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0:33:46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什么?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什么?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什么?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基础学科.

不是我写的,是我给您查的资料,我绝说的很有理,我就很喜欢语文,但是我语言表达的不怎么好,语文这门学科可以使您收获很多。 ...

全部展开

不是我写的,是我给您查的资料,我绝说的很有理,我就很喜欢语文,但是我语言表达的不怎么好,语文这门学科可以使您收获很多。 (一)基础性
语文知识的学前启蒙和正规的语文学科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这一时期获得的语文知识,应对促进学生今后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基础性的知识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根据我国多年的教学改革经验,根据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小学语文学科总的基础目标可作如下概括:
1.汉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名称、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见部首,一年级应认识1000个左右高频字,其中400个左右会写;二年级应认识2000个左右高频字,其中1000个左右会写;五年级后应认识国家颁布的全部2500个常用字和500个左右的次常用字,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能用铅笔、钢笔(能用毛笔更好)正确书写,并有一定的速度。
2.拼音:掌握所有汉语拼音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读音,熟悉书写规则和拼音方法。认识大写字母。
3.词汇:掌握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由常用字构成的约8000个常用词语(含成语)。
4.语法:知道汉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和数词、量词、副词、连词等基本词类的一般特点。了解汉语基本句子的形态,知道一般复句的基本结构。
5.作文:知道简单记叙文、学生最常见的小议论文、应用文和诗歌的基本样式及特点;熟悉一般表达方法和最基本的文章结构方法。能在规定时间内写一篇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的文章,语句通顺、思想健康、立意新颖,有真实感受。知道常见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会正确书写。
6.朗读、背诵、说话: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轻、重读和适当停顿;五年在课内和课外应有100~120万字的阅读总量,懂得常用语文工具书的查法;能熟练背诵指定的名篇佳作,至少能记住100篇可作为范例的文章;在当众发言前,能记住讲话的主要内容及其顺序等;能用普通话当众回答问题或与人交流,能连贯、得体地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果说,一个小学生能全面达成以上目标,即可认为其语文基础已够扎实的话,那么,除此之外的知识就是非基础的语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非基础的知识是可以的,但是在课程和教材中若随意增加非基础的内容和要求,就会造成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降低课堂教学效益。反之,在我们的课程和教材中,如有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经常被忽视的话,无疑也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
(二)人文性
从学科联系和学科德育的角度看,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首先关注的是人类悠久、灿烂的文化,是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特别是对他们人文情感的熏陶。多年来,我们见到的各种小学语文教材的语言中无不充满了人类丰富、美好的情感,不仅在选作课文的童话、诗歌、散文、小说里,在编者精心设计的练习里,在与学生的任何语言交流中,甚至在大多数实用文体中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人类应有的美好情感。如果说,文以载道的“道”中除了政治思想内容之外,还应包含人类所有灿烂文化和美好情感的话,那么,文以载“文(文化)”或文以载“情”则是语文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文化情境,以文激情、以情激情、以境陶情,才可能以文教人、以情感人,以健康、优美、高尚的人文情境育人。只有工具性而没有人文性的语文课是不可思议的,大概事实上也是不存在的。语文课程和教材除了要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外,还应使其达成以下几个基本方面的人文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祖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知道中国在世界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应初步具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2.知道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初步具有为集体服务的义务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热心参与适合儿童参加的公益活动;初步具有坦率、真诚、合群的性格和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怀。
3.初步具有热爱学习,并善于在实践中、劳动中学习、向优秀人物学习的品质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态度,初步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
4.对自然美和人格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初步具有健康的审美观。
5.自尊、自信、自律、自强,懂得爱惜自己的声誉,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相信自己只有通过学习和努力,自己所预期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明白任何人的帮助都是暂时的和有限的,都不能代替自己的努力。
我们若在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编写中紧紧抓住上述人文目标,就能不断给学生以学习动力,也抓住了教学生学会做人的根本。
(三)部分工具性
我们说语文只具有部分工具性,首先是因为语文学科的所有领域和所有语文产品确实并不都有工具性。
一般地说,如果不是在打比方,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那些催人泪下的情节和那些美好、独到的意境不具有这种工具性,其所具有的主要是形象性和思想情感的感染性;在人民日报等媒体上发表的新闻、社论等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也不具有这种工具性,有的只可能是舆论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而不等于我们常说的那种语文工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似乎只有语文工具书才具有语文工具性,而实际上语文工具书和小学语文教材一样,所应具有的只是典范性和可查找性。尽管上述这些离开了语言文字,一切就会化为乌有或根本什么都谈不上,但是,这就如同任何一部自然科学著作或一部哲学著作离开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同样也什么都谈不上一样,其中那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和科学精神并不等于语言文字。我们这里所说的语文,主要是指人们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用来从事下一步学习、工作和交际的语言文字材料本身。换句话说,语文这个工具常常仅限于语文形式或语言文字材料这一半。
另外,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把语言文字看作是思维和表达的工具,而不看作是思维和表情达意的材料。殊不知,从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功能看,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文字是语言的外壳,主要体现的是材料性而非工具性。写文章、说话有如盖楼,语言文字基本上是起着砖瓦和预制件的作用而不是起瓦刀的作用。因此,我们说语言文字是基础工具,还不如说语言(有时包括文字)是材料和载体更为切合实际,这是说语文只有部分工具性的又一个原因。
从学习过程和活动的角度看,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实践性、累积性和外显性特征。
(四)实践性
从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过程看,记住语文的实践性特征更为重要。小学语文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逐步掌握。学生离开了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即便在语文课上能够学到一些知识,也因不能运用而无法巩固和转化为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语文实践和语感培养为基础,把默读、朗读、背诵、说话、书写、作文六项主要语文技能作为学生练习和实践的基本点。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像对待外语一样,把语文技能分解成“听”、“说”、“读”、“写”四大项,但是实践证明,“听”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和通用能力,并不能像“读、背、说、写”那样形成可灵活运用的语文技能技巧。对于正常儿童在学前阶段就早已听懂、听熟的母语来讲,“听”的训练基本上仅囿于“注意听”的范畴。过去我们对于“听”的所有切实可行的要求,几乎都是通过“注意”来解决的。“听”对于学习语文的要求是如此,对于学习其他任何知识,都概莫能外。反过来,“听”也不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正如语文老师常对学生说的:“你只是听,所以你忘了;而你读过了,所以你记住了;你运用了,所以你理解了。”因此,应强化朗读、背诵、说话、书写和作文在语文实践中的地位,借以促进倾听、观察、归纳、联想和想象等一般学习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实践只有技能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注意用于实践的一般能力的培养。简述如下:
1.听话能力:作为一种注意的能力,应能做到专心倾听他人讲话,听清音节、听准音调、听懂意思;听记一段话时,不遗漏主要内容。
2.观察能力:观察细致,能按照合理的观察顺序观察;善于发现事物的特点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3.读解能力:知道阅读、感知和归纳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主要内容的基本步骤。
4.联想和想象能力:善于即时联想,想象比较丰富,能把分散而有一定联系的知识条理化和结构化。
5. 创新能力:初步具有创新意识,凡事都有好奇心,善于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归纳问题和选择计划,形成可行的实践思路。看问题不墨守陈规,敢想并敢于动手操作。
语文课程和教材要使学生达成上述能力目标,就必须创设让学生能主动探索、自学自练和自主评价的问题情境,必须以培养语文表达、传承和交际能力为重点。事实上,儿童的聪明才智大多是在他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收起

要积累
几个月是不会出成绩的 要几年
可是一旦上来了 就会很稳定 就算几个月不学 也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