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的直接原因是( A汉高祖……七国之乱的直接原因是( A汉高祖分封同姓诸侯王B贾谊上书削藩C汉景帝的削藩D“推恩令”的实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1:22:30

七国之乱的直接原因是( A汉高祖……七国之乱的直接原因是( A汉高祖分封同姓诸侯王B贾谊上书削藩C汉景帝的削藩D“推恩令”的实行
七国之乱的直接原因是( A汉高祖……
七国之乱的直接原因是( A汉高祖分封同姓诸侯王
B贾谊上书削藩
C汉景帝的削藩
D“推恩令”的实行

七国之乱的直接原因是( A汉高祖……七国之乱的直接原因是( A汉高祖分封同姓诸侯王B贾谊上书削藩C汉景帝的削藩D“推恩令”的实行
c
据史料考证 ,传统的“吴王蓄谋”、“强者必反”等论断难以自圆其说.笔者认为七国并非蓄意谋反 ,由于景帝相煎太急 ,吴楚逼上梁山 ,即景帝、晁错过激推出“削藩”之策 ,是导致这场叛乱的根本原因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则是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削夺王国土地.
王国势力强大的局面,是汉高祖刘邦时形成的.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汉五年(前202)刘邦称帝后,共有异姓王七人(见异姓诸侯王).他陆续消灭了除去长沙王吴芮以外的六人.他认为秦祚短促是由于秦不分封子弟的缘故,所以在异姓王的故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九人为王,即同姓九王.高祖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王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有些国王甚至被摧残致死.齐王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虽有猜疑,但却难于处置.齐王肥献城阳郡地与吕后之女鲁元公主,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才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
吴楚七国之乱

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以后,逐渐铲除异姓诸侯王.同时他“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又大封同姓子弟为王,用以屏藩朝廷.到公元前195年,刘姓诸王完全取代了原来异姓王的地位,然而,有些同姓王一旦强大,就同异姓王一样,都想推翻朝廷,自己当皇帝掌握最高权力.

高祖刘邦分封子弟造成郡国并立的政策是个时代的错误.从巩固刘家天下来看,虽然暂时收到效益,却种下了长远的祸根.高祖死后,诸侯王国,便一天天发展强大起来,成为中央政府的威胁.因而从刘邦之后的惠帝、吕后,历文、景之世,到武帝初年,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斗争的时代.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即位,文帝是个机智、谨慎而有谋略的人,即位后很快就掌握了大权.此时,诸侯国势力已强大起来,已据有“跨州兼郡,连城数十”(《汉书诸侯王表序》)的广大国土,王国拥有很大的权力,可以自行设置任免丞相以下的各级官吏,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掌握着地方财政、军事大权.吴王刘濞甚至免除国内赋税,专以采铜、铸钱,制取海盐作为财政收入,因此到文帝时期,各王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口数也大有增加,经济力量最强的吴国所铸的钱币流通全国,王国势力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中央政权的巩固.

当西汉政权受到同姓王势力的严重威胁时,朝廷中出现一些力主加强皇权,实行削弱诸藩的政治家.其中最著名的是文帝时的贾谊和景帝时的晁错.

汉文帝时,贾谊曾经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但当时没有切实执行.到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看到诸侯王愈益骄横,深感事态严重,便提出“削藩”的主张,他建议朝廷削减各王国的封地,逐步扩大中央直接控制的地盘,以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他特别指出吴王刘濞早就:“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逆”.并分析当时形势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景帝刘启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开始着手减一些大封国的领地,先后削夺赵国的常山郡、楚国的东海郡、以及胶西国的六个县,当削到吴国的会稽郡和豫章郡时,在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纠合楚、胶西、胶东、菑川、济南等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发动了叛乱.共同反抗中央政府,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为首者是吴国.吴国不仅地盘大,兵员多,而且经济实力雄厚.吴王刘濞对中央早有怨恨,长期称病不朝,图谋叛乱,夺了政权.当他获悉朝廷正要削吴的消息,就马上派出使臣,游说各诸侯王,鼓励他们一起反叛.他鼓励诸侯王时说:“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诸王日夜用之弗能尽.”这就为发动叛乱战争提供了物质保证.于是,一些诸侯王,便响应刘濞起兵发动叛乱.公元前154年,由吴王刘濞亲自率领的吴楚两国组成的叛军主力二十余万人,自广陵,渡淮北上准备进攻京城长安.赵王屯兵境内,并暗中勾结匈权,准备伺机起兵.胶西、胶东、济南、菑川等国联兵围攻仍然忠于朝廷的齐国.一时间,七国同时发动叛乱.吴王刘濞深知与朝廷对抗,难服人心,便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把攻击目标集中在晁错身上,说他离间刘氏骨肉,自己起兵是为了清除皇帝身边的坏人,并非反对皇帝.以此来掩盖他阴谋推翻朝廷,夺取政权的真实目的.

