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西方文论中的镜子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4:10:06

解释西方文论中的镜子说
解释西方文论中的镜子说

解释西方文论中的镜子说
“镜子说”
  如果说,“摹仿说”标志着西方“再现”文论的萌芽形态,并且代表了一种起点的高度;那么,“镜子说”则是“再现”的更为机械简单的重述,它在一定意义上是“摹仿说”的蜕化形态,也是近代文学思维中最早出现的文学“再现”观.“镜子说”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它的明确提出者是达·芬奇.这一本自画论的著名说法,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甚是风行并渐占主流,后来普泛化为所有艺术理论(包括文论)的基本原理.究其缘由,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理性精神的滋生和发展密不可分.达·芬奇写道:“画家应该就像一面镜子,经常把反映的事物的色彩摄进来,前面摆着多少事物,就摄取多少形象”.很自然,将绘画艺术比喻为“摹绘”自然的镜子,这本是最为贴近的;然而,将文学比喻为镜子,将这种运用语言的艺术视为自然的映射,则是达·芬奇之后的事.在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那里,“镜子说”由造型艺术论域向语言艺术论域的转换实现了.这种转换的意义显而易见,他们的观念影响到大多数文学家,“镜子说”于是成了近代开始以来的文论主潮之一,集中体现了那一历史时期文学观念对文学与世界关系的基本理解.
  文学有如镜子,可以映射出外部自然,这是“镜子说”的基本主张.塞万提斯在《唐吉诃德·序言》中认为,作家“所有的事都是摹仿自然,自然便是它唯一的范本;摹仿得愈加妙肖,你这部书也愈见完美” .可见,塞万提斯坚持的是这样一种原则:摹仿的程度是与文学的完美程度成正比的.这与他的文学创作实践也是一致的,《唐吉诃德》就是一部“许多风格层次的游戏,特别是写实主义的游戏” .但是,同样持“镜子说”的莎士比亚的理论主张与艺术实践却并不一贯.的确,莎士比亚的剧作也并非完全是写实主义的,根据奥尔巴赫的分析,莎士比亚并未将日常生活看作严肃的或悲剧性的,而仅仅对国王、王子、贵族、政客进行悲剧式的处理,这种高度的艺术处理其实是将“写实”与“变形”结合为一体.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在《哈姆雷特》里面,莎士比亚却借主人公来教导演员要“拿一面镜子去照自然”,他认为“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
  应当指出,“镜子说”的内涵是丰富的,并非如后世理解的那样简单.达·芬奇一方面强调画家应当是“自然的儿子”;但另一方面,他在肯定客观自然是艺术本源的基础上,还强调画家“师法自然”还应当“胜过自然” .这便是著名的“第二自然”学说:自然是第一位的摹本,而艺术则是摹仿自然的“第二自然”,它是通过斟酌自然并从中“提取精华”而塑造出来的.然而,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镜子说”,却只有摹仿自然的一面,而忽视了改变自然的一面.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18世纪.比如歌德的文学观念,还是在重复“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可见,这一时期文论中的“镜子说”主要是在“文学——自然”的关系之间展开的,但也有莱辛这样的人意识到了“自然人性”的另一面.
  质言之,通常意义上的“镜子说”的核心在于:文艺就有如映射现实(自然)的一面镜子,作者要拿着这面镜子去照射世界,如实地将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摄入到“镜子”中来.当然这种映射或摄入,在忠实于对象的同时,并不排斥做某种集中和概括.它的实质其实是一种“真理符合论”,一种追求摹本与原本相符合的真理观念.原本与摹本愈加符合,那么,文学就愈加真实.总之,它强调并坚信文学能够如实地反映世界,达到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