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的教学环境和无形的教学环境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8:43:02

有形的教学环境和无形的教学环境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有形的教学环境和无形的教学环境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有形的教学环境和无形的教学环境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促进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的
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实验报告
常州市武进区古方小学电教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现代化步伐越来越快.其中最突出的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使有效的信息与教育结合,为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在教育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和“生本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也在进行更深入的发展和研究.从教育与人的客观价值层面上看,人的完善和发展是教育的独特价值所在,而人的发展实质上是人的主体精神的“同化和建构”的过程.在以技术为划分的社会形态阶段中,人的精神和活动方式很明显地表现出时代特征.作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人的现代学校,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构建良好的环境.
根据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开发左右脑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当今的教育对教育者提出必须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教与学过程的研究,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从而真正确立以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教育观.
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给我们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借鉴与启迪.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知识是认知主体——学生主动建构的”,即“学习不单是信息由外而内的输入.而是通过新的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双向交互作用实现的”教师准备传输多少信息给学生并不重要,不是教师输出的越多,学生吸收的也越多.教学的设计,包括教学方法的选定、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等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必须以学生的感受和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为前提来加以实施,以达到学生知识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对教师在启发、诱导、促进、监控、调节学生的学习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的任务更为艰巨更具挑战性.
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的,这项十分迫切和意义深远的综合改革,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为课堂良好的教学环境的创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它促使教和学的关系发生变化,使得知识信息的传递形式与教师学生的关系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赋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广泛的选择余地和更丰富的创造空间;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也将是对学习方式的革命,有利于形成“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借助各种先进的媒体,学习如何有效地处理信息、交流信息.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教材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对学生规范统一的指导和权威评价 ,忽视学生这一认识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和加工,以及主体个性作用的发挥.片面夸大教师知识的传授,忽视课堂上其他环境对学生的潜在影响,就会造成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急剧下降.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标志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忽视现代教学媒体在改善知识显现形式、激发情感等方面的巨大影响,显然将很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是教育理论界引人注目的一个研究领域.这一研究领域以学校教学环境为专门研究对象,着重探讨教学环境对教学过程的干预和影响,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求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就我校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实施规模办学,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学校现代教育媒体中软硬件建设已具备研究条件.同时我校老师的现代化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已逐步确立,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共识,但如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 改善课堂教学环境, 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素质还不清楚;全体教师也有一个迫切要求,就是在研究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同时,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质和技能,更好地适应未来.
鉴于上述理由,我校申报并承接了本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研究.试图通过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环境之间的联系,寻找突破口,最终实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题的设计
1、 主题与假设
教师、学生、教材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素,而与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基本要素同处第一层面的是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环境对教学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课堂教学环境可以分为物化环境和心理环境.物化环境通过视听觉引起心理反应,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知解释,认知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可见,教学环境的优化,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所创造的教学环境使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直观形象化的学习材料使教学过程更具生动性,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具深刻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优化学科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主题是:
⑴优化课堂教学环境要素的分析.
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环境的策略.
⑶现代教育媒体资源的利用和制作的研究.
其基本假设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实施,对课堂教学环境(包括物化环境和心理化环境)施加影响,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本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继承传统媒体手段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促使教师、学生、环境等诸方面因素和谐统一,共存于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根据这一方向性假设,我们确定的研究目标是:
①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探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环境的策略与方法,提高实验教师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技能,以此促进课堂教学环境的优化.
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主动探索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等方面工作.
2、 主要概念、理论基础和变量因素
主要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课堂教学环境:是指影响教学的形成和发展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可以分为物化的环境和心理化环境.物化的环境包括班级布置,教学设施以及教室的空气、光线、温度、声音、气味、颜色等物理因素.课堂教学的心理化环境包括学生在学校、班级的各种人际交往中形成的思维方式的价值观念以及学校、 班级中形成的制度和非制度文化等.
本课题的理论基础:
①控制论告诉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育信息,其出发点和归宿在于教育最优化.而优化的关键就在于“信息反馈”有了反馈,才能进行有效的调节,使教学设计有的放矢,不断完善,更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育、教学过程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它受数量众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在进行教学、教育时,总要与人、信息、手段、学习、检查、方法等组成的系统发生关系,需要各个组成部分得以适当控制.
②根据脑科学的理论,美国脑科学生理学家罗杰 斯佩里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右两个半球,各自具有不同的信息加工处理功能.左脑是处理语言,进行抽象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它主管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推理记忆和时间知觉等,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和分析性的特点.而右脑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它主管视听知觉、想象、情感、态度等,具有无序性、弥漫性和整体性等特点.”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和情景交融等特点,既可以大大促进学生右脑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等多种功能,又可以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左脑的抽象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和分析思维等多种功能的同步发展.这就可以使学生左右脑协调工作,以发挥他们大脑的全部功能,从而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
③李秉德教授的《教学论》中,阐述了教学环境的重要性,并将其列入教学论的研究范围,提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进行,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即使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的教学环境.”
本课题变量因素
①本课题实验研究的自变量:现代教育技术
②本课题实验研究的应变量:课堂教学环境
③本课题实验研究的干扰变量:教师的水平差异、参与程度等
3、操作定义与策略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的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