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正确处理德治和法治的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17:43:35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正确处理德治和法治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正确处理德治和法治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正确处理德治和法治的关系?
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七)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八)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
六、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一)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二)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四)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五)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六)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保证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二〇〇八年奥运会、残奥会和二〇一〇年世博会.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正确处理德治和法治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急 结合当今社会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结合今年两会的主要内容,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深圳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为什么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发挥重要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什么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加强政治建设的重要性 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定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指导地位的理论是什么? 经济 文化 社会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四位一体战略目标的内在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要坚持改革开放 急 当前,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着哪些基本国策?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要反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