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张角的黄巾军的太平教和张鲁的五斗米教,有何区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0:43:46

东汉末年.张角的黄巾军的太平教和张鲁的五斗米教,有何区别!
东汉末年.张角的黄巾军的太平教和张鲁的五斗米教,有何区别!

东汉末年.张角的黄巾军的太平教和张鲁的五斗米教,有何区别!
张角
(?--184),钜鹿(今河北宁晋县)人,黄巾起义军首领,太平道创始人,张角早年信奉黄老学说,对在汉代十分流行的谶纬之学也深有研究,对民间医术 、巫术也很熟悉.
建宁年间(168---172), 他带着两个弟弟,首先在灾情特别严重的翼州一带开始传教活动.灵帝熹平年间(172---178),他在大量招收学生 、培养弟子 、吸收徒众的基础上,创立了太平道.
太平道为我国道教的早期教派之一,以推翻腐朽没落的东汉王朝、建立太平社会为己任. 其主要特征是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以"中黄太一"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太平道的纲领、目标、教义、称号、教区组织、口号、宗教仪式、活动内容、传教方式等,皆据《太平经》而来.
他到处散布"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张角根据《太平经》“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自称大贤良师,为太平道的总首领;他的两个弟弟,张梁、张宝则自称大医,亦为太平道的首领之一.凡太平道成员及其信徒,若犯有过失,只要跪拜在首领面前,承认错误,保证不再犯,便给以宽恕.
张角常持九节杖,在民间传统医术的基础上,加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并以此为掩护,广泛宣传《太平经》中关于反对剥削、敛财,主张平等互爱的学说、观点,深得穷苦大众的拥护.张角又派出弟子八人,到四面八方去宣传教义.发展徒众,“以善道教化天下”.十余年间,太平道势力遍布青、徐 、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徒众达数十万人.主要是穷苦农民,也有城镇手工业者.个别官吏、甚至宦官.张角将教徒划分为三十六方(教区组织),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渠帅负责.
在此基础上,张角又按《太平经》中“顺五行”的思维方法,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选定于甲子年甲子日、即灵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举行大起义.张角还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响亮口号,欲说明按照万物兴衰、按照朝代演变的规律,汉王朝(苍天)大数已尽,作为土德(土色黄)、黄天的代表,太平道应当取代汉王朝.在二月初,各方首领及信徒便已着手准备.他们用石灰在洛阳的市门及州郡官府墙上书写“甲子”等标语口号.
一大方的渠帅马元义首先通知荆州、扬州的信徒数万人,到邺(河北临漳)城集中,准备起义.于是,其分管的信徒们便已开始向邺城集中.马元义还多次到京城洛阳约定宦官中常侍封 、徐奉为内应,在三月五日里应外合,一道起义.
大约在预定起义日期的前十天,即二月十五日前后,太平道的一个信徒、济南人唐周上书官府告发起义之事.于是,朝廷紧急捕捉马元义,车裂于洛阳;并紧急动员各种力量,捕捉诛杀张角信徒一千余人;又通知冀州捕捉张角及其家人.
张角等发现事已败露,即用各种方法星夜通知各方,立即起义.起义时,义军首先将抓获的贪官杀了祭天.起义时,张角军皆头裹黄巾 ( 黄天的象征 ),时人称之 “黄巾军”.起义后,张角依据《太平经》中关于“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气极,然后歧行万物治也”的理论,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自称地公将军,其弟张梁自称“人公将军”.
起义开始后,群众纷纷响应,或入伍为信徒,或送粮送衣,义军发展很快.义军攻克城镇后,往往烧毁官府,杀贪赃官吏,将其财产分给百姓.贪官污吏平时作威作福,一闻义军到来,便吓破了胆,如同丧家之犬,多已逃之夭夭.旬日之间,天下震动,京师震动.
但由于黄巾军的主体是农民,组织不够严密,在政策和策略上普遍掌握不够 好.他们除了攻打官府外,还普遍攻打豪强、士家及各种有钱人家.于是,豪强、士家都迅速站出来,配合官府义军.起义约十个月后,黄巾军主力败于官府、豪强的联合.不久,张角也在这期间病死.
太平道
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酝酿时间较早,如以于吉上《太平青领书》算起,则
肇始于东汉顺帝时(126~144).
但当时尚未形成教团.直至东汉建宁、熹平(168~178)年间,巨鹿(今河北宁晋)
人张角为组织黄巾起义,始创太平道.
