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在情节结构安排上的特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8:03:12

红楼梦在情节结构安排上的特色
红楼梦在情节结构安排上的特色

红楼梦在情节结构安排上的特色
传统小说为了增加故事情节的生动性, 常常像
戏曲那样, 高度浓缩时空, 将矛盾冲突集中化, 而这
也是《红楼梦》小说艺术的突出特色.
一、时空高度浓缩的情节结构
与前代小说“长篇幅的散文故事”有所不同, 《红
楼梦》的情节故事显得非常集中紧凑.从表现时间来
看, 自林黛玉进贾府时始, 至贾宝玉出家时止, 总的
时间跨度也不过就那么10 年.从表现空间来看, 《红
楼梦》展示的人物活动几乎从来就没有超越贾府这
个基本舞台.对贾府以外人物的活动, 如王家、史家、
甄家、傅轼家、元春、湘云、刘姥姥等人, 小说只是截
取了他们在贾府居留的生活片断, 至于他们到贾府
之前以及离开贾府之后的活动, 小说就没有直接正
面叙写, 而是采用了追叙、插叙等“回顾式”戏剧手
法, 即立足于“现时现地”而对“过去”作频繁回顾的
叙事方法: 过去的事件在现在事件的时间推进中不
断被插入、“发现”.对贾府内人物的活动, 小说同样
界定在贾府这个基本范围.比如, 贾琏陪黛玉回扬州
去探亲, 贾蔷去苏州买戏子, 贾政外放学差, 甚至主
人公宝玉离开贾府到舅舅家或王府去看戏拜客等等
人物活动, 小说一律都采取了“暗场”处理.
《红楼梦》这种独特的时空剪裁法, 的确是以前
的章回小说很少采用的.即便是同样以家庭日常起
居生活为背境的世情小说《金瓶梅》, 在这方面与《红
楼梦》也有所分别.《金瓶梅》虽然绝大部分篇幅都以
叙写西门庆等一干主要人物的家居生活为主, 但在
主干故事的推进中, 小说叙笔有时也会游离主线, 旁
开一路, 对空间作较大幅度的切换, 即话本小说所谓
“话分两头, 单表一支”.类似情形在《红楼梦》中则变
成了倒叙.即立足于现时现地, 不至于让情节中断或
发散.如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便是从刘姥姥
“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开始的.对刘家及其与贾府瓜
葛的背境介绍, 小说此处便采用了倒叙.而当读者熟
悉她之后, 在她二进荣国府时, 作者也就没有再费笔
墨.小说第三十九回由平儿直接引出了刘姥姥: “只
见凤姐儿不在屋里, 忽见上回打抽丰的刘姥姥和板
儿来了, 坐在那边屋里, 还有张材家的周瑞家的陪
着”, 刘姥姥此次出场, 没有经过小说叙述人的叙述,
她就已经直接在“场”上了.在情节发展中, 为了加强
人物的共时性空间描述, 对时间和空间从不作大跨
度的随意转换的确是《红楼梦》叙事的一大特色.
将百年望族的盛衰荣枯和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
浓缩到十分集中的空间和时间之内, 这种构思, 意在
使小说情节动作集中, 这实质上体现了《红楼梦》对
小说情节结构戏剧化的追求.
戏曲和小说在艺术构思上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
《红楼梦》在情节结构层面的戏剧化色彩
魏明1, 韩晓2
( 1、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武汉430079; 2、湖北大学, 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 作为一部产生于戏曲鼎盛时期的长篇巨制, 《红楼梦》中蕴涵着丰富的戏曲质素.《红楼梦》对于复杂社会生活的反
映,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小说这一艺术形式的性能和长处; 同时, 小说在穿插描写、表现手法以及叙事技巧等方面适当地吸收和融
汇了戏曲艺术的养分, 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创作经验, 提高了小说的艺术水平.文章以此为出发点, 从创作思维和创作心理
的角度, 就古代戏曲对《红楼梦》在情节设置方面的影响进行力所能及的开掘, 以期寻求《红楼梦》小说戏剧化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红楼梦》; 戏剧性; 场景; 情节结构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4088( 2007) 05- 0086- 03
2007 年5 月10 日
第5 期( 总第317 期)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Journal of Fujian Party School
May.10, 2007
No.5(General No.317)
·86·
和旨趣.本来, 小说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在结构上
是很自由的, 既可以象《三国演义》那样“陈叙百年,
该括万事”, 又能如《水浒传》那样天南海北, 一时并
观.而戏曲却要受舞台的限制, 加之又重视故事的完
整过程和设置贯串性的中心人物, 因而剧情发展的
时间、空间必然要有所约束.《红楼梦》以贾府为基本
舞台, 确立以贾宝玉为中心的一批贯串人物, 主体故
事又都发生在几年之内, 这种构思, 应该是受到了戏
曲艺术旨趣的启发和影响的.
