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 两千字读后感朱光潜的谈美 不是谈美书简 最好能让我了解下文章大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3:47:24

谈美 两千字读后感朱光潜的谈美 不是谈美书简 最好能让我了解下文章大意
谈美 两千字读后感
朱光潜的谈美 不是谈美书简 最好能让我了解下文章大意

谈美 两千字读后感朱光潜的谈美 不是谈美书简 最好能让我了解下文章大意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该也是其中道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相声有说、学、逗、唱.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规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实际生活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活.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这个段落里朱先生引用《庄子.秋水》里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人的美感经验的道理,即:美感经验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人的认知有时是伴随人的主观情趣来判断事物的.那么这种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映射到身边的事物中去.这种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经验息息相关的.如同朱先生讲到在欣赏古松时,除却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还有个人对古松的内心欣赏情趣也会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赏者的个人认知经验在里面,这也是人们看到某某事物时会说:我认为如何如何,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其实人们在对事物赋予个人的某种情趣的定义同时人们也在不经意中模仿着事物本身的一些属性.也就是说人的美感经验不是单独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观情趣独立产生,因为事物的物理属性,因为人的移情作用,两种属性的结合造就了人的美感经验.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 美感与快感
其实美感和快感无时无刻都冲斥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但究其出发点就又产生了前面朱先生讲的不同态度的问题.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而快感是处于实际应用的目的.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会产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会产生快感,但这些都不会有美感.雕像和英国姑娘一个是雕塑艺术品一个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单从实用角度出发那还是英国姑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在这里朱先生告诉我们明确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对于美的欣赏要不带功利和实用的心态去看去理解.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美感与联想
我姑且如此解释朱先生的这段文章.联想是偶然的、杂乱的、无序的,而美感的东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结构的、抽离出来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谐状态的东西.美感经验可以使人产生对事物的联想,而单纯的联想不能算做美感经验.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种直觉.一瞬间的感受.而联想会带着思考,这种思考会把事物引到其他不相干的事物中去,无法直接单纯的欣赏一件事物本身,而会产生浮想联翩的心理活动,所以美感经验同联想是有不同含义的两种概念,不能混淆.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 考证、批评与欣赏
这段文章可以看出对一部文艺作品所持的不同态度,考证更接近科学家的方式,批评更接近哲学家或政治家的态度,而欣赏更多的是有艺术情趣的艺术家或一部分人的行为.考证、批评不等同于欣赏,但欣赏需要了解艺术作品的一些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欣赏.证多是伴随对作品的年代、背景、作者、版本、野史等等做历史判断,过于理性,少了对艺术作品欣赏时的直觉感性反映,所以它不能算是欣赏.而批评就更加抽象的把一些主观的规矩或一成不变的框子来规范艺术作品.我个人认为批评家如果不客观的评论艺术作品那他的文章将一无是处.这也是朱先所推崇的:欣赏的批评.不能把原有的美丑标准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同一而论,要把自己放到作品当中去,反复品味其中然后有感而发.
朱先生最后讲到考证和批评都不是欣赏,而欣赏需要有考证和批评在其中,欣赏需要有考证基础和批评的态度,这也是辨证法的观点对待事物.就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 —— 美与自然
美是什么?言论不一.朱先生在此提出美是物的物理属性和人的人情心理活动对事物产生的一种态度.单独有自然物理属性而没有人的感性心理直觉――美也无从产生.自然在经过人的心理感觉加工后产生了美感,不同的经验会产生不同的感觉,美的欣赏是对自然的一种再加工、再创造.个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结果就不同.俗话讲的“情人眼底出西施”的道理,如同朱先生所讲是人们经过人情化、理想化的一种心理活动结果.这种结果就是不同人的主观的审美经验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产生的结果.美和自然也是对立统一的一种关系,美感没有自然的物理属性就无从产生,而物的物理属性没有人的理想化即人情化加工也无法衍生出美来.对于美我们应从两方面来看,美不是凭空产生的.