东汉后期政治黑暗,豪强兼并,小农破产,加以自然灾害频仍,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张角顺应时势,据《太平经》“以善道教化天下”之宗旨,开始以“跪拜首过”向神忏
悔的方式布道,用“符水咒说”为下层民众治病,备受欢迎,史称“病者颇愈,百姓信
向之”,但在《后汉书》中,仅称张角“奉事黄老道”,“以善道教化天下”,并无
“太平道”一词.在《三国志·张鲁传》注引魏郎中鱼豢所撰《典略》中,始有“光和
中,东方有张角,……角为太平道”等语.实际上太平道之名源于《太平经》:“太平
道,其文约,其国富,天之命,身之宝.”“急教帝王,令行太平之道”.《三国志·
孙坚传》载:
张角“以善道教化天下,而潜相连结,自称黄天泰平.”表明“太平道”又是张角
“潜相连结”起义时的自称.
太平道以阴阳五行、符箓咒语为根本教法,与《太平经》所谓奉天地、顺阴阳五行
而杂以巫术的思想基本吻合.它的传教方式是:“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
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
其教人“叩头思过”亦源于《太平经》卷九十七:
“今欲解此过,常以除日于旷野四达道上四面谢.叩头各五行,先上视天,回下叩
头于地.”认为人有过失,天必有所明察而施加惩罚,要得到天神宽宥,可在旷野四达
道上叩头,气候之神便会将其所请上通于天,下通于地,而得免罪.《太平经》卷九十
二称:“以丹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将告人,必使沐浴端精,北面西面南面东面告之,
使其严以善酒,如清水已饮,随思其字,随病所居而思之,名为还精养形.”卷一百八
又称:“欲除疾病而大开道者,取诀于丹书吞字也.”太平道认为符是天神的文字,饮
符水则天神的命令入人体中,神使心正自觉,便可除病去疾,与《太平经》所载,如出
一辙.
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王沈《魏书》称,东汉初平三年(192),青州黄巾军曾
致书曹操:“昔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
汉行已尽,黄家当立,天下大运,非君才力所能存也.”观此文之意,黄巾军是奉祀
“中黄太乙”神的,这或许也是太平道奉祀的神灵.“太乙”即“太一”.《太平经》
称:“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乃上从天太一也,朝于中极,
受符而行.”秦汉时期,“太一”被看作在天中央主宰四方的最高神.在《黄帝内经》
《参同契》《老子铭》等与早期道教有关的文献、碑铭中,亦出现“太一”信仰,并有
“太一”位于中央的观念.太平道在“太一”信仰上加“中黄”二字,既与“太一”居
中的观念有关,又与五行土居中,色尚黄,黄为大吉之色的意义相通.
太平道据《太平经》创教,亦据《太平经》组织黄巾起义.史称张角自号“大贤良
师”,倡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太平”,其所言“大贤”“黄天”
等词,以及选甲子为起义之年,皆可在《太平经》中找到根据.《太平经》卷九十载:
“治国欲乐安之,不得大贤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平?”《太平经》以奉天地、顺五行
为主旨,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运序,汉以火德王,汉运衰,代汉而兴
者当为土德,土色黄,故张角自称“黄天”,以示将承汉祚而王天下.《太平经》卷三
十九又称:“甲子岁也,冬至之日也,天地正始起于是也.……凡物生者,皆以甲为首,
子为本,故以上甲子序出之也.”该经复有“三五气和,日月常光明,乃为太平”之语,
可见张角选择甲子年(184)三月五日作为黄巾起义的日期,显然是受《太平经》的影响.
张角在创教过程中同时准备武装起义,十余年间,徒众发展至数十万,遍布青、徐、
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境.张角以“方”为单位组织教徒,大方万余人,小方
六七千人,共建立三十六方,每方设渠帅统领.准备就绪,乃命大方马元义等调集荆州、
扬州数万人,北上冀州邺城,准备在邺城发动起义.由于叛徒唐周告密,朝廷车裂马元
义,京城洛阳一千多太平道徒被杀,原定于甲子年三月五日起义被迫提前于二月发难.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八州太平道徒同时俱发,
“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经过十个月的激烈战斗,在东汉王朝重兵围剿下,黄巾主力虽然被歼,但到中平五年
(188),中原地区黄巾余部再次发动起义,其中青、徐两州黄巾竟发展至百万之众.在
黄巾起义中,大批太平道骨干多在战斗中牺牲,太平道组织无形解体,残余的信徒大都
融入五斗米道中.
太平道虽在黄巾起义后瓦解,但对后世仍有相当的影响.
如太平道三十六方的术数观念,为后世道教所继承;后世道士持九节杖、着黄衣、
戴黄冠,用符水、咒语等道术为人治病消灾,等等,也都承袭太平道的规制.唐宋时期
的“明教”更尊张角为其教主;清代中期川陕白莲教起义宣扬“黄天将死,苍天当生,
大劫在迩,人民有难”的谶语,亦明显受太平道的影响.

