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好比较阅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8:40:50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好比较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好比较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好比较阅读
莎士比亚说过“没有比较,就显不出长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的确,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分清事物的是非、优劣、高下、异同;有比较才能增强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认识的广度与深度,从而事半功倍.比较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探究,总结规律.它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符合新课程提出的“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要求.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被广泛地运用.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自主研读、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大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新鲜多样的比较阅读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新鲜活泼的学习氛围中,产生一种学习的愉悦,最终发生兴趣,形成动力.在这里举出几种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1.在不同的作品之间比较.如讲闻一多的诗《发现》时可与《忆菊》进行比较,《发现》中写“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表达出作者的失望痛苦,《忆菊》中却是“未放,将放,半放,盛放的菊花.”所表现出的是美好赞美.赞美也好,批评、揭露也好都是表达对祖国的热爱,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激起学生比较探究的欲望.
  2.语段改写与原文比较.如在《十八岁和其他》一文中,将“我不想向你说教,只是希望你不要想得太复杂太现实.青春是可爱的,希望你保持纯真,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人生就会满足、快乐”改成“你不要想的太复杂太现实,要保持纯真,有一颗赤子之心”,让学生一下就能在与原文的比较中了解作者委婉亲切的语风,使学习变得轻松活泼起来,从而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这里也可以把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与课文进行比较,学生有了真切的写作经历与感悟后,让他们表达自己与作家不同的见解与方法,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经典作品与流行通俗作品比较.流行通俗作品往往深受学生的喜爱,引用这些,一方面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比较出经典与流行通俗的同异、高下,从而提升学生的鉴赏品味.如讲小说时可引用金庸的小说创作技巧、人物形象及刻画方法,讲诗歌时引用流行歌曲的歌词等.在教授“祖国土”这一专题时引用刘德华的《中国人》与周杰伦的《青花瓷》,将现代流行元素中的爱国之情、写作技巧与课文比较.
  4.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作品比较.艺术是相通的,许多技巧在不同的艺术领域里有着相同的表达效果,如绘画作品中的留白,在文学作品中也经常被用到,在教学中可举国画《虾》等来更好地表现此种艺术技巧的效果,以此带来更为直观形象的表现,从而吸引学生.
  当然,我们还可以采用奖励、小组交流等辅助手段来激发兴趣,这些方法在其他学习方法中也常被使用,这里就不再多言了.
  二、指导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基本步骤,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3.作出比较的结论.就是对比较对象的材料、情节等进行全面分析研究,从而作出结论.
  这样,从明确比较的对象、到解释比较的内容、最后作出比较的结论,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比较研究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比较阅读的时候,要确定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明确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具有某些本质上的而不是表面上的共性,如果不是同一范畴、同一标准的材料,则不能比较.同时注意比较对象的广泛性.因为客观事物的条件是各种各样的,其中有的是主要的,决定事物性质的,有的是次要的,不决定事物性质的,并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和其他事物密切联系的.此外注意既要比较事物的现象,更要比较事物的本质.因为事物之间不仅有现象的异同,而且存在着本质上的异同.
  三、教学过程中关注多种方法结合
  1.比较法与其它学习阅读法结合起来.阅读教学应以分析为前提,以比较为关键.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对课文的分析中,对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可适当予以启发,作出简单的概括;对不易把握、难以理解的问题,则应结合课文重点分析或作补充说明,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逐层掌握课文内容,获得鲜明而深切的印象.这样既能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陈旧教学方式,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从而为他们将来在工作中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有机结合.比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读、讲讲、议议、练练的过程,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教师引导点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作基础,比较就无从谈起;同样,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点拨,学生的比较就容易陷入盲目之中.因此,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中国有一句俗语:“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总之,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比较阅读是一种好方法,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这种阅读方法,努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向性、深刻性、缜密性,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最终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