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文学地位是怎样的中国可以说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文化运动给这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度注入了许多新的血液,然而新文化的先驱--胡适之先生在成长起来的新中国的文学领域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18:47:39

胡适的文学地位是怎样的中国可以说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文化运动给这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度注入了许多新的血液,然而新文化的先驱--胡适之先生在成长起来的新中国的文学领域却
胡适的文学地位是怎样的
中国可以说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文化运动给这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度注入了许多新的血液,然而新文化的先驱--胡适之先生在成长起来的新中国的文学领域却少又提记,历史是否该给先生一个明确的定位呢?政治的是是非非我们无须过多的牵扯,只是一代文豪如此的埋没确实让人叹息,先生巍巍,自由主义的先驱.

胡适的文学地位是怎样的中国可以说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文化运动给这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度注入了许多新的血液,然而新文化的先驱--胡适之先生在成长起来的新中国的文学领域却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洪马辛、嗣穈、字希疆,参加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5岁开蒙,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哲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二年多;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是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抗战胜利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去美国,后去台湾.1954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7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就对孔子和儒学的研究而言,在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以后又发表长篇论文《说儒》,提出“儒是殷民族教士”,“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靠他们的礼教知识为衣食之端,他们都是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行的是殷礼,穿的是殷衣冠”;周灭殷后,“他们负背着保存入国文化的遗风”“儒是柔懦之人,不但指那逢衣博带的文绉绉的样子,还指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和生观”;孔子是殷民族“悬记”而生的“救世主”,“他从一个亡国民族的教士阶级,变到调和三代文化的师儒”,孔子的最大贡献在于殷民族部落性的“儒”,扩大到到“仁以为己任”的儒,把柔懦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孔子不是“儒”的创造者,而是儒学的中兴者.孔子的学说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强调教育和仁政,并以此来影响整个社会.胡适“大胆假说”的观点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他的论证不够充分,不过他假设“儒”在殷时代就有了被后来的甲骨文研究判为事实.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孔教不能适应时势需要”,“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新思潮的意义》)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进步,“不是孔夫子之赐,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结果,是大家接受一个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结果.只有向前走是有希望的,开倒车是不会成功的.”(《写在孔子诞辰之后》)对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持批判态度,说:“三纲五论”的话,古人认为是真理,因为这种话在古时宗法社会很有点用处.但现在时势变了,国体变了……古时的天经地义现在变成废话了.(实验主义》) 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等.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字适之.先生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世为安徽绩溪人.其父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岁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有著作《台湾纪事两种》传世.先生一生领尽风骚,1962年2月24日于中央研究院院长任上逝世,享年72.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10年夏赴美留学,先入康乃尔大学习农科,后转入文科;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追随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1917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古代中国逻辑方法之进化》.在此期间,胡适热心探讨文学改良方案,并试作白话诗.而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通信,以及《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发表,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同年胡适学成归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至此一发而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五四时期,胡适连续撰写《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相继完成《国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现代中国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理论倡导的同时,胡适还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的“尝试”.其小说、剧本均未见成功,独有出版于1902年的《尝试集》,乃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颇有开拓之功. 文学创作非其所长,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另一主要贡献是输入新思想.其《易卜生主义》、《贞操问题》,当年都是振聋发聩之作.而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到《人权论集》,再到主办《独立评论》,胡适始终坚持独立姿态和批判精神.抗战军兴,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胜利后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但其始终保持书生本色,不曾背叛五四主义知识分子. 胡适称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断言其有四重目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照他的理解,所谓整理国故,就是用科学方法对三千年来破碎的古学进行一番有系统的研究.故胡适治学特重方法,屡次撰文介绍清儒与西哲的“科学方法”,以至于再三声称他的学术研究都是为了证明并推广其“科学方法”. 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后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存在.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另外,他首创新红学,重修禅宗史,以及用历史演进法来研究中国章回小说,都是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抗战以后,因奔走国事,再加上自身学术路数的内在限制,胡适学术上未能更上一层楼.晚年沉醉于《水经注》疑案,目的在为戴震辩白,下力甚大,据专家说,至今无人在《水经注》的研究上超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