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和《晚游六桥待月记》比较阅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2:55:25

《记承天寺夜游》和《晚游六桥待月记》比较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和《晚游六桥待月记》比较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和《晚游六桥待月记》比较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警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晚游六桥待月记 作者撇开一般所共赏的湖光山色,着重描写西湖六桥一带的春日景色,从初春的梅桃杏争妍到一天的朝烟、夕岚、月下的独特美景,用简洁轻快的笔墨加以描写,写出西湖“别是一种趣味”的风致.表达了与常人不同的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庸人的嘲谑,对西湖的赞美、喜爱之情.①友人邀作者去赏梅,作者为什么没去?答: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②西湖最妩媚动人的景色是在什么时刻?答"朝日始出,夕舂未下.③“歌吹为风,粉汗为雨”是指什么?答: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④“安可为俗士道哉!”这句话如何理解?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哪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庸人的嘲谑,对西湖美不可言的景色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