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建中学语文的高效课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06:19:17

如何创建中学语文的高效课堂
如何创建中学语文的高效课堂

如何创建中学语文的高效课堂
对于一节课来说,不管语文教师讲了多少,他都是这节课的掌握者和领导者,一节课上得是否成功主要是看这节课的课堂效率.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够气氛活跃,精彩纷呈.但这不取决于老师的临场发挥,而是取决于一个老师的个人素质、对教材的掌握、对学生的了解、对课堂的掌控等,这是一个综合素质的评价.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要求自己.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从课改开始,“一言堂”就备受批判.诚然,“一言堂”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教”学生变成了“喂”学生,从而使课堂沉闷乏味.但课改改了许多年了,很多老师还是一如既往的上课,这就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心态的问题.教师有许多“怕”,怕学生读不懂,想不通,说不清,尤其是公开课,都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其实在课堂上老师告诉的没有学生想的多,老师问到的没有提到的深刻.而我们批判“一言堂”不是让老师一句话都不说而是要老师说重要的关键的总结的,问题由老师提,解决问题的过程由同学来完成,总结提炼则由老师完成,这样的一节课才能有声有色,张弛有度.这就是教师从讲授者到引导者心态的转变.教师观念转变的速度决定课堂高效的高度,教师观念转变的深度决定课堂高效的强度.只要能够打破“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真正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才是学习知识的主体,就能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真正比例适当地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创建高效课堂.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并不仅仅是教授给学生以知识,而是应该从培养能力入手,最终让学生能在这大千世界中,处处有师,处处能寻到师,能自我为师.只有这样的人才才符合今天社会的需要.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放下身价,置自我为“为学生服务”的境地,甘心放权,敢于放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发挥自己最大限度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学生的见解和主张,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逻辑,错误认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培养出独立探索,独立分析的能力.同时,当教师转变心态,正式并肯定学生,课堂氛围中的平等民主也就充分体现了出来,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学生的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温馨和谐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二、教师课前准备的充分备课虽然是课前的准备活动,但却是一节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课备得充不充分直接决定了课堂容量和课堂效果.以往的语文备课,老师一手教材,一手教参,备得是课本,想得是他人之言,研究的是知识点,考虑的是怎样把教参的答案合理化.而作为教学的主体、教育的对象——学生,却不在老师的备课范围之内.因此,“一言堂”比比皆是,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枯燥无味,课堂上昏昏欲睡,如此何来课堂效率.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传统意义上的名家名篇,但也正因为是名家名篇,所以有的篇章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很远的,所以备课时不是把着教参备知识点,而是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针对行的设计问题,把学生可能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都想到,并要想到对策.设计的问题精当,不繁琐,重点难点突出,不在无用的细节上浪费时间,不必被教参所限.这样的课堂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自然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例如鲁迅的《雪》.这是鲁迅虽然有代表性,但是比较难的一边文章,很多教师就因为是名家名篇,不敢有所逾越,唯教参马首是瞻,亦步亦趋,不敢有一点遗漏,自己的书上抄的密密麻麻,都是教参上的“金玉良言”.自以为课备得很全了,可一上课就出问题了:学生读不懂的词太多,严重影响对文本的理解.结果一节课几乎就是疏通文意,鲁迅“深刻”的思想根本就没怎么涉及.这一课本身安排只是一课时,往往在无奈又挤出一课时去落实教参的若干问题,以为讲的很透了,却听到学生抱怨:“鲁迅不好好的写小说杂文针砭时弊,写什么散文啊,都没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好.”于是知道这节课上失败了.其实如果在备课时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会这样的教条了.毕竟鲁迅那样具有时代特色的白话文在学生以后多的学习生活中是没有用处的,这篇散文对学生最有用的就是鲁迅通过北方的雪所寄托的战斗精神.因此只要在上课时学生自由朗读了一遍课文后,直接用大屏幕出示了“翻译”后的原文,这就省去了半节课的时间,并且抛开教参琐琐碎碎的小问题,直奔中心的提了一个大问题“鲁迅笔下北国和南国的雪有什么区别,鲁迅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在学生激烈的探讨下,教师适当地穿插进当时的写作背景和鲁迅的人生经历.学生很自然的得出全文主旨“鲁迅借北国雪的坚毅、猛烈来展示自己的战斗精神”.一节课圆满结束.这就是备课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删繁就简,本着最有益于学生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好处.