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里程碑的事件,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2:09:51

京剧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里程碑的事件,是什么?
京剧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里程碑的事件,是什么?

京剧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里程碑的事件,是什么?
京剧从形成发展至今,历经近二百年,大致可以划为四或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徽班进京,演化形成京剧.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程长庚等.程被认为是奠定京剧的开山鼻祖.
  第二阶段:京剧开始出现第一个鼎盛期,并进入宫廷,被上层贵族视为显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谭鑫培,包括杨小楼等.谭创造了京剧第一个流派,也是老生行影响最深远的流派.杨则创立了武生行影响最大的流派.他们也是相当长一个时期“京朝派”衡量京剧规范的主要标准.当时的上层贵族几乎莫不以会哼上几段道地的京剧为荣.
  第三阶段:梅兰芳的“古典唯美主义”表演,在菊坛大放光芒.梅氏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等都是“古典唯美主义”表演的不朽典范.梅兰芳成了中国戏剧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梅兰芳也许就没有京剧作为中国“国剧”的地位.“古典唯美主义”表演,特别符合知识分子和社会上中层追求“古典美、典雅美”风尚的欣赏要求.余叔岩在继承谭鑫培等人的基础上,对生行艺术有重要的演化推进,使京剧向着“文人品味、典雅风尚”的方向大大发展了.梅兰芳崇尚中正平和,追求“圆美、高华”;程砚秋反梅氏之道而行,他深谙太极之道,他的唱极尽阴阳、背反、开阖、顿挫、婉转之变;马连良于谭、余外另辟蹊径,创华丽新风;他如四大名旦之尚、荀,前后四大须生之言、高、谭、杨、奚,净行之金、郝、侯等,均各领风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观和风格特点.但我觉得无论梅、余、程、马等等,他们的共性大体上都是不离这个“古典唯美主义”主导表演原则的.譬如程砚秋的《春闺梦》、《锁麟囊》等同样是这方面的杰出经典(但需要指出的,程氏艺术同时又是渗透着强烈现实主义的).他们从这个大原则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创立了各个流派,形成了流派纷呈的局面,并创作了大量精彩的剧目和脍炙人口的著名唱段.对京剧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这中间,甚至有时追求唱腔、身段等表演技术的“美”成为第一位重要的东西,而剧情主题、剧本结构和人物关系的合理性反而显得不那么特别重要.
  第四阶段:严格说应是和第三阶段同时期(为叙说方便,单列之).以周信芳为代表的海派京剧,处于当时南方经济开放地区,面对外来文化广泛深入,强调以具有鲜明现代特点的表演手法和形式(包括运用现代手段),强调故事情节化和人物个性化,强调“处处以平民化为目标”,以适应广大市民阶层的欣赏需要.周信芳本人更是高举现实主义大旗,敢于打破形式主义的束缚,开创了独特的麒派艺术.如果说京派艺术更多崇尚典雅、含蓄、中正、大方、蕴藉、婉约甚或凄美之风,那未海派艺术则着重强调通俗、慷慨、激越、开张、壮美之情(当然也并不排除互相兼蓄者).我们不妨称之为“通俗现实主义”或“通俗壮美主义”的表演.它的杰出贡献和意义在于使京剧演化为一种大众化艺术,更加接近平民大众.其影响广及京剧其他行当和一些地方剧种甚至话剧和电影.(裘盛戎、袁世海都自号为麒派花脸,赵晓岚以麒派花旦为荣,话剧大师金山甘列麒派门下.)那时,连“剃头”的、“修脚“的,都会唱上两句《追韩信》.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周信芳为代表,创编了一批具有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的剧目,如《徽钦二帝》、《史可法》等.这个阶段,京派和海派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第五阶段:新中国建立.新的文艺思想对京剧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时代要求文学艺术反映现代生活,歌颂英雄和崇高精神境界.这也必然成为时代、社会、人们对京剧的要求.李少春,以及他的同事们和他们的剧团,包括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等,和翁偶虹、范钧宏、阿甲等编导人员.站在这个潮流的前面.这期间,他们坚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实行编、导、演结合的体制,编演了堪称新经典的《野猪林》、《将相和》、《大闹天宫》、《白蛇传》、《九江口》、《响马传》、《谢瑶环》、《满江红》等等,以及和北京京剧院合作创演的《赤壁之战》.吸引了各个不同阶层的观众.这些新剧目,相比《四郎探母》、《大*探*二》、《武家坡*大登殿》、《玉堂春》等等一类传统老戏,无论是剧情主题、思想内容、表演形式、人物形象等各个方面,都确实算得上是一种“新京剧”.特别是他们首创了《白毛女》和被称之为“第一流编剧、第一流导演、第一流演员的结晶”的《红灯记》等现代京剧.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通过到各国演出,又使新中国的京剧向各国人民作了有深远意义的传播.他们上述一系列做法,带动、影响了全国各个京剧团体.梅、周、程、马、谭等之后,一批三、四十岁的中青年杰出京剧表演家,成为新时期中国京剧的主要闯将、开拓者和生力军.除上面已提的李、袁、叶、杜,还有言慧珠、裘盛戎、高盛麟、张君秋、厉慧良、关肃霜等等,都在这个阶段各显身手.他们或以崇尚传承“古典唯美主义”为目标,或以追求体现新的京剧现代观为理想.他们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进入这个新时期后,追创单一唱法演法之“新流派”,已不再是剧团和演员的最主要奋斗方向.戏剧主题思想,以及围绕主题和人物,运用各种京剧表现手段----唱念做打,甚至现代艺术手段,使整个演出达到最佳效果,则成为更重要的标识.这正是新中国建立后新流派产生少的原因之一.)