张鲁
(?~216)为张陵之孙,五斗米道系师.字公祺(一作“公旗”),沛国丰
(江苏丰县)人.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行其道.衡死,张鲁继为首领.其母好养生,
“有少容”,“兼挟鬼道”,往来益州牧刘焉家.他通过其母跟刘焉家的关系,得
到信任.东汉初平二年(191)刘焉任命他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带兵同击汉中太
守苏固.张修杀苏固后,张鲁又杀张修,夺其兵众.刘焉死,其子刘璋代立,以张鲁不
顺从他的调遣,尽杀鲁母家室.张鲁遂割据汉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起政
教合一的政权.史载,张鲁在汉中,因袭张修教法,并“增饰之”.自称“师君”.
来学道者,初称“鬼卒”,受本道已信,则号“祭酒”,各领部众;领众多者为“治头
大祭酒”.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务.继承其祖的教法,教民诚信不欺诈,令病
人自首其过;对犯法者宽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后才加惩处;若为小过,则当修道路百
步以赎罪.又依照《月令》,春夏两季万物生长之时禁止屠杀,又禁酗酒.他还创立义
舍,置义米肉于内,免费供行路人量腹取食,并宣称,取得过多,将得罪鬼神而患病.
东汉末年,群雄蜂起,社会动乱,不少人逃往相对安定的汉中地区,如关西民从子
午谷逃奔汉中的就有数万家.张鲁还得到巴夷少数民族首领杜濩、朴胡、袁约等人的支
持.他采取宽惠的政策统治汉中,“民夷便乐之”.“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
五斗米道凭借政权的力量扩大了影响.
当时曹操把持的东汉政权无暇顾及汉中,遂封张鲁为镇民中郎将(一作“镇夷中郎
将”),领汉宁太守.张鲁统治巴、汉近三十年.建安二十年(215),曹操亲率十万大
军西征汉中,张鲁弟张卫以数万人马据阳平关坚守,为曹操所破,张鲁避走巴中,不久
降操.因本有降意,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一作“襄平侯”),邑万户.其五子皆封
侯,且与曹操联姻.后世道教徒称张鲁为“张镇南”.次年,张鲁卒,谥原侯,葬于邺
城(今河北临漳)东.他投降曹操后,大量徒众北迁,使五斗米道的势力发展至北方和
中原地区.
张鲁以《道德经》为该教的主要经典,为便于向其徒宣讲《道德经》,乃为之作注,
名《老子想尔注》.提出“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认为“道
精”“分之与万物,万物精共一本”;主张君臣民皆须“顺道意,知道真”,“行诫守
道”.又认为,“生”是“道之别体”,道人“但归志于道,唯愿长生”.“道设生以
赏善,设死以威恶”.只有“奉道诫”,将“积善成功”和“积精成神”二者结合起来,
才能不死成仙.主张“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在行道”,指出如此一来,“道普
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怀慕,则易治矣.
悉如信道,皆仙寿矣”.还抨击儒家五经“半入邪”,“大伪不可用”;反对淫祀,
认为“天之正法,不在祭餟祷祠”;对宣扬“圣人天所挺生,必有表”,“仙自有骨,
非行所臻”的《河》《雒》纬书也予以否定,提出道徒“忠孝至诚感天”、通过修行自
臻“仙寿”的观点.因此他尤其重视道徒的自身修养,倡导诚信,有病则忏悔己过.相
传他又创涂炭斋等斋醮仪式.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追封他为“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五斗米教
(天师道)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关于它的起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传统认为,五斗米教是张陵于公元126-144年(东汉顺帝时)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但当代学者任继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和樊光春先生著的《陕西道教2000年》则认为,五斗米教实际上由张修在公元184年(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之前创立于汉中.
据《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概述张角、张修的学说时说:“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雒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或其不愈者,则为不信道.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人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

太平教是起义军建立的,反东汉政权的;后者为天师教,也就是道教,使张鲁实现了政教合一,极大的巩固了他的政权.