不仅如此,值得一提的还有一部分名著的节选篇章,如果教师只是就着这一部分“肢体”去备课,就背离了名著赏析的原则,学生所得到的也是一些残缺不全的审美意识,对主要人物的理解也是片面的.三、教师要完成有效的教学设计课堂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场所.传统的教学模式冗长沉闷,教师的讲解一板一眼,无论是内容还是气势上都在向学生宣扬:“我是权威,要听我的.”如此一来学生必然陷于被动.高效也就无从谈起.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内容和流程在课堂上的具体载体,要想呈现高效教学就必须有一个高效的教学设计并笃实地运用在课堂上.如果每节语文课都是千篇一律的交代背景,概括段意,总结中心,总结写作手法,学生在这个老套路上很快就会把热情消磨殆尽的.随着课改的深入,在全国范围内都涌现出了高效课堂的典型,其教学设计各具特色,大放异彩.比如上海钱梦龙“三主四式”教学法、江苏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法、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杜郎口的“0+45 分钟”课堂都获得了卓越的成就.这些课堂设计能够做到高效的原因就在于教师能够打破传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以学生为本位,让教学设计为学生服务,以培养能力、激发兴趣为原则,从而制造了高效课堂.好的并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使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收获,不仅是知识上的,还包括能力上的,以及情感上的.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盲目跟风,流行什么设计什么,往往把自己的课堂弄成了四不像,看上去热热闹闹的一堂课,学生却没有真正的收获.这种流于表面的设计不要也罢.同时,为了让自己的课与传统教学模式划清界线,教师不管良莠,一刀齐,只要根传统沾边的一律不要.于是,课堂上听不到朗朗读书声,只有嘈杂的讨论声,甚至容不下沉静的思考.这是一种典型的追逐潮流而忘本的设计.读书古训是“熟读成诵”,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经受了历史考验的学习经验,尤其适用于语文学科.可是却被今天的语文老师处于避嫌的心态而弃之不用,是在是可惜,可悲,可叹.教师要想设计出高效合理的课堂模式,不只要大胆创新,还要顾及根本,只有古今结合,继承并发展,才能让课堂高效起来.四、教师制造高效课堂的手段(一)重视读课文.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老师讲解的再好也是一家之言,而语文是个主观性很强的学科,“一千个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其教师强硬的灌输自己的主观感受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品味.这就要求教师重视起读课文.提到读课文,很多教师会把他列为上课的第一项任务,方式无外乎默读、齐读、点学生读.但是这样一来,在学生对文本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这种读通常都流于形式了.如果要让读课文成为高效教学的一部分就要技术性地去处理读的时间和方式.首先把读课文当做预习留下去,上课不用这种泛泛地朗读来挤占课堂有限的时间.我所提倡的读课文是在课堂教学将要结束,同学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详尽的理解之后来读.这既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也是升华.短的篇章就全文齐读;长的篇章就精彩的部分读;人物性格鲜明,对话多的就分角色朗读;情节紧凑的就即兴演出话剧.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不但如此,这种朗读还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请的感染.语言文字不仅仅具备人际交流的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它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高度的文明,集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与一体,借文学作品表现出来.能够在课堂上讲授的文章都是精华,借助这些精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一堂课的结尾,让学生在对文章已经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去诵读文章正是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完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也正是高效课堂的表现.(二)有针对性、启发性地提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来控制课堂教学的进度,学生通过回答教师的问题来进行思考,并且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解决也决定着这一节课的效果,因此,有针对性有启发的课堂提问就是教师制造高校课堂的有效手段.回顾我们语文的常规教学课堂,真正有价值的提问并不多,有的问题泛泛而论,导致学生思考没有目的;有的问题过于突兀,因缺少必要的铺垫而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无从作答;有的问题根本就没有一个参照标准,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于是,在课堂上就出现了老师无从控制的局面,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只能模糊的给予鼓励.因此,要想创造课堂上的教学高效,教师就必须要关注课堂提问.只有问题的设置和提出具备针对行和启发性,才能促成学生认真、深入的思考,从而有效的完成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正是要借助课堂提问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学生的答来发现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与漏洞,从而及时进行订正和补充.