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狱咏蝉》的意思?现场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8:58:14

《在狱咏蝉》的意思?现场等.
《在狱咏蝉》的意思?现场等.

《在狱咏蝉》的意思?现场等.
就是待在监狱里实在没事干,听着旁边的蝉叫声,忽然有感而发写的一首诗.
  《在狱咏蝉》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的诗作.这首诗与一般的咏蝉诗不同,感情真挚而充沛.全诗借蝉的高洁品行, “寓情于物”,抒发了自己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在狱 《在狱咏蝉》诗意画
  咏蝉(并序)[1]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①;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②,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③,将④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 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 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⑤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⑥,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 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 西陆⑦蝉声唱,南冠客思深⑧. 不堪玄鬓影⑨,来对白头吟⑩.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2]
  注释译文
  注释
  ①虽生意两句:东晋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老槐树,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借此自叹其不得志.这里即用其事. ②而听讼两句:传说周代召伯巡行,听民间之讼而不烦劳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断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损伤这树.召伯,即召公.周代燕国始祖名,因封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③曩时:前时. ④将:抑或. ⑤徽: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⑥缀诗:成诗. ⑦西陆:指秋天. ⑧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深:一本作“侵”. ⑨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不堪:一本作“那堪”. ⑩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2]
  译文
  深秋季节寒蝉不停地鸣唱, 狱中囚禁的我,思乡的心绪一阵阵渐深. 真不能忍受,这秋蝉扇动乌黑双翅, 对我一头斑斑白发,不尽不止地长吟. 蝉儿啊,清晨露水太重,你虽双翼轻盈,却难振翅向高处飞进, 到黄昏,冷风狂虐,你高亢的吟唱,也容易被风声掩沉. 你——枉居高树啜饮清露,可浊世昏昏,无人相信那高洁冰清, 哎,又还能有谁为我表白皎皎廉洁的一颗心.[3]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在狱咏蝉》是骆宾王陷身囹圄之作.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屈居下僚十八年,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被捕入狱.其罪因,一说是上疏论事触忤了武则天,一说是“坐赃”.这两种说法,后者无甚根据.前者也觉偏颇.从诗的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来看,显然是受了他人诬陷.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宫体诗的自赎》).这几句话,道出了骆宾王下狱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动刀笔,被抨击者当然要以“贪赃”、“触忤武后”将他收系了.也正因为如此,骆宾王才在狱中写下这首诗.[4]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小序鉴赏
  这首诗前有一段序,而现在通行的一些唐诗选本往往只录诗,对序则弃而不录.其实这段序文与诗是一有机整体,诗中比兴寓意,亦即自然之物与人格化身的契合,是以序文的铺叙直言为前提的.欲解二者契合之妙,不可不读这首诗的序. 可以说这是一篇简短而精美的骈文,是一篇很有情致的抒情小说.诗人在这段序文中叙说了自己作诗的缘起,叙说了蝉的形态、习性及美德,抒发了自己“失路艰虞,遭时徽纆”的哀怨之情.诗人首先从禁所的古槐写起,运用晋代殷仲文仕途失意及西周时召公明察狱讼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身陷囹圄的痛苦和乞盼有司明察的心愿.然后,写闻蝉鸣生悲感,“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乎前听”,以反问的语句把蝉与己、心与物联系在一起.以拟人的笔法铺叙蝉的美德、从蝉的形态习性写起,写蝉适应季节的变化,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出现;写蝉翼甚薄,蝉目常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不以俗厚而易其真”.诗人谓之具有“君子达人之高行”.因为蝉有这样的美德,所以诗人才引蝉自喻,以蝉为自己的人格化身.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骆宾王以蝉喻己,顾影自怜,正是感物联类,情以物迁.从骆宾王作于同时期的《萤火赋序》中也可印证此论断:“物有感而情动,迹或均而心异.响必应之于同声,道固从之于同类.”诗人的体验说明了感物生情的道理,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与自然之物的某种同构对应.诗人咏蝉之妙,不仅在于符合同构对应的原理,而且还在于蝉意象所包涵的丰富的文化内蕴.[5]
  诗歌鉴赏
  这首诗作于公元678年(高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那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动作比兴的方法,把这分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动作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有之忱.“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愿意更深入一层.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诗人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没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这句诗人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敢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来替诗人雪冤.“卿须怜我我怜卿”,意谓: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好诗,不但要有诗眼,以放“灵光”,而且有时须作“龙吟”,以发“仙声”.试读杨炯的《从军行》,杜甫《蜀相》诸诗,两诗若无“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样的“龙吟”句殿后,直抒胸臆,剖献“诗心”.则全篇就木然无光了.此诗亦然,尾联诗人愤情冲天,勃发“龙吟”,喷出蕴蓄许久的真情:“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遂脱去了前三联罩裹诗句的“蝉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这颗诚心恰如其《序》所说,乃“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宁饮坠露也要保持“韵姿”.正是这裂帛一问,才使《在狱咏蝉》成为唐诗的卓荦名篇,超然于初唐诸宫体艳诗之上.[6]
  编辑本段意象介绍
  蝉,是一种物候性意象,在中国的文人诗中负载着诗人悲愁哀怨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情感符号.不同时代却又大致有着相同遭遇的人们听到蝉鸣,都会感发大致相似的情感意向.所以骆宾王在狱中听到“秋蝉疏引,发声幽息”,会情不自禁地“感而缀诗”.骆宾王诗中的蝉,当然也就不是单纯的自然之物,而是积淀了悲愁体验的情感符号. 汉魏以来,许多文人曾作赋称颂蝉的美德.从此,本属“微陋”之物的蝉在文人心目中更加完美起来,成为高洁人格的化身.受到士人美化的蝉,其实正是对象化的士人自身,是士人自身道德人格的美化.骆宾王在这首诗的序中说蝉“票君子达人之高行”,在诗中称蝉“高洁”,其渊源所自,就是汉魏以来对蝉意象的人格化认同.骆宾王咏蝉,是紧紧围绕着蝉“羽弱”、“声微”的特点来写.而这两个特点,正好反映了诗人当时有志难申、求助无力的处境.由于蝉的意象已积淀了悲愁的情感因素与高洁的人格因素,由于在诗前的序文中已铺叙了蝉的美德,因此,诗中所咏虽未以蝉的美德为主,而蝉的高洁之美实际上已尽在其中;虽未明言自己心事,而那激切的心声已跳荡于其中,分明可感可闻.方东树说:“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自然已到.”(《昭昧詹言》卷二十一)《在狱咏蝉》即是这样的咏物上乘之作.[7]
  作者简介
  骆宾王 (约640— 684以后)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早年丧父,家境穷困.龙朔初,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后拜奉礼郎,曾从军西域,又入蜀从征云南.返京后,任武功主簿,转明堂主簿,迁侍御史.被诬入狱,遇赦后出为临海丞.为徐敬业草讨武檄文,讨武兵败,逃亡不知所终.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其为五律,精工整炼,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长歌,排比铺陈,圆熟流转,或被誉为“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