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最后放弃了巴拿马运河的主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00:53:46

美国为什么最后放弃了巴拿马运河的主权
美国为什么最后放弃了巴拿马运河的主权

美国为什么最后放弃了巴拿马运河的主权
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1、背景: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
  2、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缓和政治危机.
  3、通过“新经济政策”的时间:1921年3月.
  4、“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读熟):
  (1)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税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
  (2)工业:除重要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3)商业: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
  5、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意义(读熟):
  (1)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热烈欢迎,苏维埃俄国工农业生产也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
  6、成立苏联的时间:1992年12月
  7、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8、逝世:1924年1月,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不幸逝世.
  9、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1)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只用了4年零3个月的时间便提前完成;
  (2)到1932年,苏联已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70%;(3)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差距大大缩小;
  (4)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10、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的优越性.
  11、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出现重大曲折和失误的原因:
  (1)面临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和包围;
  (2)国内经济和文化条件还相对落后.
  12、性质: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体制.
  13、经济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端(读熟):
  (1)经济上:
  〈1〉它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常常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
  〈2〉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片面发展重工业,致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政治上:
  〈1〉主要表现为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开展全国性的“大清洗”运动;
  〈2〉党政不分,管理权力过于集中,最后形成高度集权以及斯大林的个人独裁.
  14、经济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端的影响:经济和政治上的这些弊端,严重的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30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巴黎和会:
  时间:1919年1月;
  地点:凡尔赛宫;
  操纵国:英国、美国、法国;
  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缔结和约、战胜国分赃所谓的“和平会议”.
  2、《凡尔赛和约》的内容:
  (1)领土: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2)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捷克的独立;
  (3)殖民地: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4)赔款:德国向协约国支付巨额赔款;
  (5)《凡尔赛和约》把战前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转交给了日本.
  3、《凡尔赛和约》的影响:
  (1)《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列强任意瓜分战败国的产物,是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
  (2)它与随后同德国的盟国签订的一系列合约,形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4、华盛顿会议的背景:
  (1)巴黎和会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利益和关系,但是,美、英、日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和关系还没有依据实力对比的变化进行调整;
  (2)大战期间及战后,日本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同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发生了严重冲突,也直接威胁到英国在东亚的利益.
  5、华盛顿会议的目的: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地区的利益和关系.
  6、华盛顿会议的时间:1921年11月.
  7、华盛顿会议的内容:
  (1)《四国条约》;
  (2)《五国海军条约》;
  (3)恢复了中国对山东的主权;
  8、签订《九国公约》的实践:1922年2月6日.
  9、《九国公约》的内容:公约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但同时又宣布在中国实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10、《九国公约》的危害:公约的规定实质上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配支配的局面.
  11、华盛顿会议的影响:
  (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2)它在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3)从而最终形成了以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所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2、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这是一个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第31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1、经济危机前的繁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是当时世界经济的中心,经济曾一度出现繁荣景象.
  2、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财政信贷是当时美国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股票发行面额大大超过社会上的资金.
  3、经济危机爆发:1929年10月下旬,美国最大的股票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价格暴跌,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了.
  4、经济危机的特点:
  (1)波及范围特别广:这是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2)持续时间特别久:持续了4年之久;
  (3)破坏性特别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了2/3,失业工人达到3000万以上.
  5、经济危机的影响:
  (1)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2)各国垄断资产阶级纷纷找出路.
  6、在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和德国遭受的打击最为严重.
  7、美国的罗斯福实行新政的目的:为了尽快摆脱经济危机;
  8、新政的特点: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9、新政的内容:
  (1)财政:大力整顿银行,使银行的信用得以恢复;
  (2)工业:
  〈1〉政府实行“产业复兴法”;
  〈2〉制定“公平竞争法规”;
  〈3〉工人有权组织工会;
  〈4〉以工带赈;
  〈5〉“产业复兴法”是新政中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
  (3)农业: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的价格,政府以优惠贷款补偿农民的损失.