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德拉克洛瓦
这里又可以提到“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朱先生在此提到的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虽略有分别但究其观点都是“模仿自然”.我们常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艺术的美是以自然为内容,以人的情趣及一种形式而表达出来的,单纯的自然是无法定义其美还是丑,因为有了人的感受或说移情作用,才有了自然美这个概念.理想主义虽说自然中有美有丑,但它要的是经过理想化后的一种固有的共性模式化的东西.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模仿自然.艺术的美是要高于自然的,自然不过是借境抒情、借物俞人的元素,人是主体,自然融入了人的感受、人的情趣才变得美,这种美也是人的一种再创造,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推崇的模仿自然的美和我们讲的艺术美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形象丑陋的元素经过艺术家的重新排列组织它就会变得和谐,变得有美感,简单的说人以自然为元素,不同的情趣会创造出不同的形态,就形成了不同方式的艺术美,而只模仿自然是无法感受到真正的艺术美的.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多是有感而发,这里的感也可以释为感受欣赏,然后有了感觉便把他表现一番,或诗或画或唱或书等等.创造不是凭空出来的,好的作品一定是有感而作.朱先生在本章中提到“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其实可以这样理解,游戏的过程包含着纯粹的自由状态,既是游戏便可天马行空般的来去自由,包含着大量的人的想象、情绪、感觉,就是再创造一种状态,它以自然生活为载体,是玩家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方式,这游戏的行为是没有社会性的、不具备传达创作人的情感的,它同艺术还是有区别的,艺术要有社会性因为作品的评定有一半儿还要社会中的大众来参与才算完整.那么如果一个艺术家既有奔放自在的艺术表达方式,又不失其一颗童心(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那么他的作品一定是打动人的.
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既是创造就会有生活中的元素和作者想象的因素融合再一起.作者在创作时有些时平时观察的印象再现,但这种单纯的自然还是杂乱无章的,需要从中进行提炼,不足的或是原素材不足以表达其情感时,想象就是作者的另一次创造,敢于创造的想象,能够用平时所看所得经过重新组合,把不存在的东西表达出来,这就是创造的想象,当然这些需要积累和对生活的沉淀.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朱先生讲:艺术的任物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这里谈到的情感就是有感而发的状态,创造需有饱满的情绪才能做到有感而发,一挥而促.艺术是具有社会性的,作者在表现的同时也在传达其特有的情绪,引发观者的共鸣,作者的喜怒哀乐都会通过其作品隐隐或直接表露出来,或让人痛心或让人高兴等等.情感可以说是创造的原动力,因为有情感才有了表达的欲望,创作也由此而生.
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我理解朱先生说的格律就是不同艺术表现的某种特有的形式.艺术要创造、又要有格律岂不是有些矛盾?其实这句“从心所欲,不逾矩”真真切切表达了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既能随心所欲的表现有不会跳出一种表达的方式.即――格律.这种境界是经历无数困惑及磨砺,历练而成的,它可以在有限的规范内表达无限的内容.因为艺术是有一定规范的具有社会性的一种情感表达,规范在真正的艺术家哪里不是束缚而是一种事物共性的展示,而其中的才气或是天才或是迂腐将表露无疑.格律不能成就庸人,也不会牵绊才子,合理的利用它为我们服务才是根本.
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齐白石老人教育学生时的话.同朱先生其说不谋而和.其实创造与模仿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创造中有模仿,而模仿中也带有创造的成分,艺术创作应该有作者自己真实的情感流露,有感而发必能有所成就,这里的“感”是别人无法模仿得来的.创造与模仿只要把我好一个“度”才好.大多艺术家都从模仿开始逐渐磨砺技巧,进而进行随心所欲的创造境界.模仿应该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阶段,创造才是艺术家的目的.
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天才也是靠勤奋得来的,没有不需要勤奋就获得能力的.下功夫才会思如泉涌,才有灵感.朱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告诫我们要踏踏实实用足功夫,笔下才有神韵.心中才有灵感,灵感可以映射出一个天才,但天才的背后却是下苦功服磨练心境、意志、技巧.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文章结束,对于朱先生说的人生的艺术化在本节中已经分析的及其透彻了.不需多言,读完此书,更见朱先生对美、对艺术理解的功力.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大舞台,生活是可以艺术化的,谁知道如何把握一种“度”,谁懂得“和谐”的规律谁就能艺术的生活,有情趣的生活,那是一种驾驭生活的本领,要辛苦要勤奋,有所得有所失,得失来去全赖一种心境,心多宽路就多宽,豁达乐观的心境就是艺术,因为那是一种精神境界,是积极生活的态度,多留意生活,留意不经意的一个灵感,细细体味心境、宇宙、斗转星移,日月流转的变化,有情趣的生活、带一颗感激的心珍惜生活.“慢慢走,欣赏啊!”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驻足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品味一下生活.
再次向朱先生致意,精神再次被梳理了一番,深感收获颇多.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个人在咖啡厅,从书架上看到了朱光潜的《谈美》。心境好像回归到了自然。