  而在这个阶段中,李少春称得上是新时期京剧改革创新方面一位最突出的代表人物、领军人物.正如周信芳称李少春是“青年领袖”,翁偶虹称之为“哲人”,电影大师赵丹称他是“具备了新的思想意识”的“新艺人”,话剧界的黄宗江赞他“是继承流派、发展流派、突破流派的一个典范”.曹禺先生也赞赏道“允文允武,男为李少春,女为关肃霜.” 而京剧界同行则称他为“李神仙”,和他同龄的张云溪说,李少春是“京剧界多少年来罕有的全才、文武技艺达到当代颠峰的一流大师!”
  现在戏剧理论界有人将上述现象称为“李少春旗帜”,将李氏的戏剧观念和实践称为“李少春演剧学派”(如何概述这一现象还可作进一步探究).这个“学派”远不是一般意义的个人风格流派.在我看来,它是以体现和弘扬中华民族“崇高精神”品质作为京剧创作的指导观,打破了京派、海派以及行当、个人流派的界线,而将京派的“古典唯美主义”表演特点和海派的“通俗现实主义”表演特点融合于一体,将多种行当,多种流派融合于一体,并吸取话剧、电影的一些手法.注入他们的新剧目之中.有人说如果梅兰芳崇尚的是“古典和谐美”,而李少春的艺术追求则是“现代崇高美”.我个人认为李氏是将两者有机的结合.他的表演,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既是和谐美的,又是崇高美的.一切从剧目主题和人物出发.以现实主义崇高精神为指导,充分运用京剧古典程式手段,旧程式不合适的,就敢于破之,用新的却又是符合京剧基本规律的程式来取代.它仍然姓“京”,但是是适合新时代的“新京剧”,将中国京剧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这是一个开创中国京剧新里程的杰出功绩.这个功绩,当然不只是属于李少春一个人的,而是同时属于前面所述一大批闯将开拓者的.也是属于他们的前辈的,属于所有支持并参与京剧改革创新的人们(包括和他们并肩战斗的老艺术家).但不能否认,李少春确确实实无愧为这个时期的一面旗帜.《野猪林》一剧则是这方面的一个重要标志,堪称集李氏戏剧观之大成,是在中国京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烁古耀今的不朽经典.而《红灯记》也被一些学者称为“京剧现代戏发展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里程碑”.一出改编传统京剧,一出新编现代京剧,永载于中国京剧之庙堂.李少春的名字,在中国京剧史上必将名垂千古.
  综观京剧近二百年发展史,在这四或五个阶段-中,耸立着五个最具标志性的里程碑:第一个标志性里程碑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程长庚;第二个标志性里程碑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谭鑫培和杨小楼;第三个标志性里程碑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梅兰芳、余叔岩、马连良和程砚秋,与此同时,并峙的又一个里程碑(或称第四个标志性里程碑)最主要代表人物是周信芳;第五个标志性里程碑,也即新中国建立后,“新京剧”矗立起的新里程碑,涌现了一批杰出代表,其中的领军人物是李少春.
  京剧近二百年发展过程中,涌现了出大批优秀杰出表演家,创造了众多流派.然能真正从戏剧思想方面形成“艺术学派”的,我个人认为应推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李少春等.
  当前,人们喊出了“振兴京剧”的口号.京剧界在继承前辈们艺术遗产的同时,需要从他们曾经走过的道路中吸取经验和营养.其中,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李少春等人的戏剧艺术思想尤其需要京剧界以至戏剧界作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