东南有座小山,叫黉山,汉代大儒郑康成曾经在黉山上开过12书院.黉山山后有个梓楦洞,鬼谷子曾经在梓檀洞讲学.听讲者何人?有苏秦、张仪.苏秦、张仪下山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合纵连横、逐鹿中原开始了.淄川南部有个不高的山叫"夹谷台",孔夫子担任鲁国司寇时,曾经陪着鲁定公到夹谷台跟齐侯相会.各种美丽的传说影响了蒲松龄.蒲松龄从小喜欢天马行空的作品,他酷爱小说.蒲松龄青少年时正值明清易代,天崩地裂、改朝换代,发生了很多新奇事,引发了他写小说的热情.大约他25岁时《聊斋志异》的写作就开始了.这个推论是从他的朋友张笃庆的诗得出的.张笃庆的诗说蒲松龄"自是神仙人不识","司空博物本风流".司空就是东晋时的司空张华,博物就是张华写的志怪小说《博物志》.张笃庆用晋代写过《博物志》的志怪小说家张华比喻蒲松龄,说明蒲松龄已经开始写志怪小说.张笃庆认为这不利于科举,该放弃,"聊斋且莫竞谈空".但蒲松龄没有接受朋友劝告,他选择了写《聊斋志异》.天才总要表现自己,天才也总能找到表现自己的形式.我们要感谢蒲松龄这个似乎不识时务的选择,他的选择给世界文学留下了一部奇书.
但选择写小说对蒲松龄来说,是掉进了无底深渊,他得一边做私塾教师,维持全家的生活,一边继续参加科举考试,见缝插针写小说.那时写小说非但拿不到稿费,连写小说的纸都得从13嘴里省.蒲松龄冬天穿个破棉袄,手冻得笔都拿不住,脚像是给猫咬了,砚台里磨的墨水都结冰了,还是着了迷似的写.不管听到什么新鲜事,马上写.他南游期间走到沂州时遇雨,住在旅店休息,一个叫刘子敬的读书人拿出《桑生传》给他看,一个狐女和一个鬼女跟一个书生恋爱,最后双美共一夫.蒲松龄被吸引住了,他把《桑生传》改写成聊斋名篇《莲香》.
蒲松龄南游期间有两句很有名的诗:"新闻总入鬼狐史,斗酒难消块磊愁."鬼狐向来是中国小说的重要内容,但"鬼狐史"不是单纯的鬼狐故事,而是以鬼狐写人生,以鬼狐寄托块磊愁.块磊愁是忧国忧民之愁,是屈原、司马迁那样上下求索、报国无门之愁.既想青云直上,又喜欢写小说,两者是矛盾的.蒲松龄的东家孙蕙注意到蒲松龄写小说影响求取功名,劝他说:老兄绝顶聪明,只要"敛才攻苦",就能在科举上获得成功.所谓"敛才"就是收敛写志怪小说的才能,把精力集中到攻读圣贤书上.蒲松龄没有接受孙蕙的劝告,继续在穷困潦倒、全家食粥的情况下坚持写作.
关于《聊斋志异》,有两个传得很广的说法:一个是蒲松龄在柳泉摆茶摊,请人喝茶讲故事,回到家加工,写成《聊斋志异》.另一个是"聊斋"是聊天之斋.蒲松龄摆茶摊从未见于蒲松龄后人和朋友记载,这个说法来自《三借庐笔谈》,鲁迅先生早就认为不可靠.蒲松龄"我为糊口耘人田",一直在富贵人家坐馆,哪有空闲到柳泉摆茶摊听故事?不过,蒲松龄在求生存同时,把写小说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他总是有意识地向朋友收集小说素材,这就是《聊斋自志》所说的:"雅爱搜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至于说"聊斋"就是聊天之斋也太表浅."聊"有"姑且"之意,"聊斋"跟屈原《离骚》叩天门不开"聊逍遥以相羊"有关,跟陶渊明辞官归乡"聊乘化以归尽"有关,"聊斋"含有作者鹏飞无望,聊以著书,聊以明志的意思.
和大文学家王士祯的结识算得上蒲松龄人生的重要事件.王士祯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人,官做到刑部尚书.他提出"神韵说",主张作诗以神韵为先,是清初一代文宗.王士祯丁忧期间到西铺探望从姑母毕际有的夫人,和蒲松龄相识.这时,王士祯正在写作笔记小说《池北偶谈》,他对《聊斋志异》很感兴趣,大加赞赏.他向蒲松龄借阅《聊斋志异》,写下36条评语,说《张诚》是"一本绝妙传奇",说《连城》"雅是情种,不意《牡丹亭》后复有此人".