坐在靠窗的位子。静静的看着外面的世界。路灯很亮,望不到空中的星。夜已经和这泛黄的光融为一体。

一棵树挡住了我视线前方的路灯。树干不粗但很长。张牙舞爪的枝干上挂着枯黄的树叶,不肯离去。已经是深秋。万物仿佛都失去了生机。树,悲凉的立在路旁。但不知怎的,一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好象是灵魂。慢慢...

全部展开

一个人在咖啡厅,从书架上看到了朱光潜的《谈美》。心境好像回归到了自然。

坐在靠窗的位子。静静的看着外面的世界。路灯很亮,望不到空中的星。夜已经和这泛黄的光融为一体。

一棵树挡住了我视线前方的路灯。树干不粗但很长。张牙舞爪的枝干上挂着枯黄的树叶,不肯离去。已经是深秋。万物仿佛都失去了生机。树,悲凉的立在路旁。但不知怎的,一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好象是灵魂。慢慢的向我靠近。沁人心脾,越来越浓。我们的灵魂仿佛交织在了一起。树下依稀的车辆驶过,路灯的光透过同样黄色的树叶。是一种凄凉中的温暖。

“请问需要加点水吗?”服务员礼貌的端着透明水壶问我。脸上的微笑向是暖风。

恍惚间记起我还坐在咖啡厅,看一眼桌上的杯。
“不用了,恩..给我加壶红茶吧。”我同样温声礼貌的说到。

我又一次仔细的端详起这间咖啡厅。推开木制的门发出“吱呀”的响声。四周散发出微弱的光汇聚成的环境。好象一下子回到不知名的某个时空。各个角落摆放着毫不相同的沙发。就连台灯也全不一样。仿佛每一处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两个单排的书架零散但整齐的摆放着书。大厅空闲处的画架上还夹着往来墨客的涂鸦。幽雅的英文音乐感觉很舒服。不过对我这个英文文盲来说完全听不懂歌词,但似乎又有另一种体验。歌词是什么意思似乎从我进这间咖啡厅起就已经不重要,只有这轻轻的曲调在我心里徘徊,或说是我的心沉醉于这咖啡厅。完全忘记了外面世界中的我。大概就因为这使我留恋于此。就像是桃花源。

服务员把沏好的红茶端到桌上。抬头,然后是相顾一笑。我记得,第一次来这写作文时是他给我换了盏相对明亮的台灯,并告诉我要保护好眼睛。

我端起透明的茶盏,秋色的茶在静静的微笑。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让我想了许久该怎么形容。最后我痴笑地自语:我要是画家多好。

品了口茶,涩涩的味道。夹了块糖。我端着杯转身,透过茶盏,视线中与外面的世界又被拉远。朦胧的感觉到美丽。又嘬了口茶,还是涩涩的,但有了丝甜。好象是生活一般。忙碌的时候寻找些安详,用回归自然的心灵看这个世界。美,无处不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