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法两家治国主张极其价值追求的根本冲突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2 10:54:31

儒法两家治国主张极其价值追求的根本冲突是什么
儒法两家治国主张极其价值追求的根本冲突是什么

儒法两家治国主张极其价值追求的根本冲突是什么
根本冲突在于
儒家谋求中庸,德治和法治都要,法为辅;
法家有些极端,重视严刑峻法的作用,认为只要刑罚重,百姓就会治理得好.

儒家是以仁治国 以法为约束 提倡从思想上提高人民意识,仅仅把法律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法家是以严格的法律制度去约束人,以强势的压迫力去抑制人的行为思想,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的发生。

就治国而言,儒家强调有为,治国有为是指导之以镕,齐之以礼,和之以乐,辅之以法,任之以贤,使之以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从人性善的角度,提出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以和为目标的治国思想,这一思想长达数千年为历代封建君主所用。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仁者,爱也”,认为仁慈与博大的爱,能够感化人们的心灵,主张君主用仁慈与宽厚、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实行“礼治”或“德治”,认为把德礼施之于民,是治理国家...

全部展开

就治国而言,儒家强调有为,治国有为是指导之以镕,齐之以礼,和之以乐,辅之以法,任之以贤,使之以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从人性善的角度,提出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以和为目标的治国思想,这一思想长达数千年为历代封建君主所用。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仁者,爱也”,认为仁慈与博大的爱,能够感化人们的心灵,主张君主用仁慈与宽厚、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实行“礼治”或“德治”,认为把德礼施之于民,是治理国家的理想方案。在儒家管理思想中“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所得是施行“仁政”的回报。儒家管理思想提出要重教化,要“富而后教”,既得民心,同时树立君主权威。儒家治国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信仰仁义,主张以同情忠恕来追求至善。体悟天地生万物的仁心,奋然兴起发挥生生不已的创造活力,并不只求个人生命的完成实现,而是连同一切人群,与一切万有的生命都一起要在雍容恢宏的气度中完成实现。
法家认为,人的本性是“自为”“好利”,人的“欲利”本性是不能改造的。因此法家认为统治者就应该用利这个杠杆去控制民。基于人们“好利”的本性,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买卖关系。因此韩非主张采用监督考察和阴谋诡计来驾驭臣属。这样法术势相结合控制社会的手段。法家虽然主张以法治国,但实质上,法家所推行的依然是人治。因为封建社会的法是君主制定的,体现了君主个人的意志,并且君主的权力大于法,当法与君主的权力利益相抵触时,法要服从于君主的个人利益和权力。“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法只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统治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人治有其根本的缺陷,所以现代国家都实行法治,依法治国,使法律和制度不依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以领导人看法的改变而改变,保持了内政外交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保证经济政治社会稳定健康的发展。实行法治是现代各国的共识,是历史的选择。同时道德对治理一个国家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治国必须重视道德,依法治国,辅之以德。中国就是依法治国辅之以德治国。
两者治国理念的目标是一致的,旨在治国安邦,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目标都是忠君爱国,都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但是却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深刻原因之一。因为他们的治国理念都是以君主专制为中心,始终围绕君主而不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们治国理念的最终目的和出发点都是君主的利益及权威。在昏君当道的时代受苦的是平民百姓,在近代科技大发展的时代,落后的则是整个民族。

收起

儒家是老奸巨猾,法家是太稚嫩,太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