二、以场景展示为主的叙事结构
场景最初使用于戏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
指出悲剧的六要素, 其中之一就是场景.小说中的场
景描写, 是保证情节戏剧性得以实现的有效手段.情
节的戏剧性是社会矛盾复杂性的集中体现———集中
于一个场景之中.在这个场景中, 人物之间的关系不
是简单明了、直截了当、全部公开的, 而有微妙、隐
秘、惟恐拆穿或尚待揭晓的复杂因素在起作用, 即所
谓“谜”, 通过匠心的构思、安排, 造成情节的悬念、意
境、波澜, 生活底蕴、人物精神从中得到生动的表现.
小说的叙事结构是支撑小说结构的主梁, 它在
叙事中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但却决定了作品的轮廓.
构成小说结构的要素通常是时间.《红楼梦》在时间
叙事中的空间场景描写, 不仅对时间叙事起了扶持
和互补的作用, 并且还有它相对独立的特点, 形成小
说叙事的空间场景建构.[1](P9)
在现代叙事理论中, 将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长
短的比较, 更准确地说, 将所叙故事中事件时间的长
短与它们在叙事文本中所占篇幅的长短的关系, 称
为叙事时距.根据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长短的关系,
现代叙事理论家将叙事作品中的时距分为四种: A.
省略(ellipsis), 即故事时间无限长于叙事时间; B.概要
(summary), 即故事时间长于叙事时间; C. 场景
(scene), 即故事时间约等于叙事时间; D.停顿(stop),
即叙事时间无限长于故事时间.[2](P59- 60)
总的来讲, 中国古代小说通常是由概要与场景
二者有规律的交替构成的, 概要与场景数目大致相
等, 几乎没有省略.[3]但《红楼梦》的情况有些特别.在
《红楼梦》叙事文本中, 场景的数目大大多于概要, 而
且小说中甚至还出现了大量省略.如第六十三回, 与
叙事时距对应的叙事节段依次为: 1、场景(饭后, 宝
玉房内, 人物对话); 2、省略; 3、场景(掌灯时分, 宝玉
房内, 夜宴活动); 4、省略; 5、场景(天明, 宝玉房内, 人
物对话); 6、省略; 7、场景(梳洗后, 宝玉房内, 人物对
话); 8、省略; 9、场景(沁芳亭, 人物对话); 10、概要(宝
玉送贴); 11、概要(尤氏等到大观园游玩); 12、场景(榆
荫堂, 击鼓传花活动); 13、概要(尤氏出城理丧); 14、
概要(贾珍告假奔丧); 15、场景(宁府内室, 贾蓉与二
尤打闹).
与传统的章回小说相比, 《红楼梦》的叙事结构
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 场景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概要, 在小说叙
事文本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一章回中, 叙事时距
类型有三种: 场景、概要和省略, 其中场景占整个文
本篇幅的7/ 8, 概要占篇幅的1/ 8(省略在文本中无叙
事节段与某个叙事时距对应).
其二, 尽管是按时序来安排情节, 但概要中时序
模糊, 时间概念不突出.在这一回中, 无论是尤氏理
丧, 还是贾珍告假、父子奔丧, 都缺乏明确的时间概
念.有的只是一些模糊时间, 如“三日后, 便破孝开
吊”、“一日到了都门”、“那天已是四更天气”等等.与
此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场景中, 不仅空间位置明确,
而且人物活动的起止时间也十分清楚.
