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是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1:20:32

舜帝是谁?
舜帝是谁?

舜帝是谁?
舜帝百科名片
  三皇五帝之一,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姚墟,故姚姓,今山东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人.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目录
  简介
  情节概述
  历史渊源
  后世影响
  舜帝陵简述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嶷山
  山西省运城舜帝陵
  简介
  情节概述
  历史渊源
  后世影响
  舜帝陵 简述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嶷山
  山西省运城舜帝陵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舜帝,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死后,禅位于禹.《史记》说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据说是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名曰“重华”,字都君.出自妫姓.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范县),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帝尧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舜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前文已述,舜帝本为姚姓,因后居妫汭而得妫姓,故舜的有时的籍贯也被认为是在山西,但舜原籍姚地(今河南濮阳).
  编辑本段情节概述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舜和禹.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尧年纪大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正合适."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叫灌兜(huandou)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用这号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到会的一致推荐舜.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舜帝大庙
  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gusou,就是瞎老头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瞽叟却很宠他.舜,名玄景或重明或重华,黄帝的八世孙.因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范县),以地取氏为姚. 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有,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那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悉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著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著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你呀!"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尧听了大家介绍的舜的事迹,又经过考察,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做"禅(shan)让".其实,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过了几年,尧死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也是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
  编辑本段历史渊源
  《尧典》所记舜的主要事迹有: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选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许多官职: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为首领时,把各项工作都做的很好,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为中原最强大的盟主. 舜即帝位后,广泛征求四岳等大臣的意见,惩罚奸佞,举贤任能.一方面,他把共工、獾兜、三苗三人分别流放到北、南、西三方,又在羽山处死了鲧,使得边疆皆服,民族和睦.另一方面,他启用皋陶等二十二位贤人,使其各建奇功,百业兴旺.其中著名的,要数启用禹了. 当时,舜已61岁了,很想找一个品德高尚、聪明仁爱的继承人.这时,曾经向尧举荐过舜的四岳又出班奏道:“臣以为禹可用.”舜想了想说:“就是那个治水无功被我杀死的鲧的儿子吗?” “正是”,四岳说,“大王切不可根据父亲来评价儿子,这禹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舜笑道:“放心吧,我明白你的意思.” 不久,舜不避前嫌,启用禹子承父业去治理洪水,也想借此验证一下四岳的话. 禹深感舜的信任,力图报答,因而治理洪水时不辞劳苦,兢克业业.他经过长期实地考察,确认仅用父亲堵决口的办法根本不行,而必须以疏导为主.他就率领人民开山通泽,疏浚河道,不仅消除了洪灾,大致确定了九州的区划,更使各州恢复了生产,人民安居乐业. 舜帝很高兴,便效法尧帝,将帝位阐让给了禹.禹推辞不就,于是舜就暂时缓行,却让禹开始主掌百官,管理国事,虽无帝王之名而行帝王之实. 舜帝百岁那年到南方巡视,不幸死在苍悟;后来葬在九嶷山,此地于是被后人称为零陵(今湖南宁远县东南).舜在即位后仍不断去看望曾迫害自己的父母和弟弟,他的一生,是仁孝开明的一生,对中华民族淳厚民风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时期的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 九疑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在九疑这块神奇而美丽之土地上,留下了舜帝众多的为民服务的动人故事,留下了不少文人骚客仰游九疑山的幽怨、怀念和美好的赞誉,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挥笔写下了"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壮丽诗篇. 关于舜帝的出生地,历代主要有4种记载,6种解说.以往多数学者总是认为这些记载和解说互相矛盾,难以弄清楚,因此往往阙而不论.其实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其中有3种解说虽然异时而出,角度不同,但合而观之,殊途同归,条理一贯.将4种记载中所涉及的3个地名"冀州'、‘诸冯','姚墟'自然而然地连接到一起,表明舜帝生于冀州(蒲坂)诸冯(里)之姚墟.从而证明4种记载似相歧异,实则相足,一脉相承.