道教大约起源于汉代的太平教和五斗米教,创始人也许是于吉和张陵,但他们并没有突出的政治地位,都从事了军事斗争,就长期处于被政府打压的状态。他们的教义搀杂大量原始民间信仰,来源可以追述到《山海经》等早期的神仙故事,春秋战国的阴阳方术,吸取了民间信仰中的多神,道家学说中的治心养性,隐逸冥想,阴阳巫祝中的五行章蘸,宣扬以咒术降伏疾病和支配自然力(有趣的是世界上很多宗教教主都是以“神医”的面目著称于世),后...

全部展开

道教大约起源于汉代的太平教和五斗米教,创始人也许是于吉和张陵,但他们并没有突出的政治地位,都从事了军事斗争,就长期处于被政府打压的状态。他们的教义搀杂大量原始民间信仰,来源可以追述到《山海经》等早期的神仙故事,春秋战国的阴阳方术,吸取了民间信仰中的多神,道家学说中的治心养性,隐逸冥想,阴阳巫祝中的五行章蘸,宣扬以咒术降伏疾病和支配自然力(有趣的是世界上很多宗教教主都是以“神医”的面目著称于世),后来融合了佛教和儒家的教义和仪式,将老子神化,以长生升天为教旨。这种自然宗教内容过分驳杂,没有清楚明了的经典道教著作和教义,也曾经大肆剽窃佛学著作,掺杂其他学派的作品,形成“道藏”(“儒书、医书、阴阳、卜筮、诸子百家皆与焉”),素来为人诟病。

收起

道教大约起源于汉代的太平教和五斗米教,创始人也许是于吉和张陵,但他们并没有突出的政治地位,都从事了军事斗争,就长期处于被政府打压的状态。他们的教义搀杂大量原始民间信仰,来源可以追述到《山海经》等早期的神仙故事,春秋战国的阴阳方术,吸取了民间信仰中的多神,道家学说中的治心养性,隐逸冥想,阴阳巫祝中的五行章蘸,宣扬以咒术降伏疾病和支配自然力(有趣的是世界上很多宗教教主都是以“神医”的面目著称于世),后...

全部展开

道教大约起源于汉代的太平教和五斗米教,创始人也许是于吉和张陵,但他们并没有突出的政治地位,都从事了军事斗争,就长期处于被政府打压的状态。他们的教义搀杂大量原始民间信仰,来源可以追述到《山海经》等早期的神仙故事,春秋战国的阴阳方术,吸取了民间信仰中的多神,道家学说中的治心养性,隐逸冥想,阴阳巫祝中的五行章蘸,宣扬以咒术降伏疾病和支配自然力(有趣的是世界上很多宗教教主都是以“神医”的面目著称于世),后来融合了佛教和儒家的教义和仪式,将老子神化,以长生升天为教旨。这种自然宗教内容过分驳杂,没有清楚明了的经典道教著作和教义,也曾经大肆剽窃佛学著作,掺杂其他学派的作品,形成“道藏”(“儒书、医书、阴阳、卜筮、诸子百家皆与焉”),素来为人诟病。
五斗米教(天师道)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关于它的起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传统认为,五斗米教是张陵于公元126-144年(东汉顺帝时)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但当代学者任继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和樊光春先生著的《陕西道教2000年》则认为,五斗米教实际上由张修在公元184年(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之前创立于汉中。
据《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概述张角、张修的学说时说:“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雒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或其不愈者,则为不信道。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人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
太平道
东汉顺帝年间,有一个名宫崇的人,到皇宫献"神书",书名《太平清领书》,有170卷,未被皇帝采纳。后此书逐渐流传开来。即《太平经》。唐人记载,此书是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分布,每部17卷,共170卷。《太平经》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它是《道德经》的思想继承,如对"道"为天下之母,道生"万物",求道之法的根本为静等,此外,《太平经》还发展了"一"和"气"的概念,认为"一"是物质和思想等一切事物的"根本","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气,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气"就是元气,"夫物始于元气",天地人本来自同一元气,分为三体、"太平"是太平道的社会理想,《太平经钞》上说:"太者,大也,言其积大如天,无自大于天者、平者,言治太平均,凡事悉治,无复不平,此若地居下执平,……天气悦下,地气悦上,二气相通,而为中和之气,相受共养万物,无复有害,故曰太平。"《太平经》以三统神学思想贯串于人,视人为神、精、气"三气共一",为神根也,……神者受之于天,精之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认为"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气不绝则神不去,"因此《太平经》提出"守一"之法,"乃万神本根,根深神静,死之无门。"
太平道的创建者是河北矩鹿人张角,他曾读过《太平经》,张角有两个弟弟,一名张宝,一名张梁。张角手下另有八名弟子,在组建太平教的过程中,这些人发挥了重大作用。据史书记载,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他派八名弟子到各地宣传教义,准备太平教起义。经过十余年的活动,信徒总数达到数十万之多,传播范围很广,声势十分浩大。太平教的组织单位为"方"。大方有信徒一万余人,小方也有六七千,每方立部帅统领。大小方共有36个。
后太平道起事,史称"黄巾起义"。《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太平道起义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张角自称‘黄天‘,其部率有三十六方,皆着黄巾,同日反叛"。(《后汉书·灵帝记》)
后太平道遭到镇压,逐渐势衰。

