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和曹参与黄老之术的关系要详细地讲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23:19:38

萧何和曹参与黄老之术的关系要详细地讲呦
萧何和曹参与黄老之术的关系
要详细地讲呦

萧何和曹参与黄老之术的关系要详细地讲呦
曹参(?~公元前190年),字敬伯,江苏沛县人,秦朝时曾担任沛县狱吏.公元前209年, 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封为平阳侯,仅次于萧何.因曹参德高望重,刘邦请他去任 齐王(刘邦的长子)的相国,由他来辅佐齐王治理齐国.汉丞相萧何死后,曹参继任汉丞相,并遵照萧何所制定的政策治理国家.“萧规曹随”传为历史佳话.
曹参,为相则 不如萧何,为将则不及韩信.为相,萧何是立法者,曹参只是守成者;为将,韩信大开大阖,动辄倾国倾城,改变天下格局,曹参只能小打小闹,补苴罅漏,聚沙成 塔,集腋成裘.所以在汉初那个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的时代,曹参固然出将入相,其实才具平平,魅力有限.不过曹参也有他的长处.曹参的长处,主要有二:会做 人,能自知.
曹参的这两个优点,明眼人一看便知,并不是什么天生的禀赋或才能,而是后天的经验与修养所致.曹参的人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为将”阶段和“为相”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曹参都有其自身的权术来应付文治武功.
攻城掠地,赫赫战功
曹参的“为 将”阶段主要是刘邦和韩信在战场上的副手,从反秦到灭楚,参与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争.司马迁曾统计曹参的功绩如下:打下两个诸侯国、一百二十个县;俘虏了 两个诸侯王,三个诸侯国相,六个将军,大莫敖、郡守、司马、军候、御史各一人.这些成绩虽然不可忽视,却是当时任何一个长期征战沙场的将军都能够取得的, 因为那多半还是由于韩信指挥有方的缘故.《史记·曹相国世家》云:“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这句话说得非常确切.总之, 作为将军,曹参未能独当一面,没有特别杰出的表现.
曹参跟 随刘邦起事后,出生入死,立下了许多军功.汉高祖刘邦起事占领沛县的时候,曹参就加入了刘邦的队伍,他在起初是一个小官职,后人一般认为他是一个文职官 员,其实他一开始是作为一名军事人员崭露头脚的,他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曹参刚参加刘邦的部队就率军大败秦朝郡监的军队,拿下薛县(今山东滕州市南)、泗水郡和胡陵(今山东兖州市).在和秦将章邯作战的时候,曹参表现勇敢,占领了爰戚(今山东兖州市南)和亢父(今山东泰安东平县)两座城池,并且最先登上城楼;和李斯的儿子李由率领的军队作战,曹参一举击溃秦军并杀死了李由,帮助刘邦逐渐站稳了脚跟.曹参一直以带军将领的身份跟随刘邦披荆斩棘,直至杀到咸阳,灭亡了秦朝.
后来, 刘邦被封为汉王,驻守巴蜀地区,曹参跟随刘邦到了关中地区,被刘邦封为建成侯,不久晋升为将军.刘邦从汉中地区回军平定三秦,曹参率军攻占许多县城,占领 了秦朝的都城咸阳,把它改名为新城.为了表彰曹参的功绩,刘邦把宁秦赐给曹参,作为他的食邑.刘邦还定三秦的战役之所以进行得很顺利,曹参发挥了重大的作 用.
楚汉战争爆发后,曹参以左丞相的身份和韩信配合打击楚军.魏王豹反叛,曹参分别与韩信率军攻打反叛军队,进攻安邑,进击魏王于曲阳,并在武垣活捉魏王豹,夺取了平阳,全部平定魏地.在对齐国的战争中,曹参斩杀了楚国的悍将龙且(jū),为刘邦减轻了很大的负担.
占领齐 国之后,韩信上书要挟刘邦做齐王,刘邦答应了韩信的要求,但命令曹参做齐国的丞相.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刘邦一直非常信任曹参.刘邦怀疑过很多人,却从未怀 疑过曹参.韩信官拜大将军时,曹参被派为韩信的副手,身负监视韩信的特殊使命.此时,刘邦选择曹参来辅佐韩信,实际上还是让他来监视韩信.曹参不辱使命, 在他的帮助下,刘邦才最终剥夺了韩信的齐王头衔,迁为楚王.而后刘邦封自己的儿子刘肥做齐王,曹参继续做齐王刘肥的相国.
齐国为相,盖公献策
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废除了诸侯国设置相国的规定,改“相国”为“丞相”,朝廷改派曹参为齐国丞相.其实,在当年,曹参本来就是齐王韩信的相国,韩信被刘邦徙封为楚王后,曹参也交还了相印.后来刘邦把长子刘肥封为齐王,同时任命曹参为相国.
曹参到齐国担任相国时,齐国是一个拥有七十座城市的封国.当时刘邦刚刚夺得天下,建立了汉朝.但是经过秦末战乱和四年的“楚汉战争”, 社会经济一片破败凋敝,当时百姓穷困,国库空虚,人口锐减.曹参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怎么才能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呢?他认识到摆在他面前的头等大事,就 是要让老百姓摆脱战争的苦难,给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清醒地感到,过去是靠在马上用武力夺取了天下,现在天下统一了,不能再凭借武力来治理天下了.所以必 须转变政策,发展生产,顺应民心,才能逐步把这样一个烂摊子收拾好.
曹参到齐国 后,立即把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和一批有才识的知识分子召来,虚心地向他们请教,如何来安抚和管理好百姓?如何才能把破败的国家治理好?因为召集来的有好几 百人,每个人只是按照自己的认识来谈,所以提出的办法也五花八门,有的竟不着边际.这么大的事,又众说纷纭,搞得曹参也无所适从,一下子很难做出决断.
正当他犹豫不决的时候,听说胶西有一位名叫盖公的高人,擅长于研究道家黄老“无为而治”的学说,有治国的才能.曹参听说后,思贤若渴,立即派人带着厚礼恭敬地把胶西盖公请来,向他求教.盖公来了以后,曹参礼贤下士,亲自拜见,向盖公请教治世安民之道.盖公看曹参一片真心,就向他建议当前治理齐国应该采取清静无为的方法.盖公对曹参说:“只要上面的官府清静,不生事,不扰民,那么下面的老百姓自然生活就安定了.百姓安定后,社会经济随之就能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也就能治理好了.”
曹参听了他的话以后非常高兴,决定把盖公留在齐国,并把自己住的正房让出来,请盖公住,以便随时为他治国出谋划策.曹参在齐国担任相国的九年中,按照黄老“无为而治”的办法制定各项政策,不准官员去打扰百姓,严惩做坏事祸害百姓的官员,起用一批老成持重又爱护民力的官员,使齐国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原来动荡不安的社会日趋稳定,百姓过上了比较安稳的太平日子,所以齐国人都称颂曹参是贤明的丞相.
