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没有莫泊桑《项链》的赏析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12:47:45

谁有没有莫泊桑《项链》的赏析啊?
谁有没有莫泊桑《项链》的赏析啊?

谁有没有莫泊桑《项链》的赏析啊?
我找到两个赏析
  【一】
  一 《项链》的主题
  传统的看法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
  这种看法的根据是,小说中尽管没有一句谴责玛蒂尔德的虚荣心的话,但在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度.比如,开头写玛蒂尔德如何把大 资产者的奢华生活当理想,后来写她收到请帖后如何费尽心机抠出丈夫的积蓄,这一系列描写表现出这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灵魂的庸俗鄙陋.另外,写玛蒂尔德的一个 晚上的满足带来十年的艰辛,这是对她的虚荣心的惩罚.小说最后写到十年艰辛不过是为了一件赝品,这又是对她的辛辣的讽刺.
  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有一定的典型性.不安于辛苦劳动而得以糊口的生活,看不起比自己更穷苦的人,一心想上 升为大资产者,而且希望走捷径,借侥幸的机会发迹,这是人的劣根性的表现.当然,只有少数小资产者获得了成功,而大多数小资产者在竞争中沦落到更加悲惨的 境地.《项链》嘲讽了阶级社会这种追求虚荣的可鄙风气,而且帮助我们去认识产生这种风气的社会原因.
  另外一种看法是,作者无意对人物作明确的价值判断;他所感兴趣的,或者说发生在人物身上的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引起心灵震撼与深思的,是人自身对于这种变化的无能为力.
  这种看法的根据是,第一,在玛蒂尔德看来,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何况“人”活着就是为了“享受”,而不是忍受种种贫 困与丑陋,不能因此而指责她有虚荣心和追求享受的思想.在这指责背后隐藏着“安贫乐道”的价值标准,而这种将贫困道德化的价值观是十分可疑的.第二,作者 对一心追求享乐生活并没有批判,对以十年艰辛还清债务也没有赞颂,对二者没有做出明确的倾向性选择,只是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 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我们的看法是,《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 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 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暴露.
  二 《项链》的精巧构思
  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 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 运.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
  《项链》中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小说写女主人公一直向往上流社会,可是接到部长舞会的请帖后,却“懊恼”“发愁”.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 要时来运转,却又丢失项链.赔了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些情节看似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这与作者作了一系列铺垫是分不开的.小说开端,作者大 段大段介绍玛蒂尔德向往过上流社会生活的心理,这就为下面描写人物懊恼发愁、遭到挫折提供了依据.小说还提到女主人公与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的关系,看来 无足轻重,却是下文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此有关.在借、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毫不在意, 这蕴藏着一个暗示,项链不是值钱的东西.小说最后点出项链是假的,读者想到上文的暗示,会恍然大悟.
  三 《项链》的心理描写
  《项链》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用“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 追求”,表现她希望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 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 性
  【二】
  《项链》演绎由浮躁到真实的人生历程 关于《项链》的主题,历来争论较多.或说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虚荣心;或说表现了人性的复归;或说体现了女主人对尊严的追求等等.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对我们也有很多的启示.仔细想想,我认为作者似乎在演绎由浮躁到真实的人生历程,带有很普遍的认识规律和教育意义. 人生因追求而美丽,社会因追求而进步.但从玛蒂尔德的七个梦想看,很明显的局限在于理想的浅薄.那就是局限于物质的享受上,而那却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欲望.也正因此她失去了人生的乐趣,整天被困于抱怨和无休止的梦想中;而其实现梦想的途径更显幼稚,企图凭借美貌、姿色、迷人的丰韵,以此让人艳羡,让人追求,从而步入上流社会.值得庆幸的是,玛蒂尔德还仅仅停留在一种获得他人艳羡的层面,在舞会上她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并没有做出其他的出人想象的行为.但是,不难设想,假如这一欲望过度膨胀,难免会走入堕落的深渊,尤其在不知不觉的时候.那时她将因此而失去做人的尊严,仰人鼻息.随着春色的凋零,红颜的衰退,世界又将多一位深宫怨妇、迟暮美人了.是啊,姿色实在是靠不住的资本哪.这无疑让我们想到大多数年轻人普遍存在的人生浮躁.我们之所以称其浮躁,恰在于其人生阅历的浅薄、生活认识的浅薄.他们常常把人生的追求定位于金钱、地位、权势,把实现的眼光盯在偶然或者侥幸的机遇、尊严的散失、心灵的扭曲上.由此玛蒂尔德的形象因此而具有了普遍的意义和象征的色彩.这启示我们人生应该追求什么?怎么实现人生的追求?可以说追求的品位不同,人生便有了不同的境界.你能守望精神的麦田吗? 一个偶然也可以说是必然的事件,让女主人回到现实之中.这个现实是残酷的:它要你为之付出辛勤的劳动;要你牺牲美丽的容颜;要你心力交瘁.但是,它也给你丰厚的回报:女主人的生活因此而充实;她与丈夫和衷共济,享受着相濡以沫的甜蜜;面对昔日的女友再也没有往日的自卑和胆怯,而能一脸的坦然,带着天真和得意的神情,能心态平和,她懂得了尊严的真谛.总之,她物质虽不富有,但心灵却获得了真实. 莫泊桑无疑在用一个显得残酷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由浮躁到真实的故事.只是这个代价太大了,用了十年的汗水和艰辛.我们,千千万万的朋友又何尝不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呢?让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早一点抛弃浮躁,早一点脚踏实地、务实求真、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那我们将获得早一点、多一点的幸福.这也许正是作者默默的告诫、深深的祝福吧.即使在沉痛的教训面前,作者也忍不住调皮的开一个玩笑,一切都是假的,而教训却是真的. 失败虽说是成功之母,但不能否认,在失败面前,有多少人因此而一蹶不振、锐气俱消甚至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愿人们还是以此为鉴,让悲剧发生在虚构的故事中吧,愿人们还是在成功的鼓舞下愈战愈勇、愈快愈乐吧. 用辛弃疾《丑奴儿》结束本文,古今中外对人生的感受竟然有如此的雷同.“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却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