  10、对实行新政的评价:
  (1)积极性: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得以摆脱经济危机并逐渐复苏,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范例;
  (2)局限性: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并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第32课: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1、意大利法西斯化的原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意大利的经济,整个国家政局动荡,社会秩序混乱,资产阶级统治不稳;
  (2)垄断资产阶级试图依靠法西斯势力的办法来维持统治.
  2、意大利的法西斯化:
  (1)时间:1922年10月;
  (2)头目:墨索里尼;
  (3)标志性事件:进军罗马.
  3、意大利法西斯的内外政策:
  (1)对内:实行恐怖统治;
  (2)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4、德国法西斯化的原因:
  (1)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德国受到的沉重打击仅次于美国,国内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2)纳粹党活动猖獗.
  5、德国法西斯的建立:
  (1)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总理;
  (2)1934年,希特勒集总统、总理和最高军事统帅大权于一身,自称“国家元首”;
  (3)残酷迫害人民:犹太人更是大批的被监禁和屠杀,被迫流亡世界各地.
  6、德国法西斯的内外政策:
  (1)对内:实行公开恐怖专政:
  〈1〉一手制造了阴谋陷害共产党人的“国会纵火案”;
  〈2〉纳粹党剥夺了人民所有的民主自由权利.
  (2)对外:积极准备侵略战争:纳粹党还把国家变成军营,工业生产完全纳入备战轨道,军事实力迅速增强.
  7、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已经成为新的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
  8、日本法西斯化的原因:
  (1)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日本受到经济重创,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2)法西斯势力乘机抬头,其主力实在军部.
  9、日本法西斯化的方式: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实现法西斯化.
  10、日本法西斯的建立:1936年3月,在军户支持下建立的广田弘毅内阁,加紧推行军事法西斯专政.
  11、日本法西斯的内外政策:
  (1)对内:镇压工人运动,加快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步伐;
  (2)对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
  12、法西斯统治下的日本已经成为新的世界大战的远东战争策源地.
  13、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在反共产国际的旗号下勾结起来,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14、德、意、日法西斯化的影响:
  (1)德、意、日的法西斯独裁统治,使人类历史上最反动、最黑暗的统治,它们互相勾结,狼狈为奸,对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构成了严重威胁;
  (2)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
  第33课: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
  1、绥靖政策:为求苟按一时,保住其既得利益,英、法等国对法西斯侵略弱小国家的行动采取姑息、从容的绥靖政策.
  2、绥靖政策的实质: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办法谋求与法西斯国家妥协,并力图推动法西斯进攻苏联,将祸水东引,坐收渔利.
  3、“慕尼黑会议”:
  (1)时间:1938年9月底;
  (2)参加人物: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统达拉第、德国总统希特勒、意大利总统墨索里尼.
  (3)《慕尼黑协定》:这是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强行割让给德国的协定,史称“慕尼黑阴谋”.
  4、《慕尼黑协定》的影响:
  (1)把英法的绥靖政策推到了极点;
  (2)使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励,助长了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
  (3)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5、绥靖政策的影响:
  (1)使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励,助长了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
  (2)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6、第二次世界大战:
  (1)时间:1939年9月1日清晨;
  (2)爆发标志:德军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第34课:战争的扩大和转折
  1、战争的扩大:德国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
  2、莫斯科保卫战:
  (1)时间:1941年10月初——1941年12月初;
  (2)意义: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这是大战开始以来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3、近卫文磨(最后一个字字典上查不到,自己看书),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
  4、战争的进一步扩大:日军偷袭美军珍珠港,至此,大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5、背景: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疯狂进逼,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步地走向联合.
  6、标志:1942年1月,中、苏、英、美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7、《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的意义:
  (1)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
  (2)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
  (3)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8、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时间: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初;
  (2)意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它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9、意大利投降的标志:意大利投降标志着德意日军事集团开始瓦解.
  10、1943年9月,意大利新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春,猖狂一时的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被意大利游击队捕获处死,暴尸米兰街头.
