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传统节日叫什么节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6:37:08

瑶族的传统节日叫什么节日
瑶族的传统节日叫什么节日

瑶族的传统节日叫什么节日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节庆】
瑶族除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等.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每逢节日.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还要煮乌米饭.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
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大型娱乐活动,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以后进行,时间的长短各种不一,约为3-9天.届时家家备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瑶族办丧事,必须砍牛祭祀.砍牛的头数视家庭情况而定,有的杀7、8头之多.办丧事酒席,有些地方以猪肉豆腐为主.
瑶族盘王节: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最隆重的盘王节歌会.在远古时代,瑶山评王和高王作战.评王悬赏招贤,能取高王首级者,愿将最美丽的三公主嫁与他.不料第二天,一条名叫盘户的彩狗竟衔来高王头颅.评王不失诺言,将心爱的三公主许配彩狗,并封彩狗为盘王.新婚之夜,彩狗竟变成一个魁伟健壮的男子,公主大喜.以后,公主为盘王生下六男六女,传下瑶家十二姓.有一天,盘王上山狩猎,不慎被一只羚羊触下悬崖身亡.儿女们闻讯,捕到羚羊,剥羊皮制成长鼓,愤然起舞,以报父仇.以后,每逢这天,瑶民便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到今天,“盘王节”已逐步发展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以歌道情,寻觅佳偶.
姑娘街: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街期举行.每逢这个街期、各族姑娘换上艳丽的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涌向集市.节日的小镇,一派欢乐气氛,在广场上,各族姑娘围成圆圈,在乐器的伴奏下歌舞.还有陀螺比赛也很引人注目.陀螺是用坚硬的木头做成,比赛时,两组相隔一定距离,各组的人轮流用自己旋转的陀螺去碰击对方旋转的陀螺.击中后被击的陀螺依然在旋转者为胜.除此以外,街头巷尾摆满了五彩丝线、花边、银器、首饰等商品及各种美味小食.男男女女,熙熙攘攘,把大街挤得水泄不通.在欢乐的人流中,有身着桃花图服装,佩戴耳环,手镯的瑶族姑娘;有穿大领短衣、百褶裙,颈间套有三、四条项链的苗族姑娘,有身着黑色衣裤,胸部佩戴大银环——“批索”的哈族姑娘,有身穿镶有花边,绣着美丽图案服装、头戴银泡泡“鸡冠帽”的彝族姑娘.她们成群结伴,在集市上出售自己带来的农副产品,并在货摊前选购花边,五彩丝线和耳环、手镯等银质首饰.夕阳西下,小镇上人们陆续散去,而城外田野却歌声悠扬.各民族一对对男女青年,在山坡、树下、溪边、湖畔,纵情歌唱.歌声、琴声和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荡漾在“姑娘街”上.瑶族的春节瑶族人民过春节有一项别致而风趣的活动一一演“耕作戏”.大年初一,人们聚集在村寨的广场先要观看“耕作戏”.“耕作戏”由一人扮牛,一人伴扶犁的农夫,一人扮荷锄的农夫,三人载歌载舞,看完后,青年男女纵情歌舞.歌舞中,姑娘们如果看中意中人,就把自己精心绣制的花带或自己配戴的银饰,挂在小伙子腰间,以示爱慕,有些地区的瑶族新婚夫妇,则在新春佳节带上礼品,到岳父家拜年,女家必须设宴招待.席间,岳父唱山歌祝愿新婚夫妇辛勤劳动,和睦相处,白头到老.
“赶鸟节”:每年二月初一,是瑶族人民的“赶鸟节”.年年到了这一天,不管天晴下雨,方圆五、六十里的山寨男女青年,穿上一色宝蓝衬白镶边的节日民族服装,扎着彩色的头帕,套着绣花的鞋袜,撑着青布洋伞,一伙伙,一群群,聚会山头.对男对女,或四男四女,对坐于青草坪、岩头上,或依偎茶树蔸、松树下,甜蜜地对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谜子歌,从日出到月升,渴了,喝一捧清泉:饿了,吃几个粑耙.鸟雀忘了归巢,唱歌人不想回家,直到夜露湿透了头帕,他们才男送女,女送男、送过岭,送过山,送一程,唱一段,快进寨门了,才含情脉脉,依依不舍地分开.这一天,青年们忙着赶会对歌,寻找知音;老年人便在家里,把连夜舂出的糯米粑粑,捏成铜钱大小,戳在竹枝枝上,插在神坛边或堂屋门旁,名叫“鸟仔耙”,任邻居小孩们取食.说是乌雀啄了耙粑,就会把嘴壳粘住,再也不会糟蹋五谷了.到了晚上,耕山人过寨串火塘,品尝各家的“鸟仔耙”,希望有个好兆头.
倒稿节: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人民传统的欢庆丰收的日子.这时,稻子、红薯、包谷、粟米等农作物都己收割完毕,瑶族人民把这一天定为“倒稿节”.在这一天之前,谁种谁收,不准乱割滥收,否则按乡规民约处以罚款.过了这天,任何人可以上山下田收捡成果,谁收谁得,不得干涉.
“歌堂”节:是瑶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唱歌求偶的节日.按传统习惯,每三至五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历时三天、九天不等.当节日到来之前,各家各户都得事先通知远近的亲友前来观光.节日之夜,男女青年围着篝火,对唱情歌,以歌传情,歌长情深,通宵达旦才罢休.节日期间,人们穿着新衣裳,戴上新头巾,插上锦鸡毛;街头巷尾,熙熙攘攘、好不热闹.“耍歌堂”开始,即把祖公的牌位从庙中抬出来巡游、拜祭.后面伴随有锣鼓和腰鼓队,燃放土铜炮.当中老年人抬着祖公神像巡游街巷时,广场上聚集着一群群女青年、男青年则两个一对、三个一伙,对着年轻姑娘唱起歌来.参加唱歌的青年,有时达八、九十对.小伙子一支又一支,姑娘们仔细地打量着唱歌的小伙子,暗暗地选择心爱的人.小伙子们也尽情地唱呀,求得姑娘的欢心,白天在歌堂上认识后,晚上便可独自向姑娘们唱歌求爱.节日期间,每户人家做二十至三十斤的糯米糍粑,招待亲戚朋友.每户还出若干水酒(七斤左右),供人们任意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