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方面时的方法及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10:47:20

简述《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方面时的方法及特点.
简述《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方面时的方法及特点.

简述《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方面时的方法及特点.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使用相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者通常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多角度、全方位对人物进行相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从而塑造出成功而丰满的人物形象.作为文学大师的罗贯中当然也不例外,使用白描手法,并借助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勾勒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先,《三国演义》中人物出场便通过相貌的描写来展现了人物性格,如第一回中张飞的出场,“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可见张飞的威武,再加一句“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便将一个莽撞的张飞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句话是第二十八回描写诸葛亮出场的,惟妙惟肖,传神的很,与后文关于他智略的描述相互辉映,宛然成章.“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短短30个字把关羽的形象完美的呈现到人物面前,透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到一团团英雄的气息正慢慢接近你. 其次,通过对人物细致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人物个性特征加以渲染、突出.“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这段文字是《三国演义》中比较经典的一个切面:鞭打督邮.通过上述这段文字,读者可以清晰明澈地了解张飞直爽火暴的性格;书中两处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云长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这句话采自《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是关羽单刀赴会前和属下的对话.字里行间,关羽衿傲高扬的神态流露无遗,浩浩荡荡,气势不凡;“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每每读这段文字,都会感动得流泪,被关羽的气概所折服.《三国演义》通过这段文字把人们心中的关公形象推至顶峰,完全确立了他一代忠臣的凛然形象.又如“赤壁之战”前,作者连续用了几处神态描写来表现孙权的优柔寡断性格,“张昭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且说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安,犹豫不决.吴国太见权如此,问曰:‘何事在心,寝食俱废?’权曰:‘今曹操屯兵于江汉,有下江南之意.问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战者.欲待战来,恐寡不敌众;欲待降来,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犹豫不决.’”通过外貌、语言、神态等方面的共同塑造,越来越多的生动人物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他们由此而生机盎然,同时,牵动读者的心扉去领悟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情,去领悟那个时代的精神.二、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 综观《三国演义》,作者特意布置了诸多对比情节,用来烘托英雄人物伟岸神情. 比如同样是抓阄,就有两处描写: 第一处是第二十二回中刘岱、王忠二将抓阄.“忽曹操差人催刘岱、王忠进战.二人在寨中商议.岱曰:“丞相催促攻城,你可先去.”王忠曰:“丞相先差你.”岱曰:“我是主将,如何先去?”忠曰:“我和你同引兵去.”岱曰:“我与你拈阄,拈着的便去.”王忠拈着“先”字,只得分一半军马,来攻徐州.”这段反映的是二人怯战,互相推卸责任的情景. 第二处是第七十一回黄忠、赵云二将抓阄.“忠曰:“看我先去,如何?”云曰:“等我先去.”忠曰:“我是主将,你是副将,如何先争?”云曰:“我与你都一般为主公出力,何必计较?我二人拈阄,拈着的先去.”忠依允.当时黄忠拈着先去.云曰:“既将军先去,某当相助.可约定时刻.如将军依时而还,某按兵不动;若将军过时而不还,某即引军来接应.”忠曰:“公言是也.”这段突出的是二人争为先锋.读者相互对比两段文字,就可以发现褒贬.前者给人的是消极和沮丧;后者给人的是昂扬斗志和蜀汉集团的自信满满.同样的抓阄,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已然很明确了. 《三国演义》中,对比方式是一种主要的塑造手段.有时候在人物言语中给予对比;有时是在激烈的战争、矛盾中进行对比;有时是一个画面中的两个人物行为的对照.言语的对比在《三国演义》里多次都有记录.比如,郭嘉在分析袁、曹双方实力时,就有相当精彩的对比言语.“嘉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高祖惟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操笑曰:“如公所言,孤何足以当之!”这段“十胜十败”论是《三国演义》里的经典之一.字里行间把曹操和袁绍的形象做了全面、深刻的对比. 在“官渡之战”激烈的斗争及矛盾冲突中,曹操和袁绍的形象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对比.曹操面对实力强于自己的袁绍,先是采用刘晔设计的“霹雳车”来对付袁绍的 “掘子军”;又跣足迎接许攸,依靠许攸之计火烧乌巢;随后又用程昱“十面埋伏”之计在仓亭大败袁本初.充分表现了曹操的深谋远虑、礼贤下士及雄才大略.而袁绍在战役之初,断然拒绝沮授提出“宜且缓守”的主张;许攸建议奔袭许都,又被他轻率否定;之后又听信逢纪、郭图谗言,致使许攸、张郃等人投奔曹操;官渡战败,袁绍后悔未听田丰之言,却又羞于面子,竟将田丰杀死于狱中.通过对比,袁绍优柔寡断、胸无点策、不辩忠奸、心胸狭隘的性格弱点也在此暴露无遗. 同一画面的对照,褒贬色彩溢于言表.最经典的莫过于关羽水淹七军后的画面.“关公曰:“汝怎敢抗吾?”(于)禁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公绰髯笑曰:“吾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汙刀斧!”令人缚送荆州大牢内监候:“待吾回,别作区处.”发落去讫.关公又令押过庞德.德睁眉怒目,立而不跪,关公曰:“汝兄现在汉中;汝故主马超,亦在蜀中为大将.汝如何不早降?”德大怒曰:“吾宁死于刀下,岂降汝耶!”骂不绝口.”如此一段受降的画面,便将胆小怕事、苟且偷生的于禁和威武英勇、大义凛然的庞德形象跃然于纸上. 对比可谓是《三国演义》的一经典布置,运用这种手段,罗贯中把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本身褒贬倾向都渗透出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三、借助次要人物来陪衬、烘托主要人物形象 毛宗岗评价《三国演义》时,说它“有以宾衬主之妙”.