其三, 通常在场景与场景之间起着“期待和联络
功能”的概要有的被省略取代, 小说叙事在时序上出
现断层.如宝玉向春燕询问五儿之事的场景对话结
束之后, 一直到掌灯时分林之孝家的查夜之前, 这一
时间段的叙事, 小说文本就是一片空白.这期间怡红
院内人物的活动, 因与小说主体故事关系不大, 作者
也就没作什么交待.
以上情况表明, 曹雪芹打破了传统的体现时间
一维性的线性叙事方法, 建立了时间空间二维并重
的立体式叙事方法.即在传统的时间叙事中, 强化空
间的场景描写, 以补充时间模糊的不足.以场景独有
的画面感和空间意识, 激发读者的空间想象能力.与
此思维相一致, 在《红楼梦》叙事文本中, 概要丧失了
它与场景平起平坐的传统主导地位, 在很大程度上
它只能作为场景的辅助补充成份而存在.《红楼梦》
这种叙事结构, 令我们想起了戏曲的表现形式.
由戏曲的舞台演出性所决定, 戏曲作品中只有
场景, 没有概要.也就是说, 戏曲基本上是由场景与
省略二者有规律的交替所构成.《红楼梦》叙事文本
弱化概要, 突出场景, 无疑体现了作者对戏曲艺术旨
趣的认同和追求.
如果我们把《红楼梦》的叙事结构与小说的情节
结构联系起来, 我们可以发现, 《红楼梦》中的场景叙
事其实是作者在戏曲启发下有意识的追求.仍以第
六十三回为例, 在这一回中, 作者对人物在贾府(包
括宁府)的活动采用了场景展示, 而对超出贾府范围
之外的人物活动(尤氏出城理丧, 贾珍告归, 父子奔
丧)则采用概要叙述(《红楼梦》整个叙事文本都体现
了这个特点, 人物在贾府的活动, 矛盾冲突集中, 自
然要采用场景描写.贾府之外的人物活动, 由于牵涉
一些无关的角色, 主体故事不便发散, 因而采取概要
叙述最为方便妥贴.也就是说, 曹雪芹为实现他将百
年望族的盛衰荣枯以及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浓缩到
十分集中的时间和空间之内的艺术构思, 在叙事文
·87·
本中大大加强了主要角色的共时性空间描述, 以期
达到突出的戏剧效果.正是在这种思维的导向下, 曹
雪芹建立了《红楼梦》的叙事结构, 即时间坐标系上
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意象构成的场景叙事.
当然, 我们说《红楼梦》的空间场景建构与戏曲
结构有许多共通之处, 并不等于说它就是袭用了戏
曲的结构.事实上, 作为容量丰富的长篇小说, 《红楼
梦》的规模体制之宏富庞大, 是任何戏曲都无法比拟
的.《红楼梦》以场景取代概要, 以立体叙事取代线性
叙事, 并不是单纯地模仿戏曲结构, 而是在戏曲空间
舞台的启发下建构出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三、重剪裁、巧构思的叙述技巧
将百年望族的盛衰荣枯和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
浓缩到十分集中的时间和空间之内, 《红楼梦》这种
对情节动作集中的戏曲艺术旨趣的有意识追求, 在
叙述层面就体现为小说重剪裁、巧构思的叙述模式.
《红楼梦》并非是一部完全以故事取胜的小说.
严格地讲, 它甚至没有一个像长河式小说那样贯穿
始终的明显的情节主线.它讲述的只是一群贵族男
女在大观园内的闺阁生活.一般来讲, 家居日常生活
乏昧而又琐碎, 不经过浓缩和剪裁, 是很难有“戏”可
言的.要想在琐细繁杂的家庭事物中融铸出丰富而
深刻的主题, 情节单元的取舍与组合便成为成败的
关键.在这方面《红楼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一点
脂砚斋早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脂砚斋庚辰本二十
七回眉批道: “石头记用截法、岔法、突然法、伏线法、
由近渐远法、重作轻抹法、虚藏实应法, 种种诸法, 总
在人意料之外, 且不曾见一丝牵强.”[4](P398)这种评价
是恰如其份的.
