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举例明初和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文武功臣,至少10个?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16:21:31

请举例明初和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文武功臣,至少10个?
请举例明初和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文武功臣,至少10个?

请举例明初和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文武功臣,至少10个?
1.徐达
(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部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2.常遇春
(1330~1369)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安徽怀远人.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 封鄂国公.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
3.刘基
(1311~1375) 中国明朝军事谋略家.字伯温,浙江青田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时人比之为诸葛亮.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等职.元至正二十年(1360),被朱元璋聘至应天(今南京)参加农民起义军.他根据当时形势,献时务十八策,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方略.朱元璋遂集中兵力,西灭陈友谅,东灭张士诚,数年内占据长江中下游诸省.二十七年十月,参与制定的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进兵大都(今北京)的灭元作战计划,得到实现.刘基参与军机八年,被认为有建策之功.朱元璋称帝后,刘基奏立卫所军制,加强海边防建设.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后遭诬陷,忧愤成疾,于洪武八年病逝.其有关军事谋略的论述,辑于《诚意伯文集》.
4.傅友德
(?~139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少年骁勇,善击刺骑射.初参加刘福通起义军,后归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阳湖之战中,先以轻舟挫陈友谅前锋,后带伤截击陈军于泾江口.次年,又从征武昌,他率数百人勇登高冠山(今蛇山),夺取全城制高点,克武昌后,授雄武卫指挥使.继而转战江淮等地,因战功卓著,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明洪武四年 (1371),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任征虏前将军,统军10 万由文县(今属甘肃)打开入川门户,趁势拔汉州(今四川广汉),围成都,迫夏蜀丞相戴寿出降.朱元璋作《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功为第一.十四年,任征南将军,率步骑30万征云南,出奇制胜,消灭元梁王军主力,梁王闻败自杀,余部先后归降(见明攻取云南之战).十七年,进封颍国公.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赐死.
5.邓愈
(1337~1377)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16岁的邓愈继承父志,领兵继续抗元.次年,率部加入朱元璋军,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立战功. 19岁升广兴翼元帅.后转战今皖、浙、赣等地,连战皆胜.二十三年夏,陈友谅率军号60万围攻洪都(今南昌),他防守抚州门,城破30余丈,率军且战且筑,协助都督朱文正坚守85天.鄱阳湖之战后,他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县,升江西行省右丞.明洪武三年(1370),从徐达远征甘肃,身先士卒,击败元军.后分兵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区)、乌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诸部.四年,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坐镇襄阳(今属湖北),筹运粮秣军马,供应从征各部.十年,任征西将军,平定吐蕃反抗势力,至昆仑山而还.因病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6.汤和
(1326~1395)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为人谨慎,沉敏多智.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次年归属朱元璋.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十七年,镇守常州(今属江苏),多次击败张士诚部.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俘获2.4万人、海船400余艘.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继又从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明洪武三年 (1370)封中山侯.次年为征西将军,在傅友德部从陆路配合下,与副将军廖永忠率水军溯长江西进,抵重庆,迫夏国主明升出降.九年,以征西将军进兵延安(今属陕西),迫使伯颜帖木儿乞降.十一年,封信国公.十七年,巡视海防.二十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后以年迈为由,自请还乡.二十八年八月病卒.
7.李文忠
(1339~138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思本,江苏盱眙人.喜爱读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明.19岁率亲军,从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贵池),初建战功.继又率部连挫元军,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临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后与邓愈会师,再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元水陆军数万突然反击,他先破其陆军,取部分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水路元军见之惊慌逃遁.二十五年春,张士诚派兵20万攻新城(今浙江诸暨南).李文忠率军驰援,因敌众己寡,将士有疑惧,他激励将士说:兵在谋不在众.次日,乘雾进攻,冲其中坚,果获大胜,歼张军数万,俘将校600 人.二十六年秋,率军进克杭州,迫守军3万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军从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常遇春病逝后,他代其职继续远征漠北,俘斩元兵万余.次年,与徐达分道北征,俘获元主之孙及大臣数百人,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十年,负责大都督府,十二年兼领国子监事.十七年病卒.