道家的学说, 与儒家的学说一样,都有“成物”与“成己”两个方面,即都是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只是儒家比较偏于入世,道家比较偏于出世而已.所以,老子虽已悟道成道 并弃世归隐,仍然有心救世,以为道家的圣人乃是理想中的圣王;就连完全不存救世和用世之心、标举精神“逍遥游”境界的庄子,也有“应帝王”的篇章流传.但 是,道家学说的宗旨,毕竟主要不是“成物”或“外王”,而是更加倾向于“成己”或“内圣”.成己是成物的基础,内圣是外王的前提.成己或内圣,古代道家或 称之为“全性保真”,用现代的语言来说,也就是自我认识、成就自我.一个信奉道家学说的人,其成就之大小随领悟与修养之高低而有所不同:层次较低的可以做 到“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中等层次者可以拥有一定程度的自知之明,领会为人处世之道;层次最高的则能够主宰自我,根据自己的天性和兴趣而生 活,乘兴而往,兴尽而返,随遇而安,随波逐流,而不为外在环境所左右.
曹参的天赋不高,悟性平平,仅能达到道家境界的中等层次,不过这已经足以使曹参受益匪浅,受用不少.首先,正是由于学了盖公的黄老之术,使曹参颇有自知之明.
无为而治,萧规曹随
无为而治,不是不治,而是另有打算;无为是为审时度势,不该为的时候则不为,“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时势的要求,而不是真正的无为.
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孝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丞相萧何死,按照刘邦的意思,曹参继任为丞相.曹参执政后,一切遵照萧何的既定方针,丝毫不加更改,
曹参也 是汉初的功臣,虽不及韩信与萧何,但其功劳仍是不可小觑.汉朝考过功臣榜上,萧何第一,曹参第二,为此,有些大臣暗自猜测,恐怕曹丞相一上台后,因为封功 之事将完全否定前丞相萧何.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撤换朝臣易如反掌,原先的老臣们不由得惶惶不安起来.但是,曹参却没有 多大的行动.
曹参把一些好名喜事、舞文弄墨的官员全部革职,又选了些言迟舌钝、年高忠厚的人补上空缺.从此,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言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
曹参的儿子曹窋(zhuó) 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看不起自己,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说:‘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 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曹窋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 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说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 说:“为什么要惩治曹窋?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 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 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说:“好.您休息休息吧!”
这就是著名的“萧规曹随”的典故,也是西汉初年一直坚持以黄老之术治国,推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策的由来.
曹参与汉惠帝 的这番对话,相当高明.其思想内容可谓已得道家学说之堂奥,其推理形式几乎具有西方逻辑之势不可挡的力量.曹参的言说方式,乃是欲进先退,欲擒故纵.先设 了个圈套让惠帝来钻:你不是说我什么事都不干吗?好!我承认.你不是说不治事不好吗?好!我也承认.但是我请问陛下,你比得上高祖刘邦吗?肯定比不上.既 然比不上高祖,那么陛下如今的作为,只能是为高祖的建筑添砖加瓦,搞搞装修,就别想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辟蹊径,另搞一套了.同理,既然我比不上萧何, 那么我的作为,最多也只能是填补萧何未竟的草图,而不是重新创造一件绘画作品.既然陛下都只能什么事都不干,我当然就更是只能什么事都不干了.陛下说我不 治事不对吗?我这可是完全在模仿陛下啊!
乍看起来,这位曹宰相一切都按汉高祖和萧何留下来的规矩办,似乎是坚持“祖宗之法”,无所作为.其实,曹参抓住了传统的中国皇权政治的一个最深层的“要害”:在皇权国家体制下,最难治理的其实不是一般的老百姓,而是各级官吏.只要这些“如狼似虎”的官吏能够不生事、不扰民,人民就可以过上太平日子;只要不给官吏们敲诈勒索百姓的机会,不让他们乱来,老百姓就可以安居乐业,创造出无穷无尽的财富,使国家富强起来.能自知与会做人,有如“内圣外王之道”,两件事情乃是“体”与“用”的关系.有了道家学说的根底,加之年岁渐长,经验日丰,曹参做人的修养也便渐老渐熟,炉火纯青.后来,曹参的这套治国思想和方略被汉文帝、汉景帝继承,终于促成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
曹参,或许不算一员杰出的“良将”,然而的确是一位不错的“贤相”,他开 启了无为而治的先河.现在人们提到汉朝,便会想到“文景之治”,论及“文景之治”,便会想到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真正实践无为而治并取得巨大成效的,曹参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无为而治是一种哲学思想,是黄老道家学说的核心,它把老子的顺自然而无为的思想,和当时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吸收了一些儒家思想,变 消极避世为积极入世.曹参把它先尝试于齐国,后又用于整个国家的治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汉初几任皇帝,恪守如一,历70年不变.结果是粮仓里粮食堆满了,国库里串钱的绳子烂掉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实践,不仅对汉朝政权的稳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是丰富了人类经济思想.曹参在历史上的作用并不低于萧何、韩信,他给后人所留下的精神遗产足以使他名垂青史.