收起

都差不多,一个不合法,另一个天高皇帝远。
黄金是实行“建设兵团”制,五斗米是一种政教和一。

太平教:
先说太平教,很多人都知道是张角创立,也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一起农民起义的领导人,原来张角是东汉一普通的人,仕途之路不顺。并遭遇很多事情,东汉末期的统治是极其混暗的,皇帝是极其昏庸无能,只懂享乐。了解东汉历史都知道,东汉时期其实早在恒。灵二帝时期实际上已经走上日落西山的道路,豪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政治极端腐败黑暗,加以自然灾害相继不断,使农民陷于死亡的境地...

全部展开

太平教:
先说太平教,很多人都知道是张角创立,也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一起农民起义的领导人,原来张角是东汉一普通的人,仕途之路不顺。并遭遇很多事情,东汉末期的统治是极其混暗的,皇帝是极其昏庸无能,只懂享乐。了解东汉历史都知道,东汉时期其实早在恒。灵二帝时期实际上已经走上日落西山的道路,豪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政治极端腐败黑暗,加以自然灾害相继不断,使农民陷于死亡的境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东汉末期苛政下人民中迟早会有人出来领导带着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众反抗,张角就是这种人.
张角无意中得到《太平要素》他习得此书并和他的两个兄弟,张宝,张梁在河南,河北等地传道,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全国性农民起义在暗暗中准备拉。太平道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成功?因朝廷和地方政令混乱不堪,农民生活困苦。张角、张梁、张宝兄弟三人在各地用法术、咒语到处为人医病,许多生病的百姓喝下他的符水后,都不药而愈,张角被百姓奉为活神仙,张角又派出得力信徒到外传教。因此,追取的信徒愈来愈多,甚至高达数十万人,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大州,几乎占了当时全国的四分之三。
许多人为了投奔张角,不惜变卖家产,千里迢迢,争先恐后,沿徒挤得水泄不通,据说半途被踩死就有万多人。(和明星一样,有好多粉丝,比现在的粉丝有过之而无不及啊。汗!!)张角在民间活动十多年,有三、四十万人加入,张角见信徒渐多,便创建了「黄天泰平」,又称「太平道」管理信徒,自称「大贤良师」,他把势力范围分三十六区,称为「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推一个领袖,全由张角控制,反抗汉室之声日盛,不过信众中不乏豪犟、官员、宦官等,所以汉室并未多加理会因为在政治上有人。
同样太平教组织的起义,最终也遭到了朝廷的残酷镇压,当然以失败告终。不过黄巾起义影响各族人民起义,持续了二十多年。由于起义农民本身的弱点,起义被残酷镇压,但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这时何进因讨灭黄巾有功把持朝政,加上其妹妹是灵帝的皇后,外戚的身份使他肆无忌惮,最后要诛杀宦官,学西汉王莽篡汉,可惜最后遭宦官设计杀害。可他却引董如汉,使汉更加雪上加霜。当然有张角这种人想推翻苛政的东汉,就会有人想利用镇压农民来扩张自己的势力,发展自己的势力。
五斗米教:
五斗米教是张陵创立在汉顺帝年间,相传张陵当初在鹤鸣山学道,遇到神仙传授给他《天宫章本》一千两百卷及“三天正法”,并命其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于是豁然贯通,自成一家。呵呵,这几乎是中国宗教开山的一贯套
路,千篇一律且乐之不倦,也是异数。(呵呵,我又想到了张良桥下履的故事,可见中国先贤在这种事情上,实在是没什么创造力和想象力)追溯其源,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应该是同出一道,偶像崇拜和方术为其特征。
在巴蜀地区本来就是一个巫道盛行之地,因此五斗米教,很容易得到发展.而张鲁是其孙子,继承了祖辈的事业,五斗米教的这种纳米入教的做法,无疑迅速地为自己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动乱的年代, 再没有比批着宗教外衣的野心更能蛊惑人心了。
从黄巾起义到太平天国的兴起,从十字军东征到纳粹第三帝国的坐大,古今中外,莫不如是。人民怎么都是如此愚昧啊。同样宗教力量也成了野心的催化剂。张鲁家族生活在汉末的乱世,前有大贤良师张角的功败垂成,而后有巴蜀地区传统巫道力量的支持,坐拥山川之险,盈仓之财,要是再没有野心,那倒反而成了笑话。张鲁他真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了。