所谓以宾衬主,表现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就是陪衬、烘托的手法.用次要人物渲染主要角色,着墨虽是在配角上,实际落点却在主角,这在《三国演义》中是用来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明显特点.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千百万读者所最尊敬、喜爱的人物,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料事如神,才能卓越,作者对诸葛亮的形象,用尽笔力,大肆渲染.光是出场,便用了三回的故事,通过一系列的铺垫来进行烘托. 首先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向刘备举荐卧龙,并对刘备身边的谋士加以贬低,用来反衬“卧龙”与“凤雏”的才能.接着徐庶出场,并通过几次对曹操的战斗表现了徐庶的军事的才能.后来徐庶被曹操以计骗走,这时作者再次衬托,徐庶走马荐诸葛,并且说出“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把诸葛孔明之才提上一个台阶.之后刘备三顾茅庐,又通过刘备遇到的各个与诸葛亮有关系的人,比如崔州平,石广平,孟公威、诸葛均及黄承彦等,他们的才能以及高风亮节,实质上都是为了衬托诸葛亮.诸葛亮虽未出场,但他的性格、品德已借助这些人物烘托了出来. 在正部《三国演义》中,为了对诸葛亮形象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地烘托,作者有意安排了周瑜、曹操、司马懿等人来进行陪衬.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连续使用反间计、苦肉计、诈降计等使曹操难以应对,然而这些计谋虽然瞒过了曹操,却都被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看得一清二楚,步步在他的意料之中.周瑜又以造箭为由杀害诸葛亮,诸葛亮明知其意,却没有报复周瑜,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使用巧计从曹操那里“借”得十万枝箭.之后周瑜为夺回荆州,对刘备发动了军事斗争,然而在与诸葛亮的交手中每次都处于下风,他的计策一次次被诸葛亮识破,最终只落得“即生瑜,何生亮”的下场.罗贯中对周瑜的形象使用如此多的笔墨,却是通过层层深入的描写,不仅说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远在周瑜之上,烘托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而且通过周瑜的忌贤妒能、气量狭小反衬出诸葛亮的宽宏大量、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 书中曹操对诸葛亮形象的衬托也非常鲜明.在赤壁战败后,曹操逃至乌林、葫芦口和华容道处都曾大笑“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但笑声未止,在三处分别杀出了赵云、张飞和关羽.此处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曹操的狡猾、奸诈,也正由此衬托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另外,两人都曾担任丞相,总揽朝政,但通过“许田打围”中曹操的描写便以其“奸”来反衬出“白帝托孤”的诸葛亮形象之“忠”.正如歇后语所说那样“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作为作者不遗余力刻画的反面典型,曹操形象成了陪衬诸葛亮形象最为可贵的一片“绿叶”. 到了后期,司马懿便成了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同时借助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形象做了进一步的映衬,如“空城计”一节,司马懿领大军杀至城下,见诸葛亮坐于四门大开的空城之上操琴,不但不攻城,反而以为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因此领兵退去.司马懿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深通谋略,极善用兵,然而他生性多疑、畏首畏尾,由此来映衬了诸葛亮随机应变、奇谋妙算的形象特点. 通过以上诸多人物的衬托,诸葛亮的艺术形象得到充分而生动的展现,显得更加真实、更加丰满.在《三国演义》中,像这样的处理还有很多,如“温酒斩华雄”,先是写了各路诸侯的几位上将出战,但都不出数合便败于华雄之手,表现出了华雄的勇猛.经过层层铺垫,作者才写关羽出场,“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而此处作者对于关羽如何英勇善战、华雄如何被斩,没有一句正面的直接描写,非常巧妙地使用了侧面烘托及气氛烘托的手法,再加上华雄及其他上将的陪衬,一个高大勇武的关羽形象就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了.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恰当地运用映衬、烘托等艺术手法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四、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使用最独特的手法就是通过艺术的夸张,刻画出更为深刻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张飞形象的刻画大量地使用了夸张手法,如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张)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三声夸张的大喝,便将张飞勇猛豪放的性格展现的活灵活现.同样,像小说中许多人物都大量使用了夸张手法进行塑造,像孙策挟死于糜,喝死樊能,凸现“小霸王”形象;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斩将夺旗,单骑救主成为千古美谈;张辽威震逍遥津后,江东小儿夜不敢啼等等. 另一种夸张手法则是使用虚构的故事情节对人物进行夸张想像,像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刻画就大量地使用了虚构夸张的情节因素,像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五丈禳星等在史实中都是不存在的.《三国志》的《吴主传》、《文聘传》中记载,“借箭”与“空城计”的故事分别为孙权和文聘所为,把两则故事放在孙权、文聘身上,从整部书的结构来说,实在意义不大,而夸张化地放在诸葛亮身上,却能显出诸葛孔明的智慧过人.作者之所以进行如此的虚构夸张描写,就是要将诸葛亮刻画成智慧的化身,并将其神化成为半人半神的形象.因此鲁迅先生曾评论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罗贯中在使用夸张手法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将夸张用在了对人物故事的安排和语言的描写上.因此,作者在这方面的描写取得了成功,突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性,使其艺术形象丰满,给人一种跃然纸上的感觉. 总上所述,《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上述几个方面,虽然这些人物性格缺少发展变化,属典型化形象,但不可否认《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诸多优美、生动、鲜明、完整的人物形象,还让我们认识了作者卓越的文学才能,并对后来的古典小说人物塑造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