8.郭兴
郭兴,明初濠(今安徽五河县郭府乡)人.青年时从军,原在滁阳王郭子兴部下,后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由于作战英勇,屡建战功,不久晋升为统军元帅.率部攻克了常州、宁国、江阴、宜兴、婺州、安庆、衢州,连连取得胜利.洪武初年,又跟从徐达夺取中原,攻克汴梁,守御河南,旋即移镇巩昌,边境随之安定.后被封为巩昌侯.卒谥宣武,葬于金陵聚宝山西,追封陕国公.
9.郭英
郭英(1335—1403),兴弟.早年与其兄郭兴同随朱元璋起义,深得信任.令宿值帐中,呼为郭四.后跟从徐达、常遇春作战,从克滁、和、采石、太平,战鄱阳湖,征武昌,克淮安、安丰,皆有功.克常州等十数城,参加大小百余次战斗,伤痕遍体,未尝以疾辞.初授骁骑卫千户,复迁本卫指挥副使、河南都指挥使,洪武十三年(1380年)擢前军都督府佥事.洪武十七年(1384年),因平定云南有功,封武定侯.翌年,加封靖海将军,镇守辽东.永乐元年(1403年)卒,六十八岁,谥号咸襄,追封营国公.
10.耿再成
耿再成,字德甫,安徽五河城人.初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屡建战功.治军甚严,军士出入民间,秋毫无犯.守和州时,以1万人败元军10万人,乘胜再败元太子秃坚,取真州,渡江克建康,遂升为镇国上将军.历任枢密院判官.后闻驻守金华、处州苗师蒋英、李佑之等人反,随率战卒不满20人前往镇压,因寡不敌众,中伤坠马而死,葬于金陵聚宝山.追封为高阳郡公.洪武三年(1370年),又加赠泗国公,追谥号武庄.
11.冯国用
冯国用(1323-1358),明初大将.濠州定远(属今安徽)人,汉族.元末与弟冯胜组织武装,继投朱元璋,典亲兵,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镇江、丹阳、宁国等地,累建军功.后从征金华、绍兴.擢升亲军都指挥使.不久死于军中.追封郢国公.
元末时,天下大乱,各地农民义军蜂起,反抗元朝政权族的压迫,冯国用与其弟冯国胜也组织农民武装,结寨自保.朱元璋率军至定远妙山时,冯国用兄弟二人率部归顺.朱元璋留之于幕府.从克滁(今安徽省滁州市)、和(今安徽省和县).寻渡江南下,克太平(今安徽省太平县).
朱元璋将冯国用视为心腹,后从克集庆(今江苏南京市);下镇江(今江苏省镇江市);征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攻绍兴(今浙江省绍兴市),皆有功,擢亲军都指挥.卒于军.洪武三年(1370年)追封郢国公,肖像功臣庙,位次第八.
12.朱棣
朱棣,汉族,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杀方孝孺等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极力肃整内政,巩固边防,政绩颇著.在文化事业上,加强儒家文化思想的统治,大力扩充国家藏书.永乐四年(1406年),至御殿观览图书,问大学士解缙:“文渊阁内经史子集全备否?”解缙回答:“经史粗备,子集尚多阙.”他又说,士从家稍有余资,便欲购书,况于朝廷?遂召礼部尚书郑赐遣使购访天下遗书.又指示购奇书要不惜代价,“书值不可计价值,唯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永乐年(1403年)命解缙等人编纂“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技艺之言,各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动用文人儒臣3000余人,辑古今图书8000余种,谓“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于永乐六年(1408年)编成,共22877卷,装成11095册,定名为《永乐大典》.藏于“文渊阁”中,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贡献.迁都后,在宫内东庑南,又建,“文渊阁”,南京之书,大量北运,把《永乐大典》运至北京后,专贮于“文楼”.使明代国家藏书建设发展迅速.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实为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现仅存世3%.
13.蓝玉
蓝玉(?~1393),定远(今属安徽)人,开平王常遇春内弟.初隶常遇春帐下,有谋略,作战英勇,屡立战功.由管军镇抚积升至大都督府佥事.洪武十四年封永昌侯.二十年拜为大将军,屯蓟州.
洪武二十一年捕鱼儿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之战,杀北元太尉蛮子等,降其众,获马驼牛羊十五万余,焚其甲仗蓄积;又破哈剌章营,获人畜甚多.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为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