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怎样理解“忠”和“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2 01:30:02

当今社会怎样理解“忠”和“孝”
当今社会怎样理解“忠”和“孝”

当今社会怎样理解“忠”和“孝”
我先说一下“忠”:
我认为所谓“忠”就是对内心信念的一种坚持.当今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区别在于什么?
是科学的发展?是文明的进步?.
我想这些都不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只是上一时刻的我们,我们的大脑这配的只有现在的我们,而我们的未来靠的是什么?依我看来是梦想.
所以,我认为“忠”只是忠于我们的梦想.也就是说,我们所忠的只是未来,而且我想古往今来“忠”都是这个意思.
过去发生过有多少“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举,有多少“还有后来人”的豪言.有些人为了尽忠甘愿一死,有些人为了尽忠忍辱负重.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尽了忠,但!是什么使他们如此牺牲,不难理解就是对自己理想的坚持吧.
我再来说说“孝”
我认为“孝”的精髓在于敬仰,理解,融合.我也认为“孝”的内涵也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至少不会过多的变化.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于年轻人传统文化的教育虽然大不如前,但这个“孝”字作为文化中的瑰宝,无论谁耳濡目染了几十年都会有所感悟.
古代有以“孝”治天下.现在的法律中对于赡养亲人的条文也很容易找到.我想对于现代人来说,“孝”不单单是赡养这么简单了,应该还有一份理解.年轻人试着去理解长辈,而不是一味的培养个性,追求自己.
中国的开放使自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以发展为代价的不光只有环境的破坏,矛盾的增加,也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代沟.想一想,现在的80后90后,时代以10年进行了划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有了划分就有了差别,有了差别就有了分歧,有了分歧就有了矛盾,有了矛盾就有了隔阂.
对于现代社会的“孝”,不只是要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安慰,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融合.

纪元1645年,清兵在多铎的率领下,分兵亳州、徐州两路,向南推进,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徐州、亳州、盱眙,并乘势下淮安,夺泗州,渡淮河。四月十九日,明将许定国引多铎师至扬州,扬州被清国水陆各路重围。守将史可法统率军民,坚守弧城,同时,向弘光小皇帝求援,弘光不应,扬城告急,四月二十一日,明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拔营出降,形势更为危急。史可法等坚守至四月二十五日,终因弹尽粮绝,被清兵攻破。史可法自刎...

全部展开

纪元1645年,清兵在多铎的率领下,分兵亳州、徐州两路,向南推进,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徐州、亳州、盱眙,并乘势下淮安,夺泗州,渡淮河。四月十九日,明将许定国引多铎师至扬州,扬州被清国水陆各路重围。守将史可法统率军民,坚守弧城,同时,向弘光小皇帝求援,弘光不应,扬城告急,四月二十一日,明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拔营出降,形势更为危急。史可法等坚守至四月二十五日,终因弹尽粮绝,被清兵攻破。史可法自刎不果而被俘。在多铎百般的诱降时,史可法斩钉截铁地说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态不可屈!”结果被惨遭杀害。史可法的部下在这种情形下,仍率余部继续鏖战,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清军占领扬州后,纵兵屠掠,十日封刀,史称“扬州十日”。
故事二: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三月,权臣阿合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没阿合马的家财,追查阿合马的罪恶,并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八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渠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什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什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杀身以成仁,其浩然正气万古流芳。

故事一:据记载,在一六一四年,即明代万历甲寅年的一天晚上,年仅十五岁的少年郭金科,家中失火,郭金科自己逃出来后,发现母亲仍在屋内,又纵身跳进火里去救母亲,当时街坊邻居都阻止他入火救母,但终没有阻挡住。第二天早上,大家发现母子双双遇难,紧紧抱在一起,分也分不开。此事不仅感动了当时的杭州市民,官方也作出了反应,“御史闻之,命葬之孤山,表曰郭孝童墓。”
故事二:董永,汉代千乘董家庄(今属博兴县陈户镇)人。家贫,自幼丧母,靠自己种地劳动养活父亲。董永每去田间劳作,则以小车推着父亲,放到树荫下,并备有水罐,为父解渴,过着父子相依为命的生活。父死,无钱治丧,永便自卖其身以葬父。后人传为佳话,拥永为孝子楷模,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