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老师除了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外还有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8:56:35

孔子的老师除了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外还有谁
孔子的老师除了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外还有谁

孔子的老师除了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外还有谁
孔子少时家贫,并无固定学塾教师.那时候似乎没有学堂,但是有老师存在.但比如说老子和姜子牙的老师是谁,也很难讲.
孔子自己博学多闻,算是自学成才.自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是空穴来风.其父母可算第一教师.据说周游列国时,曾经短期问学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据传从一个难为他的稚童那里也学了一招.
下面是百度网友“后来新生”的介绍,供您参考.
孔子的老师:
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1.苌弘苌弘,字叙,古资中县(现资阳市雁江区)人,公元前(575-492年).据《图经》载“苌弘、资中人,有祠在青泥坊,数里之内土色尚青.”又据,《庄子.外物篇》载:“苌弘蜀人,被杀之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后化为碧.”成语“碧血化珠”、“碧血丹心”即由此而来.
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常与周景王交往,孔子在齐久仰其名其才,于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国造访苌弘,求教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
孔子在请教苌弘韶乐与武乐异同后最后问苌弘道:武乐与韶乐孰为轩轾?苌弘道:武乐为周武王之乐名,韶乐为虞舜之乐名,若以二者之功业论,舜是继尧之后治理天下,武王伐纣以救万民,皆功昭日月,无分轩轾.然则就乐论乐,韶乐之声容宏盛,字义尽美;武乐之声容虽美,曲调节器却隐含晦涩,稍逊于韶乐.故尔武乐尽美而不尽善,唯韶乐可称尽善尽美矣!
对于苌弘博学施教,孔子称谢不迭,并于次年前往齐国聆听了韶乐的演奏,乐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疾,“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与苌弘的会晤,史称“访弘问乐”.其六艺(礼、乐、书、诗、易、春秋)中“乐以发和”思想即源于苌弘的乐学理论.
在晋国的“六卿之乱”中,苌弘因帮助范氏和中行氏,赵简子派晋大夫叔向对周王施反间计而将其杀害.现资中发轮镇有苌弘读书遗迹.
2.师襄师襄:春秋时鲁国乐官,擅击磬,也称击磬襄.也有一说是卫国乐官,亦称师襄子.
《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师文曾从他学琴,《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也都说孔子曾从他学琴.
3.老聃李耳,字伯阳,世称老子,又叫老聃.春秋时期陈国人,出生在河南鹿邑县东.早年担任东周守藏史(相当现今的图书馆馆长).后因为周朝发生叛乱时,大量典籍被带到楚国,而被免职.
随后又到鲁国生活多年,与孔子来往较多.孔丘曾经适周问礼于老聃,向他学过周礼.后来不忍见周朝衰落,西出丞谷关,守关的令尹(官名)听说他很有学问,就让他写书,于是就有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经》.
他在这部书中提出"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应当不干涉人民的行为,不用教育,让他们自然发展.这一观点影响深远,在当今的企业管理理论中,就有人提倡 无为而治 .
他是道教的鼻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儒教创史人孔丘.在封建社会中,他的思想有时取代儒学的地位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潮流,魏晋时的玄学在中国的盛行,就是明证.
除此之外,我相信还有很多,因为他一直在周游列国,而且他自己不是说了吗:三人行必有我师 !
  公元前525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问鲁国.郯国是位于鲁国东南的附属小国(今山东省郯城附近),郯子是五帝之一少昊的后代,故对少昊时期的历史文化比较了解.在召待郯子宴会上,鲁国一大夫问他,少昊时期以鸟名作为官吏名称的情况,郯子作了解释.孔子听到郯子这般宏论,敬佩不已.随之单独求见请教.此际孔子27岁,早已声望在外.郯子回答了孔子的许多提问,包括少昊时期的官吏制度.从中,孔子受到很大启发,得到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于是人们也就把郯子当作孔子一位值得记载的老师.
  孔子一生,无时无事不学,“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并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故有“学无常师”之说.然而为历史所认定的主要老师,除郯子、老聃外,还有苌弘和师襄子,共四人.苌弘是著名的音乐学家,孔子拜他为师,学习音乐.师襄子是鲁国著名乐官,教孔子弹琴.
  孔子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其意为,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索得到的.此言有理.其中与各位老师“传道、授业、解惑”(韩愈《师说》)密不可分.圣人孔子拜师求学的精神,登门求教、学无常师等做法,就是在今天也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