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行政区划变迁史.请高手来叙述一下题目,从古代开始.谢谢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7 11:04:35

苏州行政区划变迁史.请高手来叙述一下题目,从古代开始.谢谢哈~
苏州行政区划变迁史.请高手来叙述一下题目,从古代开始.谢谢哈~

苏州行政区划变迁史.请高手来叙述一下题目,从古代开始.谢谢哈~
苏州自有文字记录以来已有4000多年历史,建城史逾2500年(另有距今约3500年的勾吴吴城,在今苏州木渎镇),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江南吴文化的发祥地,长期为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也几度成为政治中心,曾为春秋之吴国、战国之越国、汉末江东孙氏政权和元末张士诚政权等多个地方政权的都城.
苏州现简称蘇(苏).在夏代之前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他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江东册封给胥.从此,江东便有了“姑胥”之称.在苏州护城河上即有一桥名为“姑胥桥”.“姑”是当时荆蛮语的拟声词,无义.“胥”字不常用,就改用一个读音相近的“苏”.
“苏”字代表一种草,有草、鱼、禾三个偏旁组成.“苏”也象征鱼米之乡.后来,吴王阖闾在灵岩山造姑苏台,灵岩山就成了姑苏山.
苏州旧称吴.相传商代末年,周国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亶父偏爱季历,但依照传统,必须传位于嫡长子.泰伯、仲雍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到当时荆蛮人居多的江东,并随乡入俗.当时的江东人喜爱边跑边呼喊,泰伯造了一个“吴”字代表他们.在梅里,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勾吴”.“勾”是当时荆蛮语的拟声词,无义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首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秦汉六朝时有“江东一都会”的美称[4],唐代时是江南地区唯一的雄州,宋代时开始流传“上有天堂、下在苏杭”的俗语[5],元代时“苏州城漂亮得惊人”,明代时是江南一大都会,清代时又是“红尘中一二等风流富贵之地”
苏州,古代名称有“句吴、吴、会稽、吴州、吴郡、平江”等.苏州别称有“吴都、吴会、吴门、东吴、吴中、吴下、姑苏、长洲、茂苑”等.
商末太伯奔吴,建“句吴”国,设都吴城.
春秋时期(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在姑苏台建立吴都[7],命楚国叛将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成阖闾城,今天的其规模位置迄今基本未变,为世界罕见.顾颉刚认为苏州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另有一说为公元前559年建成的会稽,即今绍兴).吴国又重用兵家始祖孙武,训练出一支强悍的军队,向西灭楚国,尽占今湘赣鄂地区,后北上伐齐,称霸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前496年,阖闾葬于虎丘[8].
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苏州又成为越国都城.前306年,楚国灭越国,"尽取吴故地,东至于浙江".楚治时期,“吴县”初设.同时“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以吴为治所设“江东郡”,综理南至甚为模糊之江东全境.
前222年,秦始皇灭楚后,江东郡变更名称“会稽郡”[9],领县26(吴、无锡、曲阿、毗陵、娄、阳羡、乌程、由拳、余杭、富春、全唐、海盐、余稽、山阴、诸暨、余姚、上虞、剡、太末、句章、鄮、乌伤),郡治吴县,即今苏州.后来从会稽郡的一部分另设行政区划,设置鄣郡.
前209年,项羽在此起义,几年后推翻了秦朝.
前202年,会稽郡归属汉朝.次年以东阳、鄣、会稽三郡五十三县置荆国,国治吴.
三国属吴.南朝置吴州.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原战乱不断,大批士绅举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
隋开皇九年(589年)置苏州,并开通南北大运河,苏州位于重要的商路上.
唐朝,苏州为江南地区唯一的“雄”州,苏州为江南道治所,江南道分治后,苏州为江南东道治所.[10]825年,大诗人白居易修筑连接苏州城和虎丘山的山塘街.
五代十国时,苏州为南唐和吴越国的边境城市.