收起

百度据《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概述张角、张修的学说时说:“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雒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或其不愈者,则为不信道。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人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

全部展开

百度据《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概述张角、张修的学说时说:“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雒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或其不愈者,则为不信道。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人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

收起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 他创立于东汉顺帝年间 至今有1800年历史了 如果追溯道战国时期的方仙道和两汉时期的黄老道 则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 神仙学说为中心 性命双修为手段 追求今生今世 长生不老的宗教 讲的是步步为营 处处印证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教的内容十分庞大 ,主要是在3种社会思想的基础上衍化而来 一是古代的原始巫教 二是先秦的神仙...

全部展开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 他创立于东汉顺帝年间 至今有1800年历史了 如果追溯道战国时期的方仙道和两汉时期的黄老道 则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 神仙学说为中心 性命双修为手段 追求今生今世 长生不老的宗教 讲的是步步为营 处处印证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教的内容十分庞大 ,主要是在3种社会思想的基础上衍化而来 一是古代的原始巫教 二是先秦的神仙学说 三为两汉的黄老思想




早期道教主要是两大流派 一是张角的黄巾太平道 二是张陵的五斗米教 均形成于东汉后期 当时的朝廷腐败 社会黑暗 太平道在民间广泛传播 张角本奉使黄老道 继而创立太平道 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 用符水咒语为穷苦老百姓治病 并派遣弟子分赴四方传道 得到老百姓的信赖 道徒迅速发展到数十万
与此同时 张陵在四川西部创立了五斗米教 教内奉老子为教主 以道德经教化民众 要他们自尊自爱 互相帮助废除刑罚 让有过错的人修桥补路 救济路人 贫困百姓 其子张衡 其孙张鲁三代传道不息 道教中人称 张陵为天师 张衡为系师 张鲁为嗣师 所以五斗米教又叫天师教














至献帝建安20年 张鲁兵败归降曹操 天师教得以合法 并传入 江浙及中原地区 逐渐形成道教中的符箓派 主要在民间传播
道教中还有一派 以练丹内修为主的丹鼎派 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 奠定了丹法丹决的基础 东晋的葛洪著抱朴子内篇全面总结和论述了战国以来的练养之术 特别推荐金丹大道 从而促进了丹鼎派的形成 在统治者和上层社会流行 并出现上清 灵宝等派别
北魏道士寇谦之 自称奉太上老君的旨意 代张陵为天师 修改教义 并援佛入道 形成了后来称为北天师道 并成了当时的国教
在南朝宋明帝时 庐山道士陆静修 也对天师道进行改造 形成了南天师道
纵观道教的发展 在唐宋时期是道教的鼎盛时期 出现了大批著名人物和名著 到了明代中期 道教开始由盛转衰
清代以后 道教各派均已停滞不前 发展极慢 也很少出大师级人物了 而民间的道教却依然活跃 但是在修炼层次上却大打折扣了 一些高级修炼功夫已经失传


《太平经》本来是以儒家今文经学为依托,结合阴阳五行思想而作的一部神学谶纬之书,《太平经》的思想和庄子一派的消极出世,黄老刑名的积极有为,《老子想尔注》的修身,养性,神仙方术根本不同,是个典型的谶纬之书,不过结合了社会因素与矛盾,很适合搞革命,搞造反,很像太平天国的《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原道醒世训》几本教义,不过我不懂的是到了后来魏晋时期不知道为什么变成了道家经典了?难道是魏晋流行玄学?