景帝被吴楚七国的声势吓昏了,他听信了晁错政敌袁盎的谗言,以牺牲晁错,换取诸侯王退兵,他授意丞相庄青翟等诬告晁错不忠,把他处斩.然而,叛乱者不是为了晁错一人,而是志在于推翻朝廷,自己称帝,因此,景帝派袁盎去说服刘濞时,刘濞拒不跪拜接受诏令,却笑着说:“我已经成为东帝了,还要向谁跪拜呢?”尔后把袁盎扣押起来.袁盎趁夜逃出,返回京城向朝廷报告情况.直到这时,汉景帝才完全觉悟,决定用武力平定叛乱.他派太尉周亚夫等领兵东征平叛.周亚夫奉命率军东征时与吴楚联军相遇在下邑(今安徽砀山县),吴楚联军人多势众,锐气正盛,频频发动进攻,周亚夫正面挡敌,统率大军,坚守不出,命令梁王刘武(列启的弟弟)坚守梁都睢阳,让吴楚的军队在此消耗实力.然后悄悄派出轻骑插入敌后,断绝吴军的粮道.吴楚军攻睢阳不下,转攻周亚夫率领的汉军,周亚夫仍据险固守,不急于应战.吴楚军队连战无功,士气低落,再加上此时军粮断绝,不得不退走.周亚夫挥兵猛追,吴王刘濞失败,仅带一千多人,逃过长江,企图退据东越,在汉王朝重赏的引诱下,东越人把他杀死.楚王刘戊也兵败自杀,胶西等四国攻齐不克,汉兵到达,诸国各自溃败,诸侯王被杀或自杀,赵王在汉军围攻下,城破自杀.声势浩大的吴楚七国之乱被完全平息.

吴楚七国之乱,开创了地方诸侯王大规模反叛朝廷,企图争取最高权力的先例.叛乱从发动到失败,前后只经历三个月.刘濞等人虽然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幌子,但是其用心狡诈,不能长久地欺骗别人.汉景帝曾问从前方回来的将士:“闻晁错死,吴楚罢(兵)不?”将士回答:“吴王为反数十年矣.”以“诛(晁)错为名,其意非在(晁)错也.”对于刘濞的险恶阴谋,人们越来越清楚,因此,这次叛乱不得人心,得不到人们的支持,所以迅速失败了.

平定吴楚叛乱后,汉王朝的威望大为提高,汉景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严格控制王国,下令诸侯王不得再亲自治国,封国中所有的官吏,皆由中央皇帝任免.减少王国的官员数目,降低王国官员品级,此后,中央的权力大为加强.到武帝时期继续削除诸侯王势力,诸侯国也就名存实亡.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导火线是当时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景帝因很惶恐,就听信了谗言,捕杀了晁错,乞求刘濞退兵.刘濞不仅不退兵,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叛军至梁国(治今商邱),为景帝之弟梁王武所阻.至此时,景帝才决心以武力进行镇压.他命太尉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刘濞逃到东越,为东越人所杀.其余六王皆自杀,七国都被废除.

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在制度上,基本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时所产生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前154)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西王印、胶东王雄渠.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七王的血统关系如下: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则是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削夺王国土地.