与对情节动作集中的戏曲艺术旨趣的有意识追
求相联系, 《红楼梦》情节结构艺术的突出成就体现
在它精心的情节铺设和巧妙的情节组接上.《红楼
梦》善于铺写大的场面, 人物多, 头绪也杂, 越是紧要
关头, 人物事件越是纷至沓来, 形成异峰突起.比如
宝玉挨打之前, 本来就因为与黛玉口角而不快, 又要
在大热天出来应酬贾雨村这样的人, 再加上金钏的暴
死和王夫人的数落, 已有十二分的窝囊和伤感, 不料
一头撞在素日最惧的贾政身上, 又“倒抽了一口气”,
紧接着就是忠顺王府索人, 贾环告状, 宝玉找不见焙
茗送信, 偶然遇到个老婆子偏又耳聋, 不如人意的事
轮番而至, 结果凑成了这顿饱打.象这些地方就是情
节冲突的密集处, 脂批说是“忙中更忙, 密不容针”.同
时《红楼梦》又善于避开一些不必要的正面描写.如元
春封妃、营建大观园这样的“泼天喜事”, 却用宝玉伤
悼秦钟和赵嬷嬷讨情的闲文岔开.这就是“疏”, 脂批
叫做“忙中偷闲”.但“疏”并不造成情节的阻隔停顿,
而是照应隐伏之一法, 所以脂批又说: “不怕繁中繁,
只要繁中虚; 不畏省中省, 只要省中实.”[4](P77)同是错
综穿插的笔墨, 却是两样用法.将精细描绘和大笔点
染结合起来, 精细中留有想象的余地, 点染中又含有
具体的内容.这样在情节安排上就能张弛得当, 疏密
有致, 造成起伏跌宕, 曲折波澜.
《红楼梦》在情节的组接上也很有特色.对于每
一个相对独立的情节单元, 作者在周密细致观察的
基础之上, 运用了错综穿插等多种手法, 巧妙地实现
了它们之间的自然过渡.如第十六回关于“大观园一
篇大文”的情节组接.脂砚斋十分赞赏《红楼梦》在这
方面的机括能力, 他指出, “自政老生日用降旨截住,
贾母等进朝如此热闹, 用秦业死岔开, 只写几个‘如
何’将泼天喜事交代完了, 紧接黛玉回, 琏凤闲话, 以
老妪勾出省亲事来, 其千头万绪, 合笋贯连, 无一毫
痕迹, 如此等, 是书多多, 不能枚举.”[4](P221)纵观全书,
小说情节单元之间的确血脉贯通, 不见断续之痕, 而
小说主体故事也随之向前推进.另外, 曹雪芹善于吸
收“密针线”等一些戏曲结构技巧, 显然也使情节单
元的转换更加轻巧自然, 了无人工斧凿的痕迹.“密
针线”本是戏曲结构术语, 这个用语, 在脂批中也出
现过.脂批中还有“千里伏线”“草蛇灰线”“偷度金
针”等等名色, 都是说明《红楼梦》“通部中从头至末,
前文已过者恐去之冷落, 使人忘怀, 得便一点; 未来
者恐来之突然, 先伏一线”[4](P442) 这种结构缜密的特
点.甲戌本的早期收藏者刘诠福说《红楼梦》简直是
“西法轮齿, 仿考工记”之作, “实出四大奇书之外”
(《甲戌本跋》), 正是对曹雪芹通盘筹画而精细缜密的
情节结构艺术的一种赞誉.
总之, 《红楼梦》小说创作引进戏曲的艺术旨趣,
将百年望族的盛衰荣枯和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浓缩
在十分集中的时间和空间之内, 这种对情节动作集
中的戏剧性矛盾冲突的有意识追求, 使得它在情节
的叙事结构上广泛地采用场景, 以增加小说共时性
的戏剧性效果; 而在叙述层面则较大程度地改观了
以往小说平直浅露的叙事意向, 形成了重剪裁、巧构
思、文笔精细曲折、情节描写跌宕多姿而又合“人情
物理”的叙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