倒是五斗米教更像是传统的道教!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
现在张天师传人听说在台湾啊,哎,没落了
连家也回不了的


在各个时代都出现过功夫高深的修炼家 如战国时期的王乔.赤松子.彭祖.汉代的张良.裴元仁.封君达.范幼冲.王真.皇化.葛越.越广信等 由于他们显现奇绝的和超人的功夫 而被世人神化 他们本身是以道家而不是道教身份出现的 而道教的成立 本身就包含了方士修炼的成分 自然这些著名人物就多被纳入道教的体系 成为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 自然 通过道教修炼的也是每代必出许多高人
由于诸子百家的蜂起.神仙学说的勃兴.黄老之说的铺张.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道教的养生学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条件 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修炼养生体系




说我自己道教如今没落的看法 ,从明清以来 道教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一方面由于他本身的学说体系过于庞大 把自己拖垮了 一方面是内丹学说复杂深奥 令人生畏 而且是师徒口口相传.秘密传播 一个传人要几年才能选定 极不利推广 从而影响逐渐式微 另一方面是其他宗教的扩大 看中道教传承的弱点 推行一锅端的简单的修炼方法 吸引人气


教的核心就是追求长生不老 自然就离不开修炼 因此道教的发展和他的修炼方法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从原始的吐纳行气术到后来的内丹术 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包含了道家前辈无数的心血 因此道教的修炼基本都是真实可行的 而且效果也是超众的 但是不排除有鱼目混珠而哗众取宠的
我可以负责任的说 道家绝大部分的修炼效果都是真实不虚的 也见过真正的可以说是神仙级别的道家师傅
下面我将从道家的修炼开始说起 当然真正的修炼方法我不能透露的 也不是很了解 只是从希望大家能了解道教就达到我的目的了

重练养 练是指练精练气 养是指养性养神 亦曾习静 通过一定的修炼 达到延长寿命甚至长生的境界。为此 道教所从事和宣扬的修炼方法很多 如占卜,乞镶,禁咒,气功,静功,动功,处丹,内丹,房中,辟谷,服饵等等 这些方法统称为道术 与方术,方技是一个意思 在前人的《灭惑论》这本书里首先讨论分别道教的各种道术 著者把道教分为三品 上品为先秦时期的老子的清静无为之道 中品为秦汉时期的神仙服饵之法 下品为东汉时期的张陵的五斗米教符箓禁咒之术 后来的道教又把修炼的正果分为三个层次 即 天仙,地仙,人仙三等 还有其他的划分 这里就不说详细了
战国时期 出现了中国第一个派别 方仙道 他们以行气,导引,房中,服食等为练养手段 着重于形体的修炼 这一派别主要由三个团体组成 一个是以王乔,彭祖为代表的吐纳导引派 主要活动于南方 一个是容成公为代表的房中派,主要流行于秦中。 一个是以安其生为代表的服食派 活动在齐鲁沿海一代 三个修炼的手段虽然不同 都是以长生不老为目的 但是他们的效果却相差甚远
第二个是老庄派 也是对中国道教产生巨大影响的一派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其代表著作《老子》和《庄子》两书 老子主张归根复命的内练学说 庄子主张栝淡无为 养神之道


《老子》即《道德经》 道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最主要的范畴 后来的道教据此引申出繁杂的理论并为各个派系所用 每一个派别对道德经的解释都有不同 但是他们的中心思想却是一致的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理论 庄子首先提出了养形之人和养神之人的区别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性功 命功的区别 并通过对养形之人的批判 以建立养神的学说
后来的道教除了走了偏门修炼外丹术的派别以外 无一不建立在庄子的养神的基础理论上


