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一文的中心意象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2:35:32

《蒹葭》一文的中心意象是什么?
《蒹葭》一文的中心意象是什么?

《蒹葭》一文的中心意象是什么?
�蒹,荻,像芦苇.葭,芦苇.
苍苍:深青色.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sù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
溯游从之:沿着直流的河道走向上游寻找她.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宛,仿佛,好像.
凄凄:茂盛的样子.现在写作“萋萋”,与下文“采采”义同.
晞(xī):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小岛.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sì):水边.
右:迂回.
沚(zhǐ):水中的沙滩.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