黄老治术是属于假托黄帝时期的政治清明以及崇尚道家思想中的清净俭约作为西汉初的政策方针
西汉帝国建制初经过三年反秦战争一年的楚汉相争之后,原本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农业人口大量流失,当时西汉丞相萧何为了让流失人口快速回到原有工作岗位上以及减少多余的政策支出和浪费,制定出“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清静俭约”三大政策方针作为西汉帝国建制初年的政府政策大纲。以道家的清静俭约作为官员以身作则奉行的...

全部展开

黄老治术是属于假托黄帝时期的政治清明以及崇尚道家思想中的清净俭约作为西汉初的政策方针
西汉帝国建制初经过三年反秦战争一年的楚汉相争之后,原本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农业人口大量流失,当时西汉丞相萧何为了让流失人口快速回到原有工作岗位上以及减少多余的政策支出和浪费,制定出“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清静俭约”三大政策方针作为西汉帝国建制初年的政府政策大纲。以道家的清静俭约作为官员以身作则奉行的圭臬,以无为的政策推行方法取代有为的积极实行。
曹参是继萧何后的汉代第二位相国。早年随汉高祖刘邦起兵,史载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掠地,功最多,宜第一。”,萧何于临终前向汉惠帝刘盈举荐其为汉相。其在位期间,整天痛饮美酒,大块吃肉,清静无为,继续执行萧何留下的政策,不予改变。惠帝甚异之,问他为什么如此,曹参问说:“皇上跟先帝谁比较圣明?”皇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比。”曹参又问说:“我跟萧何谁较贤能?”皇帝说:“君似不及也。”曹参接着说:“陛下言之是也。且高皇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时人歌颂:“萧何为法,顜若划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史称萧规曹随。

收起

汉初的治国思想是黄老之术,无为而治,萧何和曹参是汉初的丞相是黄老之术的实践者,宣传者,发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