王国势力强大的局面,是汉高祖刘邦时形成的.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汉五年(前202)刘邦称帝后,共有异姓王七人(见异姓诸侯王).他陆续消灭了除去长沙王吴芮以外的六人.他认为秦祚短促是由于秦不分封子弟的缘故,所以在异姓王的故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九人为王,即同姓九王.高祖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王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有些国王甚至被摧残致死.齐王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虽有猜疑,但却难于处置.齐王肥献城阳郡地与吕后之女鲁元公主,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才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以刘姓诸王与拥刘大臣团结反吕的形式表现出来.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当时齐王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宿卫长安.他们暗约其兄齐王将闾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将闾继承帝位.刘将闾应约起兵,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出击.灌婴屯兵荥阳,与刘将闾相约连和,待机共伐诸吕.这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群臣认为代王恒外家薄氏比较可靠,估计不致出现类似诸吕弄权的严重问题.于是协议,舍齐王将闾而立代王恒为帝,即汉文帝.

文帝以高祖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汉初所封诸侯王,到这时都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一概就国,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便于文帝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诸皇子为王,皇子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为代王,于梁王揖死后徒封梁王.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其三是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举足轻重的大国析为几个小国,例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以已故的齐王肥的诸子为王.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肥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此外,爰盎、晁错针对淮南王长骄横不法,都提出过削藩建议,文帝碍于形势,没有实行.

文帝时一再发生王国叛乱.原来,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将闾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受封为城阳工和济北王.城阳王章不久死去.济北王兴居于文帝三年(前177)乘文帝亲自击匈奴的机会,发兵叛乱,欲袭荥阳,事败自杀,济北国除.文帝六年淮南王长谋反,被废徒蜀,死于道中.这些事件预示着王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乱的先兆.所以贾谊在上汉文帝的《治安策》中慨叹说:“今或亲弟谋为东帝(按指淮南王长谋反),亲兄之子西乡(向)而击(按指济北王兴居拟袭荥阳),今吴又见告矣.”

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昂六县,楚王戊东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吴王濞会稽等郡.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吴王濞首先与齐王肥诸子中最强大的胶西王昂联络,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之.胶西王昂又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濞还与楚、赵、淮南诸国通谋.削藩诏传到吴国,吴王濞立即谋杀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分别起兵.原来参与策划的诸王中,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城守,济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吴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诛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在他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

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那时在江淮之间叛乱的淮南王英布败走吴越,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壮王无以镇之,而高祖亲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刘濞为吴王.吴国是五十余城的大国.吴国的彰郡(辖今苏西南、皖南、浙北之地)产铜,滨海地区产盐,吴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铸钱、煮盐,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吴国以船运载,一船相当于北方数十辆车,有较高的运输能力.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文帝时,吴太子入朝长安,由于博奕争执,被汉太子刘启(即以后的景帝)以博局击杀,引起了汉吴双方的猜疑,吴王濞自此二十多年托病不朝.文帝为了笼络吴王濞,赐以几杖,允许不朝.吴王濞骄横不法,以珠玉金帛贿赂诸侯王和宗室、大臣,企图在政治上取得他们的助力.

景帝三年(前154),吴王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众二十余万,还兼领楚国兵.他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齐、赵兵.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爰盎,建议景帝杀晁错,恢复王国故土,以换取七国罢兵.景帝在变起仓猝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一建议,处死晁错.暂时居于优势的吴王濞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东帝”的地位,拒不受诏,战事继续进行.

在吴楚军西向攻取洛阳的道路中,景帝弟刘武的封国梁国横亘其间.吴楚军破梁军于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当时周亚夫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他不救梁国之急,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截断吴楚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吴军多是步兵,利于险阻;汉军多是车骑,利于平地.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梁国又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吴军无法越过.吴军北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境)周亚夫军营求战.结果吴军一败涂地,士卒多饥死叛散.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吴王濞率败卒数千遁走,退保长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汉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东越人杀吴王濞.楚王戊也军败自杀.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即告结束.

在齐地,胶西等王国兵围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诸王或自杀,或伏诛.齐王将闾为汉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在赵地,赵王遂撤兵坚守邯郸,郦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吴楚兵败,也不肯入汉边助赵.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共同引水灌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遂自杀.

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见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