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的选官方式变化提示:1、背景和原因;2、选官方式和标准;3、经验教训和影响;4、关注与之相关的教育和思想问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09:15:14

中国古代史上的选官方式变化提示:1、背景和原因;2、选官方式和标准;3、经验教训和影响;4、关注与之相关的教育和思想问题
中国古代史上的选官方式变化
提示:1、背景和原因;2、选官方式和标准;3、经验教训和影响;4、关注与之相关的教育和思想问题

中国古代史上的选官方式变化提示:1、背景和原因;2、选官方式和标准;3、经验教训和影响;4、关注与之相关的教育和思想问题
1、商周时期,采用“世卿世禄制”(世官制).
该时期处于奴隶社会时期, 国家政体是以商王为核心的家族制度,辅之以其他联盟部族、臣服部族首领等.这个政体的中坚分子是商王的亲族 .它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便是 受封的各级封君,他们均遵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这种世卿世禄制,与后代的“选贤任能”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在“世卿世禄制”下,也有“选贤任能”的现象,比如商汤重用伊尹,文王起用姜尚等等.但这种选贤任能未能打破世卿世禄制的基本原则,只是较为个别的“破格”现象.
2、战国时期,逐渐实行客卿制,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当时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了富国强兵,努力改革旧的奴隶制的选官制度,推行符合新兴封建国家统治要求的新的选官制度
军功制就是把功劳大小作为选拔官员的基本条件.
养士制就是由执政的高级官员豢养一批具有特殊知识或技能的士人,作为人才储备,为己所用. “士”在战国时期已经成为在政治上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社会群体,是当时新型职业官员的主要来源.
军功制和养士制的推行,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同春秋时期的选贤任能相比,选官不再是因人而异的“相马”,而是制度化的“赛马”. 军功制对于提高军队的作战力和国家的竞争力有着重大作用.但是,军功制下的“功”同管理国家需要 的“能”,有可能会不一致;养士制容易形成私人势力集团.因此,这两种制度在进人大一统王朝以后,就不再实施了.
3、汉代—察举制,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等内容.其中察举和征辟是两汉选官最主要的途径.
背景: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汉文帝时,诏令“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规定了察举的两个科目:“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这是察举制度付诸实施的开始;汉武帝时代,全面推行察举制度.中央规定了察举的期限、人数、对象.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此后直至东汉时期,察举制度便作为一项经常性制度长期推行
具体做法,就是根据国家的不同需要,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 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就整个两汉来看,察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期常举,一般每年一次,在年终随着“上计”即地方向中央的年度报告进行,具体科 目有孝廉、茂才(即秀才,东汉避光武帝讳改名)等;一类是不定期特举,由皇帝根据实际需要随时下诏指定科目和人选要求,具体科目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 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所以人们也常用“举孝廉”来指代整个察举制.察举孝廉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 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凡是地方推荐上来的孝廉,一般先在中央担任郎官,经过官场上的见习和初步锻炼,再根据对其实际能力的考察任命实 职.
4、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汉代的察举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5、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发展的结果.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首先着手的就是官制和与官制密切相关的选士制度的改革.因为:第一,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的大权集中在中央政府手里;第二,要巩固统治,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第三,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这样,被地方官员操纵的察举制和被士族所操纵的九品中正制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第一,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隋朝兴起: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誓愫闷,科举制形成.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明显区别是选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选官的权力不在地方而是收归中央.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的一大进步:它抑制了门阀世族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实质上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需要指出的是,科举制虽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但它仍然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
第二,宋朝科举制的发展.宋代科举制比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殿试成为定制和“糊名法”的实行,采取的名额也比唐朝大大增加了.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也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的统治基础,还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第三,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变化.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释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不能随意发挥.八股取士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制度,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清末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科举制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
科举制度的意义:积极: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人士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消极: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对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几点认识
1 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
2.两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实现,迫切需要一种使中央集权正常运作的选官制度,两汉时察 举制度应运而生.但由于两汉时期尚处于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阶段,察举制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很不完备的.在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以后,隋唐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长 治久安,推行科举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选拔人才,并为以后历朝所沿袭.
3.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4.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5.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则国兴,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国衰.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
6.现实状况:十五期间,中共中央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流动配置、激励监督的制度,形成了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

中国古代史上的选官方式变化提示:1、背景和原因;2、选官方式和标准;3、经验教训和影响;4、关注与之相关的教育和思想问题 要鲁教的要古代史,六年级的鲁教版是中国古代史,从猿人到清朝,古代史,不是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 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史简答题 西汉初年休养生息的背景,内容,意义 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朝代是秦朝吗?` 中国古代史上有哪些民族融合的事实? 请列举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事迹) 中国古代史上各朝代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中国古代史上还有哪些中外交流的事件 中国古代史上的社会政治思想问题提示:1、西周的礼乐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秦朝的焚书坑儒、汉初的黄老思想、汉武帝时代的儒家经学等;2、结合高中历史书第七册,梳理儒家 中国古代史上的几次分与合的演变提示:1、从春秋战国到秦的统一、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的统一、从五代十国经两宋到元的统一;关注原因、经过、影响等 中国古代史监察制度变化过程 中国古代史(高中),中国官制的变化(中央和地方官制).麻烦写具体. 中国古代史在世界上的成就? 中国古代史的学年论文, 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感受 中国古代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论战有哪些?1.需要包括经济政策方面的辩论(或者能体现经济思想的不同学派辩论也可)2.最好是汉代及以前或中国古代史3.最好是有官方背景的论战(或者是有具体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