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是文言文翻译成普通话,不是翻译成外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18:42:26

英语翻译是文言文翻译成普通话,不是翻译成外语
英语翻译
是文言文翻译成普通话,不是翻译成外语

英语翻译是文言文翻译成普通话,不是翻译成外语
要想写好文章,必须按照一定规律(文学积累)才能去做,要创新(寻找突破)才能做好.

。。。怎么放英语翻译呢。。大致意思就是写文章的人,要有其方法或者法则才能写出好文章,要懂得变通不死板才能成为大家
大概吧。。意译吧

As a qualified writer, you gotta follow certain clear rules first, and then could elevate your achievements in literature by making a sensible creation

请问出处?我可以帮你查阅

翻译成什么语种?当然是翻译成现代的语言了现代英语?现代日语?现代法语?现代汉语?……汉语啦,文言文翻译成现在的汉语啊,因为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呀,才寻求帮忙的。。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 大意是:写文章,有了方法才能会写;有了变化才能成提高。...

全部展开

翻译成什么语种?

收起

For a writer, rules apply before tools; for writing, styles apply after changing lines.

本人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级翻译学硕士,主攻语言学与翻译这块,现职大学英语老师。我来阐述一下这句话的翻译。

首先,ST(源语)是:“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我对这句...

全部展开

For a writer, rules apply before tools; for writing, styles apply after changing lines.

本人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级翻译学硕士,主攻语言学与翻译这块,现职大学英语老师。我来阐述一下这句话的翻译。

首先,ST(源语)是:“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对于写文章的人(作者)而言,要先熟悉并采纳特定文体的写作方法与技巧,才能于笔尖溢出精彩的文字;而对于写作本身而言,语言应当是灵动的,死板的文字无法取得作者的预期效果。

ST中的“法”即写作的方法与固有的规则,这些方法虽然无法直接体现在作者的作品中,却能让读者通过阅读该作者的特定作品获取相应的感知。e.g., 小说有小说的写作规范(specific norms),如果作者不遵循或在特定条件下只自由发挥,写出来的东西就很有可能是散文(essay)或小品文;诗歌体现得尤为明显,Goethe或Pushkin的诗歌让人荡气回肠,其rhythm虽不明显,但依然是遵循特定诗歌的体裁和一些写作范式写作而成的;Goethe的诗歌善于描绘并探索客观世界所无法企及的人的内心世界,这也是Shakespeare会有Sonnet等诗歌格式的原因。这种类型的诗歌如果稍处理不好,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ST中的“变”即写作过程的事情,也就是作者的作品要处于一种“变”的状态,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在读者(audience)内心深处产生回荡(resonance)。e.g., Tolstoy的小说以多条线穿插的故事情节与细致的人物刻画见长,但他的小说对故事情节的铺排却总是让读者意想不到;还有,Les Miserables是悲剧,但在叙事手法上却带有浓厚的哥特的风格;读者固然会被某作者一种特定的写作手法或表达技巧所吸引,比如Bronte三姐妹中最小的那个写过一部以其成长经历为基础的小说Villette,这部小说的最大特征是,作者将其在法国Villette镇的经历与其对英国的情感与在英国的早期经历进行有效的融合与交织,从而使该小说的女性视角(feminine perspective)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读者也会慢慢被引入她的双城生活。但我想说的是,特定的视角或故事固然重要,但只有先让读者慢慢介入作者的生活,才能让读者产生升华(ascension),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求“变”。

再次,回到对ST的理解,我认为,“有所法而后能”所针对的是“者”,即写文章的人;而“有所变而后大”所针对的是“为文章”,即写作过程;因此,对ST进行拆解之后,我有了自己如是的翻译。

现在又要谈谈翻译技巧的问题,学者对“翻译”技巧的论述可谓五花八门,精彩绝伦。其中,最边缘的框架(the most marginal frame)是可译性(translata-bility)与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的问题。文言文与英语在互相转换(rendition)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语言符号与文化信息的缺失与补漏的现象。Peter Newmark在自己的论述中也深刻地阐述了对等(equivalence)在特定的语境下难以在目的语文化(target culture)的框架中实现的问题。当然,这只是个外围问题,我认为文言文在翻译为英语的过程中,文体信息的缺失是不可避免的,译者不可能都具备超强的文化背景知识,能以相应时期的古代英语(ancient English)转换该时期的文言文;其次,关于处理短句的技巧与译者习惯(translator preference)的问题,处理此类短句,译者通常习惯于以押韵收尾(rhythmic ending),并讲求工整与对仗。这点又回归到ST与TT之间的形式对等的问题。

总之我写了这么多,主要是让你了解翻译这门艺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所具备的灵活性。希望你能采纳,谢谢!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