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发音和现在一样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7 05:10:24

古代人发音和现在一样吗?
古代人发音和现在一样吗?

古代人发音和现在一样吗?
参考 台语(闽南语)为什么又被称为“河洛语”或“中原古音”呢? 关于“河洛语”的解释有很多,比较为人采信的是“河南洛阳的语言”的意思.洛阳长期以来是中国古代王朝的国都,这里的“河洛话”相当于官方语言,如今天的普通话. 闽南在古时候被成为“南蛮之地”或“南荒之地”,但也有自己的土著居民.在唐或更早的时候,由于朝代的兴衰更迭,旧的王朝往往被迫逃亡偏远的闽南地区.因此,他们的语言也就带入了闽南.又由于在竞争中,闽南土著不占优势,因此当时中原的语言很快得到发展,因而闽南语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语音语意. 据考证,唐朝的关方语言就是现在的“闽南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李白、杜甫等诗人都会讲闽南语.这些在他们的诗歌中都能体现,这也就是为什么用闽南语读唐诗反而更押韵的原因了.所以也叫“中原古音” 这里再补充一点,现在我们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的,而北京是何时成为国都的呢?没错,元朝.而在此之前,北京一直属于边关,万里长城不就是证据吗? 而现在的北京话,融合了很多地方的语言,特别是在元朝和清朝时,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更使北京话包容了多样.所以,北京话在一定时期内是变化最快的语言.故现在用普通话读一些古书,会有一些读音或意思上的差别. http://baike.baidu.com/view/33241.html?wtp=tt 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三摆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佮避乱: 第一摆:第四世纪晋朝人移居闽→泉州话的形成 五胡乱华时期(304-439),异族入侵中原,伫西晋永嘉二年(308)的时阵,中原的「衣冠八族」(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一带,in1共上古汉语(比如,有身、新妇、斟酌、鼎、箸、失礼)顺sua3带过来,后来成做「泉州话」.所以「泉州话」就是第三、四世纪的中原音参「吴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鲎hia)佮当地的「越语」(比如,loo3(高)、san2(瘦)、lim(饮)、hiu3(洒))滥做伙而成的,这就是「白话音」主要的来源,伊比「读书音」较早. 第二摆:第七世纪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福建泉州佮广东潮州之间「蛮獠啸乱」,朝廷派河南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接近安徽省)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南下平乱,平乱了后屯兵伫即马的漳州一带,即批人带来七世纪的中古汉语. 第三摆:第九世纪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亦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三兄弟统治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朝末年,中国发生「黄巢之乱」(878),朝廷派河南固始县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平乱了后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即批人阁带来九世纪的中原汉语. 前后即两批的移民大多数是河南光州固始人,in用固始的方言教福建人读四书五经,后来成做「漳州话」,这就是「读书音」主要的来源.伊保存了真济唐朝人读册的音. 【闽南语的借词】 和国语比较,词汇方面,台语的特色在于借词.按时间顺序来看,台语的借词主要来自: 中古的越语残留词 这些词汇是河洛人刚由河洛一带迁到闽南时,在和当地的越族原著民互动中采借过来的.这些词汇往往不是河洛语特有的,而是由南方方言,特别是东南方言与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所共有.如[lut](迅速滑落)、[lagia](蜘蛛的一种)、[katsua](蟑螂)等. 远现代的东南亚借词 河洛人的住地位于中国的海洋出口,与外界的交往远较其他地区先行.更由于河洛人强力的殖民传统,河洛人与海外,特别是与东南亚的交流极为密切.相应的,河洛语中自然有相当多的东南亚借词.如雪文(肥皂)、亚铅板(锌板)、苦力(工人)、拾扳仔(扳手)等. 近现代的日语借词 从文化上看,日本人和河洛人有许多共通之处,两地交流极为密切.明清时河洛人曾经向日本大力殖民,近代台湾则被日本殖民统治,福建也长期是日本的势力范围,故此双方语言互有对方的借词.台语里的日语借词,大部分在二战后的“去日本化”运动时被抛弃了,留存到今日的已然不多,但有些依然极富生命力,如便当、中古车、阿沙里、町内、野球、飞行机、杠龟等.很多人以为这些词只在台湾岛上使用,但实际上,随着河洛文化的整合,这些词早活跃在各地的河洛人口中了. 现代的英语借词 英语是世界通用语,台语的英语借词,为数也不少,如outside、杯葛、的士、park车、斯掰等. 除了借词,台语词汇里还有一种相当特殊的多语融合词.比较多的是和国语、日语、客语糅合.如齿毛不爽、LKK、阿达、ATO、no食等. 值得一提的是,词汇的采借往往是相互的,日语、东南亚诸语均有大量的台语借词,国语中的哇噻、打拼、出头天、LKK、头壳坏去、掠狂、ATO、偶、素不素等也是台湾制造,甚至英语里,也有Tea是来自厦门.许多借词是多次采借的,如雪文,台语借自印尼语,印尼语则是借自法语.很多借词,因为习用久远,已经很难察觉它们的外来身份了,如据说借自原住民语言的亲(斟)、牵手等. 【闽南语的声调】 传统上认为台语有8声(实际上是7声),即: 例字 调值 调型 调类 狮55 高平调 阴平 虎52 高降调 上 豹31 低降调 阴去 鳖3’ 低促调 阴入 猴35 回升调 阳平 狗52 高降调 上 象33 低平调 阳去 鹿4’ 高促调 阳入 资深台语专家林央敏教授认为,台语声调已经归并简化为6声,即: 例字 调值 调型 调类 比较 狮55 高平调 阴平 同国语一声:汪 猴35 回升调 阳平 同国语二声:洋 豹31 低降调 阴去 同国语三声:海(变调) 虎52 高降调 上 同国语四声:浪 鳖3’ 低促调 阴入 同国语五声:个(此字与“个”有别) 象33 低平调 阳去 国语无此调 狮55 高平调 阴平 同国语一声:汪 当今的闽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闽越土著人群)与历代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入闽,特别是唐、宋两朝时期北方人入闽的基础上,由八闽远古语音与历代外来语言进行交流、结合而逐渐形成的方言. 闽南语的发音主要特点有:1、多数古浊可平声字,今读音时不吐气;2、念知、登等,有时保留破裂音,成[t]、[];3、无轻唇音[v]、[f];4、有韵尾[-m]、[-p]、[-t]、[-k];5、声调七类,以上为主,与古代声调系统不尽相当.此外,在闽南语中,文、白语言区别较大.白读音代表本地方言比较久远的源头,据研究,它是秦汉及其以前中原汉人南迁所带来的汉语与当地闽越土著(少数民族)的语言相结合就开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语音体系;文读音则是本地方言与本民族权威的方言(古代的雅言、通语、近代的官话、现代的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向权威的共同语靠拢的表现). 闽南语保留了相当成分的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语言的语音、词汇,被海内外语言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因此,研究探索闽南语的发展,对保护、弘扬中国古代语言遗产,研究中国其他语种以及古代闽越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