  编辑本段舜帝陵
  简述
  舜帝陵有两座,一座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嶷山,一座位于山西省运城市 九嶷山舜帝陵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嶷山
  舜帝陵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嶷山舜陵景区,是九嶷山风景区的目标人文景观,是我国最古老的陵墓. 舜帝陵系中华民族尊祖祭舜之圣地.夏代始于九嶷置陵建庙,秦汉迁于玉官岩前,明初移至舜源峰下.后因年久失修,几近荒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永州市、宁远县斥巨资进行修复,恢复明清时期风貌.然随拜谒观光人数增多,陵区渐显促狭,扩建呼声日增.二零零四年四月十四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以尊祖爱国、传承文明、凝聚人心、促进发展为主题,于翌年举行个省公祭大典.同年九月十七日,以加强舜帝陵建设与保护为宗旨的湖南省九嶷山舜帝陵基金会成立.为适应全省祭舜大典及谒陵观光者需要,遂决定扩建舜帝陵.基金会与省直有关部门、市县人民政府,迅即着手规划设计.规划总用地四百三十余亩,总投资四千五百余万.扩建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投资二千六百万,将山门改建成祭祀殿,增建连廊、角楼、碑廊、厢房等,新增建筑面积四千平方米;祭祀殿外原玉带桥三桥并为一桥,两旁新建拱桥各一座;祭祀殿外广场三万八千平方米,其中麻石广场一万五千五百平方米,植草砖广场九干五百平方米;新建停车场一万三千平方米;新建仪门一座.2005年4月25日,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为确保一期工程在全省祭舜大典前完工,工程指挥部殚精竭虑,科学调度,工程建设者夜以继日,精心施工.为解决建设资金,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募捐,各个市州慷慨解囊,各界人士踊跃捐款.同年8月20日,一期工程竣工.同年9月15日,湖南省祭舜大典在舜帝陵顺利隆重举行. 舜帝陵陵区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庙、神道及陵园组成,占地600余亩.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呈覆斗状,海拔600余亩,气势恢宏.山北麓建有陵庙,陵庙坐南向北,规模宏大,占地24644平方米.分为前后两重院落,五进建筑.陵庙内建有庄严肃穆的山门、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厢房.陵庙外有长200米的神道. 舜陵是中国五大古帝陵之一,是中国唯一的舜帝陵墓,乃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而葬于九嶷山.陵庙祭碑廓内保存的历代祭碑36方,它们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在古木参天的陵区内,陵庙建筑上的石雕、楹联、壁绘栩栩如生,令人流连忘返.附近有娥皇峰、女英峰、美大峰、梳子峰、舜峰(三分石)、箫韶峰、斑竹岩、舜池、舜溪皆与舜帝奏九韶之乐及二妃挥泪斑竹的传说有关.
  山西运城舜帝陵
  山西省运城舜帝陵
  从山西省运城市市区北行15公里,在蜿蜒百里的鸣条岗西端,坐落着全国闻名的舜帝陵庙.对此,许多文人墨客曾著文褒赞.明人相宗皋写道:“观庙之形胜,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涛绕于后;南对条山,鹾海之盐花献于前.右缠黄河玉带,妫油厘降之风犹存;左拱香山瑶台,历山耕稼之迹如故.”其地理环境可谓形胜壮美. 舜,姓姚,名重华,因其祖先曾封于虞(今永济市虞乡镇),故史称虞舜.舜是传说中我国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传说舜年幼丧母,经常受后母虐待和父亲的棒打.但他却以孝悌而闻名天下.后受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并将其女娥皇、女英婚配与舜.《史记》说舜是“冀州之人”,唐代张守节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似认为舜是河东县人.唐代蒲州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治所在今蒲州镇.孟子认为舜是东夷人.《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帝尧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舜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前文已述,舜帝本为姚姓,因后居妫汭而得妫姓,故舜的有时的籍贯也被认为是在山西,但舜原籍姚地(今河南濮阳). "舜举贤任能,举荐“八恺”、“八元”著称的苍舒等十六人辅佐尧帝,除去鲧、共工、颧兜、三苗等恶人,使天下大治.尧死后,舜即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特别是命禹治平水患,使民安居乐业.故受万民拥戴.死后葬于鸣条岗. 舜帝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后毁于元末战火中.明正德初(公元1506),乡人重建.但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大地震中又遭毁坏.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安邑县令吴愈再次重建.在清嘉庆二十年(1815)的大地震中又为瓦砾,仅存正殿.次年,在乡人王步洲等倡导下,重建舜庙. 舜陵坐北朝南,占地70亩,神道13亩,奉祀香火地17亩.沿舜陵外城遗址缘坡而上,即为神道,两旁夫妻柏夹道耸立.行百余步,进陵庙大门,便见到砖砌的方形墓冢,陵高3米,周围51米.陵前嵌有邢其任书写的“有虞帝舜陵”石碑,旁立“有虞氏陵”石碣1块.陵冢上槐相交翠,郁郁葱葱. 绕陵北行约三十米,即是皇城,又名离乐城.进拱形城门,内以戏楼、卷棚、献殿、正殿、寝宫为中轴线,东西两侧配以廊房及钟、鼓二楼,构造布局严谨,左右对称.主建筑正殿,建造于台基之上,重檐歇山顶,斗拱五铺作,面阔五间,进深五椽.殿内泥塑的舜帝坐像,头戴冕旒,身着衮服,神态庄严,栩栩如生.正殿之后,原建寝宫三楹,内塑娥皇、女英像,昔已毁于战火.陵庙东南,旧时曾建大云寺,为守陵僧侣居住,亦称“守陵寺”,于解放初拆毁.舜帝陵为山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