他还写下一首诗《戏题蒲生(聊15斋志异)卷后》:"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这首诗称赞《聊斋志异》的传奇性、趣味性,用李贺"秋坟鬼唱鲍家诗"说出《聊斋志异》的底蕴.蒲松龄写了《次韵答王阮亭先生见赠》:"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陈诉自己的不得志和矢志不移创作聊斋的志向.蒲松龄写小说受到孙蕙、张笃庆等朋友劝阻,却在一位台阁大臣那儿得到赏识,他非常激动,有一种"春风披拂冻云开"、"青眼忽逢涕欲来"的感觉,他以王士祯的私附门墙的弟子自居,真诚地希望王士祯能给《聊斋志异》写序.
王士祯答应可以考虑,但最终没有写.这可以理解,台阁重臣给穷秀才的"由挪由"宦良旦重亘一点儿勇气的.有趣的是,历史常跟人们开玩笑,当年蒲松龄希望通过王士祯写序提高《聊斋志异》的知名度,现在《渔洋山人精华录》煌煌巨著里,知名度非常高的诗歌,竟然就是这首《戏题蒲生卷后》.
大家感兴趣的是:蒲松龄写了那么多优美爱情故事,他自己有没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有没有逾墙相从的生死恋?有专家考证,蒲松龄写过一篇《陈淑卿小像题辞》,内容是文章作者跟陈淑卿的生死恋,于是据此推断蒲松龄有第二个夫人陈淑卿,两人自由恋爱,被父母棒打鸳鸯.但是又有专家考证,《陈淑卿小像题辞》是蒲松龄南游归来后在丰泉乡王家坐馆时替一位叫王敏入的朋友写的,这样一来,蒲松龄所谓第二夫人就不复存在了.蒲松龄为什么能够写出那么多互不重样的爱情故事?非常耐人寻味.
蒲松龄妻子刘氏是贤妻良母,蒲松龄在外坐馆,她支撑家庭,养老育小,有点好吃的,都留给蒲松龄,有时都留坏了.蒲松龄家有贤妻,却数十年如一日,把家舍当邮亭,梅妻鹤子.蒲松龄是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当他白天教完学生,夜深人静,一个人孤零零呆在书斋,月色朦胧,树影婆娑,远处传来狐狸的叫声,他很容易想像出这样的情节:一个像他这样才华横溢却不得志的书生在荒斋独坐,美丽的少女推门而人,给书生安慰,和书生谈诗论文下围棋,帮助书生飞黄腾达,替书生生儿育女.而这个少女不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要名分,不要金钱,还反过来给书生金钱.这是多么称心如意、一厢情愿的男人的幻想,穷书生的情爱幻想?在礼教森严、男女7岁不同席的社会能有这样的女性吗?不可能.这美人,只能是天上来的,海底来的,深山洞穴来的,阴曹地府来的,是鲜花变的,飞鸟变的,狐狸变的,甚至像《书痴》写的,书架上拿下《汉书》,翻到第八卷,里边夹着个纱帛剪的美人,背面写着"天上织女",突然,这纱剪美人从书本上折腰而起,飘然而下,花容月貌,善解人意,自称"颜如玉",真是"书中自有颜如玉"!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达成",我们说,花妖狐魅变成的美女就是穷秀才蒲松龄的白日梦.

蒲松龄明崇祯十三年蒲松先生身在的年代中是否与书中的故事有关系,他书的故事反映是什么?是否是反映当时年代? 日食一定是月亮地球太阳之间发生的吗?其他的天体不行吗?崇祯年代基本上发生了不下十次日食,那又是怎么回事? 问个关于明朝崇祯皇帝的问题今天看百度百科里对崇祯的说法 其中有一条是讲京城被攻破,周皇后在最后对崇祯说“妾跟从你十八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 这话怎么讲?印象中 明朝天启七年至崇祯三年农民起义军的重大事件 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国家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速度栽树绿化,如果第一年植树绿化是a公顷,那么,到第三年的 崇祯三年中的“三年”指什么 崇祯是怎么死的? 崇祯是怎么死的? 明朝亡在崇祯手里,是明朝已经无可救药还是崇祯在决策上出现多次严重失误造成的?- 明朝亡在崇祯手里,是明朝已经无可救药还是崇祯在决策上出现多次严重失误造成的?- 崇祯的读音是“崇祯”这两个字 英语翻译“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看不懂历史题就错了…原文答案是b我选d:14.《清文献通考》卷33中记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 写明朝的穿越小说时间定在什么时候好呢?我准备写崇祯三年、可感觉又太晚了看别人有写崇祯七年的问问大家到底写多久的好.为什么?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文中标出三个年代:“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这三个历史年代,中国历史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1)……(2)……( 公文中,下面表示正确的是:公文中,下面表示正确的是( ) A.二十世纪80年代 B.20世纪八十年代 C.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崇祯自缢的具体地点在哪? 新中国成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朝,中共是如何开创人民民主政治新局面的? 袁崇焕对崇祯帝说五年复辽的依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