教师的提问既要根植于文本,又要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能力为目的,关注各个层面的学生,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从而由整体关注到个体,促进学生的发展.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时,教师要有原则有目的,充当引导者而不识“老好人”.教育改革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所创新,但这不代表任由学生胡说、瞎说.有的教师不敢触犯改革的敏感点,不管学生的回答有没有价值,都给予鼓励,这种没原则的肯定只会搅扰课堂,最终学生不是一无所获就是认可了一家之言.如此一来,连教学目标都不能达成,又怎么高效.(三)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如今的教育投资已经不仅仅是有个校舍、有几个教师、能招来学生就够了的.学校的硬件设施正在整个社会的关注下日趋完善,电子设备的安装与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已经不在是个例,而成为比较普遍的教学辅助手段与工具.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设施,将之与教学手段完美结合,那么我们的课堂一定能够多姿多彩,异彩纷呈.当学生惊艳于视听享受带来的全新教学模式,积极性与探究热情必将高涨,课堂教学势必会流利顺畅很多,教师的掌控也会更加张弛有度.尤其是我们语文课堂,对这些资源和手段的利用具有学科的天然优势.读课文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的泛读更是具有指导性和指向性,但很多语文课堂都忽略了这一环节,究其原因,很多教师不是不知道该读,而是因为自己读得不好而不读,又或者这是一篇适合男性朗读的文章,而上课的偏偏是女教师,于是读就成了一个教学环节中的鸡肋,用之无味、弃之可惜.可是,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善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就可以避免这种尴尬.录音机、电视、电脑;磁带、光碟、网络都能给我们提供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有的配备了悠扬的音乐,甚至符合课文已经的画面,这样的朗读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美的熏陶,情趣的培养.课堂上有了它们的帮忙,教师就不用再挠头于怎样纠错,怎样体味情感了.另外,在语文课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美德熏陶主要是通过文字来完成的,不是那么直接.它需要借助学生的联想与想象,甚至生活经验,然而大多素经典篇章的内容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轨,怎样很好的融入其中,把握主旨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重点,也是语文课堂的重头戏.如果教师能够借助影音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课文的时代背景,重点事件,那么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全面、更直接.尤其是那些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选入到课本中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要是教师只围绕这“一角”去安排讲解,学生所得到的将只能是片面的,如果能够通过一些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实现对全文有一定的了解,课堂教学就一定更加流畅而又效率,如此,方能高效.(四)教师要有优质的板书设计板书,是对本节教学内容的一个高度总结.板书的优劣也是能否实现高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高效的板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该是对与课堂教学的完整而有效的总结,对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拓展延伸都应该起到落实、强调作用.板书不应千篇一律,也没有固定模式,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参考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辅助以当堂课所采用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力求简洁明了好懂易记.如果把板书比作一张大网,那么文章脉络就是经线,课堂思路就是纬线,而知识点就是经纬线的交汇结节,只要设计得当,整张网就会呈现出主次分明,结构严谨的状态,从而成为一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既然板书对于创建高效课堂有如此大的作用,那么为什么在课改轰轰烈烈进行的形式下却少有提及呢?有的教师本身轻视板书饿书写,认为那都是“老一套”,改革,改革,就是要革旧创新,凡是传统教学的常规手段一律不用 ,这该是教师自身对此的忽略造成的.然而这是教师对改革的曲解,改革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发展,是“存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板书正是传统教学的优秀组成成分,是在不应该这么武断的一棒打死.还有的教师因为自身写字水平的限制,没有一手好字就在感官上拿不出一个漂亮的板书,为防止出丑,索性放弃.尤其是公开课,恨不得把所有东西都呈现在幻灯片上,但幻灯片只能一张一张地放映,上一张有用的内容无法在下一张上呈现,学生如观看流水账一样被幻灯片洗礼了一番,所得是零零散散的,缺乏一个系统的归纳整理,其效果自然不如传统的板书好.总之,合理而精辟的板书对于创造高效课堂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当放下包袱,精心设计,力争每节课都能有一个高效的板书,为创建高效课堂服务.(五)教师作业设置的合理有效性在全社会都在为学生减负的形势下,作业问题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于是很多教师为了不碰触这个禁忌,干脆就不留作业了.可是这样一来,学生的课堂学习就没有了反馈,教师对于课堂效果也就无从检验,可谓得不偿失.既然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就不应该被教师忽略.合理的,有层次的作业也是高校教学的有效手段承载语文课堂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对于文章的理解,主观性很强,如果在阅读前没有一个适当的铺垫,全凭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不是不能完成教学目标,但效率要相差深远.