  第37课: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1、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不仅是参战国家中唯一的本土未遭受战火洗劫的资本主义大国,而且大发横财,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15%以上,经济实力大增,政局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2)战争结束后,美国在经济和军事实力膨胀的刺激下,利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有利地位,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大力拓展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3)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掀起了更新原有设备的高潮,技术条件大为改观;
  (4)世界各国在战争废墟上重建本国经济,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外市场;
  (5)美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同时拥有巨大的教育、科技和人才优势;
  (6)美国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大力发展新兴工业.
  2、美国实力膨胀的表现: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拥有一支强大的陆、海、空军,还抢险拥有了破坏力巨大的原子弹.
  3、这一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初),西欧、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西方经济的“黄金时代”.
  4、西欧振兴的原因:
  (1)西欧国家凭着原有的经济基础;
  (2)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3)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4)各国政府采取各种干预经济生活的措施,维持了经济的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
  5、西欧的发展状况:工业生产总体上已恢复到战前水平.
  6、欧共体建立的原因:
  (1)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战后西欧国家在经济上完全依附美国的局面已经改变;
  (2)为了重振西欧雄风和提高国际地位.
  7、欧共体建立的情况:
  (1)1967年,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成立了欧洲共同体;
  (2)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联营三个机构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8、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原因:
  (1)日本政府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有利条件;
  (2)实行民主化改革;
  (3)重视科学技术;
  (4)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
  (5)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6)美国的大力援助和扶持.
  9、日本的发展状况:
  (1)1955年,日本工业就已恢复到战前的最高水平;
  (2)此后近20年间,日本经济进入了被称为“高速增长”的时期;
  (3)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第38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赫鲁晓夫的改革:
  (1)目的:试图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弊端;
  (2)过程:
  〈1〉农业方面:采取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开展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等办法,力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况;
  〈2〉工业方面:一度把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后又陆续收回;
  (3)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也没有克服计划经济体制所存在的弊端.
  2、匈牙利的改革:
  (1)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被称为稳健改革的“匈牙利模式”;
  (2)结果:改革几经反复,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3、中国的改革: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
  4、东欧剧变:
  (1)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动荡,出现了雪崩式的政治变化;
  (2)实质: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丧失,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具体表现:
  〈1〉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2〉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军事上:纷纷加入北约;
  5、东欧剧变的原因:
  (1)原因:东欧国家的巨变是各国厂区积累起来的各种内外矛盾的总爆发.
  (2)具体表现:
  〈1〉盲目照搬苏联模式;
  〈2〉经济发展缓慢;
  〈3〉民主和法制不完善;
  〈4〉改革成效不大;
  〈5〉西方国家采取“和平演变”战略.
  6、苏联的改革:
  (1)改革背景: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以及美苏争霸的影响等因素,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出现恶化;
  (2)改革历程:经济改革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3)改革实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4)改革后果:从此,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7、苏联的解体:
  (1)“八一九”事件;
  (2)戈尔巴乔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
  (3)时间:1991年12月25日;
  (4)影响: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同时标志着二战后由美苏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的崩溃.
  8、苏联存在的时间:1922年——1991年,一共69年.
  9、苏联解体的原因何在:
  内部原因:
  (1)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
  (2)严重的经济危机;
  (3)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4)社会矛盾、民主矛盾急剧激化;
  外部原因: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推行“和平演变”策略;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推行错误改革并以失败而告终.
  10、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历史教训:
  (1)记忆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
  (2)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
  第39课: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1、蒙巴顿方案:
  (1)1947年,英国最后一任驻印总督蒙巴顿公布了“印度独立方案”,即蒙巴顿方案;
  (2)内容:这个方案根据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英国分别向其移交政权;
  (3)实质:继续维护英国在印度的利益,将印度分开统治.
  3、亚洲经济迅速发展:
  (1)成就:
  〈1〉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治;
  〈2〉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
  〈3〉在科学技术的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就;
  〈4〉80年代中期以后,印度的工业生产年增长率连续5年超过8%.
  (2)困难:
  人口膨胀、财力不足、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印巴关系紧张等.
