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葛红兵《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这篇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01:01:51

分析葛红兵《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这篇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风
分析葛红兵《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这篇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风

分析葛红兵《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这篇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风
浅谈《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   
文 / 戊子
  前不久,看了一名教授写的一篇题为《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的文章.《为》文分为三个部分:作家,作品,结局.
教授的文章条分缕析,中规中矩,相当规范.然而,在教授的眼里,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简直是一塌糊涂,没有出现一个真正能称为大师级的真正大家.他举例说:在现代作家中,鲁迅、丁玲、郭沫若等,不是假爱国就是睚眦必报的阴毒小人;或者是空谈爱国、自由、解放的性压抑者和性开放者.总之,他们的一身是人文分离的,是不能达到教授心目中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的.
当代作家中更是乏善可言的.如钱中书、巴金、周扬等,更属于篾丝穿豆腐,提不得.他们不是文人间相互攻讦,便是学做乌龟自保不暇.一言以蔽之,二十世纪的作家,首先是所谓大师都是有人格缺陷的残废人.是没有资格作为“大家”的.
  在教授先生看来,真正能称作文学大师的是张自新、遇罗克等.也许,教授先生也打听到张自新等人不曾有什么可称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存世把,但是,教授先生仍然在“没有大师问世”的二十世纪,自封了几个大师,将这一称号授予张自新等不是作家的作家们,以填补令人难堪的空缺.
  在这里,教授的臆断是很有些牵强的.他将文学与人格既分离又分合;既说人格,又说文格.如果只占有一方面的话,他便取人格而舍文格.不顾他自己到底是要谈“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呢,还是只谈二十世纪的“人格大师”.
  在作品这一章里,教授先生是这样命题他眼中的作家作品的:要想作为一个文学大师“必须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认知世界的独特哲学理论与文学作品”.这个要求其实并不难的,因为,这其实就是衡量一个文学大师是否成熟的杠杆.是是否能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准.一句话说完,就是说,如果不被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委员会的这种标杆度量合格,你就算不得文学大师.可惜的是,在前面册封张自新等人为文学大师时,教授先生忽略了这一点.
  教授先生是这样来谈论作家与作品的:
  鲁迅的文白间插式“不规范”,赵树理的纯口语文学俚语白话“太土”,张承志虽系北方语系,但“只有篇把作品稍微好些”,贾平凹却“寻根过度”而显得“鬼里鬼气”……总之,作品几乎篇篇无味,在教授先生眼里,根本没有一篇可称得上是完美的作品的.
  在作品篇里,教授先生挂口不提他册封的“文学大师”的作品.不知是不屑比较呢,还是一时手头没有“文学大师”的东西的.
  在大结局里,教授先生根据自己在前面所谈的“二十世纪中国无大作家,无大作品”的“事实”叹息道:“二十世纪的中国在文学史上是一遍空白”……
  教授先生的《悼词》真可谓惊世之作!
  古人在诗歌创作中讲究“语不惊人死不休”,俗话有“不鸣则矣,一鸣惊人”之说.看来,教授先生是深得其中三味了的.他可以仅以个人有限的阅读和知识,将近百年来的作家作品踏削到一无是处的地步.而且,为了自圆其说,将大家公认的张自新硬往文学界扯,以此封住人们的哂笑与訾议.这除了暴露教授先生的幼稚与可笑外,是完全达不到他否定“二十世纪”的目的的.反而适得其反.
  这让我想起前几年的“王金大战”时,就发觉王朔先生的《我看金庸》很惊世.他连看都没有看过金庸的原作,仅以电视剧的点滴观感,就可以把金庸说得一无是处,何况作为长期埋头于字纸堆的教授先生!如果自己有“二十世纪文学”的范本可资昭示于世的话,那么他再来否决,再来做悼词,也许还要说得过去一些.可惜的是他没有.教授先生只是在那里研究,只是通过自己的冥思苦想,从“王金”大战中得到灵感与启示,从而想到“何不骂骂在人们心目中已成定局的二十世纪的作家们呢!说不定,一下便能引起轰动效应,而达到名利双收.”当然,教授先生还是有怕惧的,就是他还是害怕人们将他列入另类.但为了出名,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但是,教授先生首先犯了一个大错,就是忘记了中国二十世纪所产生的作家作品的背景,忘记了中国在封建统治几千年后的余孽和态势,忘记了在白色恐怖、三反五反、反右、文革等非常时期中那种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人文处境.更可笑的是,教授先生在谈论二十世纪的中国没有大家与大作的参照物是西方国家的作家作品.似乎就更有些犯了比较学的逻辑错误的.不同背景下的事物怎么可以比较,可以相提并论呢.比如,朝廷上的官员的生活水准可以与生活在市井的草民比较吗?
  所以我认为,教授先生的《悼词》虽然有惊人的效果,但是属于那种贸贸然的产物,是近乎凭空臆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