庄子的养神理论主要有4部分 一是守一 即以无视无听的方法 达到精神的高度统一 以清静无为 慎守身心的手段追求长生
二是守舍 身体是房子 宇宙之精为住客 谓之精舍 定心在中 精将至定 他在这里还区分了两种知识来源 一是有知之知 即后天的知识 二是无知之知 即通过修炼得到的先天的知识 并把先天之知作为首选
第三是坐忘 要求摒除耳目心意的意识和感觉 最后也要忘掉自己的存在 第四是心斋 要求进入高级静心的境界 达到自然的虚的境界
可悲的是 一些后来人在借鉴庄子这个方法时 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却从中的到了许多神通 干脆就另立派别 把修炼神通术当成最高追求了 耽误了不少真心修炼之人 实在让人可惜 这种现象如今也比比皆是 实在是给祖师脸上摸黑啊




瞧我的马甲 就是出自 老子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贫道 修的就是 动静之机


老庄之后 东汉的天师道和太平道逐渐影响加大 深入人心 这时就形成了中国的原始道教 并广为传播了 张陵著作《老子想尔注》 成为天师道和其他早期道教的必读经典 张陵把老子所说的道的本体 改成为 一的本体 并把 一 的本体进一步引申神化 提出了道教长生不老理论的哲学基础和根据 在这部经典中 提出了通过 结精 练气 养神 守戒 的理论 以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和后来的内丹修炼方法基本相同;张鲁著作 《太平经》 为黄巾太平道和天师道共同信奉 同《老子想尔注》相比 《太平经》经中所述的修炼方法更具体 理论上更系统 首先用阴阳学说来论述人体精神气的相互关系 提出了通过爱气 尊神 重精的修炼来延年益寿


守一 内照 存神 守静 食气 胎息 辟谷 还魂 还精 符水 等 但是核心多归于守一的修炼法 经中还记载了许多修炼时的感应和修炼时走火,入魔的显象 太平经和想尔注的功法虽各有千秋 但是均属于早期符箓派的所用功法 严格的来说 不属于内练专著 唯有魏伯阳继承了神仙家方术 本黄老的理论 借周易论述练丹修仙 著成《周易参同契》成为道教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内丹法的专著 从此中国道教的发展就揭开了新的篇章


由于自汉以来 道家方士出现了大批修炼有成的高士 如 张微子 葛越 董仲君 封君达 介元则 王仲都等 使道教的内练丹法影响日益扩大 已经引起当时的上层社会阶层的关注和追随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道教的另一个派系服食派影响也日益扩大 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 连一些内丹派的派别也借用他们的方法也帮助自己的系统修炼
到了东晋时期 一个道教史的又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 他就是葛洪 葛洪知识渊博 精通医理 并长期从事练丹内修的研究和探索 对以前的所有派系的修炼方法都加以研究 提出了众术合修的修炼理论 并集中在他的《抱朴子内篇》里 并提出了响亮的口号 我命在我不在天 还丹成金亿万年 体现了宏大的气魄和积极有为的修炼态度 同时他也批判了那些不精药石靠祈祷鬼神的巫医迷信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倡导道士兼修医术 以救近祸 强调了以人为本 生命至上 对道教的发展作出相当大的贡献


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 魏华存著《黄庭经》 传其子 其子再传杨羲 流行于江南 形成了道教的上清派 又称茅山宗 称魏华存为祖师
随着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道教的经历了由导引到外丹术的盛极而衰 内丹术方兴未艾的转折 外来宗教如佛教文化也被道教开始吸收并融入修炼理论 在陶弘景开始引佛入道 佛道双修以证性命 司马承祯援引佛教天台宗止观法 更吸收儒家正心诚意学说 实行三教一体 至唐末五代 钟,吕,陈等丹法的兴起 更是大量吸收诸家学说 从而形成了日渐慎密精微的内丹体系理论 并为上层社会流传


到了唐宋时期 道教的神仙体系发展日益宏大 并派生了许多派别 最有名的当数王重阳的全真道 南天师道为与新兴的全真教相并峙 于上清,灵宝,净明各派逐渐合流 到元代并归于天师正一派 此后 道教就正式分为正一 全真两派 并流传至今 全真派道士不娶家室 不饮酒茹荤 住观修持 为出家修炼 正一派则可以娶妻生子 非斋期可以吃酒肉 为住家道士 又称火居道士
到了明代 由于朱元璋害怕道教日益壮大 借机造反 对他的江山不利 从而打压道教 道教因此逐渐由盛转衰 清代以后,道教各派均已停滞不前,在无积极活动的教团 转而道教的转为民间的更频繁的交流

收起

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