  4、韩国创造了“惊人的汉江之奇”.
  5、新加坡成为东南亚第一个“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并以“神奇的港口之国”著称.
  6、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是欧亚非三周的交通要冲.
  7、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
  8、由于联合国的分治决议对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极不公正等复杂因素,致使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国家长期没有建立起来.
  9、以色列国刚刚成立,就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
  10、1967年6月,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
  11、阿以之间已发生五次大规模的战争.
  12、影响:不仅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对地区和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要真正实现中东和平,巴以双方和国际社会还必须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40课:非洲独立浪潮和拉丁美洲国家维护主权的斗争
  1、埃及:
  (1)1952年发动“七月革命”;
  (2)1953年成立了埃及共和国;
  (3)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2、1962年,阿尔及利亚成为一个主权国家.
  3、非洲独立年:1960年.
  4、纳米比亚的独立:1990年3月,纳米比亚宣告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5、古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59年初,菲德尔•卡斯特罗推翻了亲美独裁政权,此后,古巴一直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6、受古巴革命影响,巴拿马人民掀起了要求收回巴拿马运河区主权的斗争.
  7、美国被迫同意在1999年前将巴拿马运河区的主权和管辖权全部交还巴拿马.
  8、1955年4月,亚非国家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又名“万隆会议”.
  9、不结盟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赢得了民族独立的一大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在两极化的“冷战”格局中,他们大都愿意保持和平中立,坚持反帝、反霸的立场,采取不与任何大国或军事集团结盟的外交政策,掀起了不结盟运动.
  10、亚非会议的影响:亚非会议的召开和不结盟运动的诞生,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
  第41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向
  1、经济全球化趋向的原因:
  (1)由于现代高新科技发展迅猛,信息化、知识化速度加快,使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
  (2)市场经济席卷全球;
  (3)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2、经济全球化趋向的表现:
  (1)建立:世界贸易组织(WTO)、欧洲联盟(EU)、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等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相继建立;
  (2)国际贸易大幅增长;
  (3)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
  (4)世界五百强中的跨国公司扮演着主角.
  3、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发达国家推进与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更大的销售、投资和劳动力市场;
  〈2〉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可以从中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的经验,以提升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
  (2)消极影响:
  〈1〉它容易家具不公平的国际竞争;
  〈2〉从经济上冲击一些主权国家的自主能力;
  〈3〉各国从全球化中受益不均,甚至形成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的局面.
  第42课: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美苏两极格局崩溃;
  (2)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的力量不断增强,“一超多强”的局面初步形成,世界格局出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2、一超与多强的关系:既相互借鉴、利用和合作,又相互竞争、制约和防范,协商和谈判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重要主张和手段.
  3、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影响:
  (1)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4、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原因: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定型,“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在继续下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5、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表现:
  (1)美国倚仗其唯一超级大国的实力,企图独霸世界,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严重干扰了和平与发展;
  (2)多级力量对美国的干预、制约和防范越来越强,这是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的重要表现;
  (3)在反恐、能源、环保和防止核扩散等重大国际问题上,美国也不得不与各大国协商、合作并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
  第43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1、三大技术: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
  2、核心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与不断升级为前提,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为突出的核心技术,也是信息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之一.
  3、计算机网络技术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什么特点:
  (1)计算机网络技术集中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快速、便捷、高度智能化和全球化的特点;
  (2)也反映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以及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
  4、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以及创造的巨大产值,表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5、生物工程技术取得的成就:
  (1)1953年,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测定,开创了现代生物学的新时代;
  (2)1973几年,基因重组技术获得成功,使人类有可能按照自身需要改造和创造新的物种;
  (3)2000年和2003年,美国等6国科学家合作,先后完成了人类基因工作组工作草图和序列图谱,为破译大千世界的生命之谜奠定了基础.
  6、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的影响:
  (1)加快了人类认识自我的进程;
  (2)推动了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革命性进展;
  (3)为全人类的健康带来了福音.
  我没有懂你的意识,你要的是整个初三的历史资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