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指喻的所有知识.要它的作者,年代,原文,翻译,作者的介绍及一切和它有关的知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7:16:36

有关指喻的所有知识.要它的作者,年代,原文,翻译,作者的介绍及一切和它有关的知识.
有关指喻的所有知识.
要它的作者,年代,原文,翻译,作者的介绍及一切和它有关的知识.

有关指喻的所有知识.要它的作者,年代,原文,翻译,作者的介绍及一切和它有关的知识.
全文: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翻译:
浦阳县有位青年名郑仲辨,他的身体强壮,面色红润,精神充沛,从来没有生过病!有一天,左手的大拇指生了一个疹斑,肿起来像米粒一般大,郑君疑惧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粒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他更为担忧,又拿给人看,看得人像以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像拳头那般大,靠近拇指的指头,都被它牵引得疼痛起来,好象割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背脊骨没有不受痛的.郑君心中害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其实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失生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要超过十天才能治好;现在病已经形成了,不到三个月不能治瘾.一天治得好,用药草才可.用艾草就可以了!过十天要治得好,用药草才可.到成了重病时,甚至会蔓延到肝脏、横隔膜,不然也可能有一只手臂残废.除非能从内部治它,否则病势不会停止,不设法从外面来治疗,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君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有效的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就好了,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隐而不显的地方,最后成为莫大的祸患.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是最后会变成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当初发生,容易处理时,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轻忽它而不加顾虑,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很长的时间,用尽了脑筋,精疲力竭,才仅仅能把这祸患克服.天下事,像这拇指的,可太多了!我们可以说,一般人能知道的事,一般人自然能处理,在情势上看来虽然危急,却不值得过于惧怕;只有那些发生在一般人不会去担忧的事情上,起初是隐藏着而看不到的,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处理它、轻忽它.这就是君子们所深深戒惧的.
从前天下的情形,有像郑先生的身体一样的强壮无病痛吗?爱天下的人,能像郑先生那样爱惜他的身子吗?可是足以成为天下的大患的,何止于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痏呢?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痏不敢忽视它,只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因而几乎形成大病.何况一般人对问题,总是以非常疏忽态度来看待它,又加上国家久经战乱,民力疲困之后,一般官吏残害剥削百姓,更加速问题的恶化,此种事情加速祸害的形成是非常严重的!侥幸问题还没发生,就认为不必忧虑而不知畏惧,这真能算得上是聪明的做法吗?
我才能低下,不敢筹谋治国大计,而郑先生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居平民的人.左传不是这样说吗?:「三折肱而成良医.」(一个人曾三次折断手臂,接受那么多的医疗经验,经验有了,自己也就成为疗伤的良手了.)郑先生以后如果居官的话就应该以「拇病」的例子来作借镜
作者介绍:
方孝儒,1357--1402,方克勤之子,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时人称"缑城先生."又因在蜀任教时,蜀献王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幼聪慧,6岁能诗,人奇其才.呼为“小韩子”15岁随父兄北上济宁,励志攻读.及长,承学于宋濂,深受器重.洪武十五年(1382),东阁大学士吴沉等起荐方孝儒,应征至京,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上意.赐宴时,太祖朱元璋有意使人欹斜几具,试其为人,方孝儒正之而后坐.朱喜其举止端庄,学问渊博,有期待日后辅佐子孙之意,厚礼遣回乡.此后十年,居家读书写作,著《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篇.31岁时,仇家于叔争讼,词连孝儒,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问罪.朱元璋见孝儒名,特名释放,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受荐,授汉中府学教授,深为蜀献王赏识,聘为世子师.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继位,召孝儒入京,任翰林侍讲学士,次年,值文渊阁,尊师以礼,帝读书有疑,即召讲解.凡国家大事,常命孝儒就坐前批答,时宫中纂修《太祖实录》及《类要》,孝儒任副总裁.后调文学博士,奉命与董伦、高逊志等主持京考.
建文三年(1401),燕王朱棣反.时朝廷征讨檄文,均出自孝儒之手,且为朝廷多方策划,抵御燕兵.四年,燕兵入京师,宫中大火,惠帝焚死,孝儒日夜恸哭于殿前.初,朱棣自北平起兵南下,军师姚广孝曾说:“南方有方孝儒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至此,朱棣命孝儒起草即位诏书,孝儒披麻带孝至,痛骂不绝,拒草诏.朱棣为孝儒设坐,并起身劝慰说:"先生何自苦,余欲学周公辅成王耳."孝儒反问:"成王安在?"朱棣说:"渠自 焚死".再问:"保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说:"国赖长君."又问:"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搪塞说:"此朕家事耳,先生无过劳苦."即示左右强行授笔,并说:"诏天下,非先生不可."孝儒执笔,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孝儒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骂声益厉.朱棣大怒,命人剁孝儒嘴,孝儒血涕纵横,仍喷血痛骂,朱棣厉声道:"汝焉 能遽死.:当灭十族!"于是,一面将关至狱中,一面搜捕其家属,逮解至京,当其面一一杀戮.儒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胞弟孝友临刑时,孝儒泪如雨下,孝友从容吟诗:"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回家山."孝儒亦作绝命诗一首:"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贲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乎哀哉兮庶不我尤."最后,朱棣将孝儒处死.所灭10族(9族及学生),达873人,行刑就达7日之久.其它外亲之入狱及充军流放者高达数千人,当时称为“瓜蔓抄”.孝儒死后,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庸、铭等 人捡其遗骸,葬于聚宝门山上,死于宁海县城之方氏族人,有义子马子同收其残骸,投于井中,后称此井为义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