如果课后没有一个适当的作业使学生对当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反馈,很多课堂上灵光闪现的瞬间将化为乌有,能力的培养自然也就缓慢了下来.教师只要能够合理有效地设计、设置作业,作业就不但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反而会成为创建高效教学的有利手段.什么样的作业能够为创建高效课堂服务呢?一般来说,作业的布置大多分为前置性作业,课堂检测,课后作业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彼此配合,共同作用才能创建出高效课堂.教师在布置作业使要合理有效,即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对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有指导性.说白了就是要有层次性,既对学生分层,也对教学内容分层.以前置性作业为例,教师在一节新课上课前通常都会留预习,其内容往往是熟读课文,自行解决字词.可是这种作业从学生的角度是针对全班同学的,从教学的角度是本节课最表层的知识,没有层次,就没有针对性.毕竟,我们坐在课堂上的学生的素质和语文的能力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我们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也是由浅入深,有提梯度的.这种作业只是流于形式,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收益都不大.除了读课文,自行解决字词,疏通文义这些可以全班展开的作业外,还可以布置下让学生查找资料,熟悉作家的生平简介,了解其作品风格和代表作,了解本文写作背景,查找社会上对要讲述的文章已有的评价,把文章中不理解或有疑惑的句子做以记录等等.这个前置性作业就很好的关注了学生和教学的层次性.基础差,学习辅助工具少的学生可以只完成浅层的、基础知识性的.有能力和条件的学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媒体设施对文章有一个综合了解.语文学科很有见解的的学生可以主动探求文章的深层内按,力求与教师的思想接轨.并且这一前置性作业也注重了教学任务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作者到学生的层次.如果在开课前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深入的了解,有了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就能更好地跟住教师的思路,学生的提问也就更有针对性.少了那些无价值无意义的讲解,学生的思路能与教师融会贯通,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至于课后作业的形式更是灵活多变,我们留课后作业的目的不就是对课堂知识的检验与巩固吗,以写为主,但不一定就是长篇大论,只要能达成教师的教学反馈就可以了.写只是一种形式,毕竟任何考试都是书面的,我们要联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其内容形式可以不一而足,例如续写、改写、仿写、写读后感、写心得甚至针对文章的某一句话,作者的某一个思想,老师的某一个讲解都可以写,写自己的看法、写收获、写困惑……一段文字即可,不用长篇大论.甚至情节极其鲜明的可以排烟课本剧.多种多样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一定会让学生很好地巩固了课堂所学,提高课堂效率.(六)教师要善于课后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其进行评价和总结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让实践与理论充分连接的纽带,也是让理想和现实沟通的桥梁.要想让反思为高校教学服务要从反思的途径和反思的内容两方面来把握.反思的途径首先应是教师对于本节课的自我检查,包括:是否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合理,学生的听课状态是否为教师所控制,学生是否积极投入课堂,配合教学活动.其次是与其他教师沟通,参考旁观者更为清醒客观的评价.再次是通过学生作业反馈发现其中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最后,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与学生座谈,通过教学对象的反馈来查缺补漏,因为一节课上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他们能否领悟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意图直接决定本节课是否成功、是否高效.反思的内容应该包括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和成功之处.任何课堂都不会是尽善尽美的,多成功的课堂都会有所疏漏.对一节课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整理,认真详尽第进行剖析不是为了挽回什么而是及时地改正错误、查找疏漏,为今后的教学总结经验和教训,使之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教师不可藏拙掩丑,要摆正心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将教学中的困惑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实记录并总结.同时应该积极获取学生和同行对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改正缺点,完善自己,实现课堂高效.至于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则为很多教师所忽略,甚至有的教师对此不屑一顾,认为都成功了还反思什么,把自己的优点讲出去不是好大喜功,人前炫耀吗?其实不然.一节成功的课堂,除了有老师悉心的准备,学生积极地配合外,更多的亮点是课堂中突发的,而不是实现设计出或预想到的.比如一处精辟的论断,一个精彩的点评往往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学生可能因此而茅塞顿开,教师可能因此而独辟蹊径.把这些精彩的瞬间记录下来,加以科学的整理和积累,必将成为教师受益终生的财富.总之,教师要重视课后反思,并行之有效地进行课后反思,它会为下一节课的高效保驾护航. 【编辑】唐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