宋朝(960年-1279年)在苏州置平江府,为浙江西道治所.[11]当时苏州已经是重要的工商业都会,特别以丝绸著称.1035年,范仲淹建立文庙、创办府学,此后,苏州长期文风鼎盛,历代文人雅士辈出.
1130年2月,金兵南下,曾毁坏并屠杀该城,战后不久得到恢复.
1275年,蒙古军队占领苏州.元改“平江路”.元末,张士诚自称吴王、改平江路为隆平府,都治苏州.
1367年,朱元璋的军队攻破苏州,张士诚投降.明改“苏州府”,直隶南京.但摧毁了城中心的皇城.明时苏州从江浙行省划入现在意义上的江苏行省,管理南直隶长江以南部分的应天巡抚驻扎在苏州.
明朝中后期,手工工场出现在当时的苏州,所谓“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这成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之一.
清代,苏州为江苏巡抚和江苏布政使驻地.
明(1368年-1644年)、清(1644年-1911年)两代,苏州经历了一段更加繁荣的时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中心城市集聚大量人口,长期保持在50万以上,最高将近500万市镇人口,城市街区沿几条主要通航河道向外呈放射状延伸,最远处距离城门(阊门)已经超过10华里.所谓“苏州以市肆胜”.
明代苏州的浒墅关在全国8个主要钞关中税收额名列第2.当时活跃于全国的徽商这样评价全国的各大城市:“今之所谓都会者,则大之而为两京,江、浙、闽、广诸省(会);次之而苏、松、淮、扬诸府;临清、济宁诸州;仪真、芜湖诸县;瓜州、景德诸镇……”[12].
清代苏州更名列天下四聚(四大商业中心)之一.由于消费人口集中,城外枫桥形成全国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粮食供应来自长江中游的江西、湖南,一部分通过海路转销浙江、福建.苏州的外港,在明朝是太仓的浏河(通过娄江联系苏州),在清朝则是上海(通过苏州河联系).这一时期,苏州是全国主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被列为“士大夫必游五都会”之一.明清两代全国状元共出204名,而苏州即产生了34名.苏州籍的名相重臣蔚为大观.
在明、清两代,苏州建造了许多著名的私家园林,其中有许多为回苏州的退休官员所建,体现明显的士大夫情趣,与北京的皇家园林或扬州的盐商园林有明显的不同.苏州园林以其精致典雅的文化风格,备受当时人的赞赏.
1860年,李秀成率领太平天国军队进攻苏州,苏州经历一次浩劫,知府下令放火,将繁华的城西阊门商业区彻底焚毁,大批市民逃往上海租界避难,成为后来上海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是太平天国苏福省的省会,建有李秀成金碧辉煌的忠王府.1863年12月,戈登的常胜军配合淮军从太平军手中夺取苏州.但战后苏州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已经让位给上海.整个苏州府的人口从战前1851年的654.1万锐减到战后1865年的228.9万,人口减少了65%,直至1953年才恢复到313.2万人[13].
1895年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苏州连同重庆、杭州、沙市被辟为国内第一批内陆通商口岸商埠[14],城南还设立了苏州日租界[15],但该租界始终未繁荣起来,只是后来在界内开办了瑞丰丝厂[16].1906年沪宁铁路通车以后,阊门外石路地区一度有所恢复,清末民初,苏州商会总会统辖苏州、凇江、常州、镇江四府和太仓直隶州各商务分会,与上海、江宁两地商会共管江苏商务.苏州商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扶持创办事业,苏州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苏州状元陆润庠创办的苏纶纱厂[17].
20世纪以后191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废府留“吴县”.
1928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曾设立苏州市,市辖范围在原吴县城区范围内.1930年,撤销苏州市,原苏州市辖区并入吴县.
1937年,苏州沦陷日军控制范围,1940年汪精卫政权将江苏省省会从镇江迁往苏州.1945年苏州光复,驻苏州日军在阊门外向国民革命军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