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归隐现象加急呀具体一些,起码得有300、4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8:03:46

什么是归隐现象加急呀具体一些,起码得有300、400字左右!
什么是归隐现象
加急呀
具体一些,起码得有300、400字左右!

什么是归隐现象加急呀具体一些,起码得有300、400字左右!
「终南捷径」的故事,藉古读书人「入仕」与「归隐」上的种种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折射出古代文人思想、道德追求的矛盾心理.「归隐」文化足以反映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史的弊端.
如果说,儒家为个体提供的更多是一套积极入世、治世之术,出世不过是其入世受阻后设计的一条解脱之路的话,那麼,道家则为个体提供了一套出世、解脱,即人的安心置身之道.这样,读书人生就有了看似截然不同,实则相互补充的两条价值实现之路.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优先的正当性;「以道事君,不可则止」,「邦无道」卷而怀之,也是具有正当性的.这样中国文化便为原本对立观念的融会统一提供了根据,为个体建构起一套狡黠、自私的生存哲学和价值伦理.
尽管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伯夷叔齐的不食周粟,老子李耳的青牛出关,给人以道德高尚,志存高远的感觉.但是,「学而优则仕」毕竟是士子们梦寐以求的正道,中国读书人的骨子里,更向往的还是入仕.表面看,「仕」与「隐」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两大出路,隐则「独善其身」,据道德之制高点;仕则「兼济天下」,展济世之雄才伟略.其实,隐为虚,乃谋仕之术,是不得仕的无奈;而仕为实,乃目标之路,是济世展才、名利双收的人生追求.
像赫赫有名的大隐士陶渊明先生,六出六隐,数番折腾,一会儿称贫出仕,一会儿因酒归隐.在其诗文中,对入仕与归隐,翻三覆四地进行自我辩白,对功名欲求还罢,欲说还休.其实,老先生内心更多的依然是崇尚「学而优则仕」,心中念念不忘的仍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仕途中又无奈官场的虚伪、倾轧、无聊,酒不能畅饮,「腰」却需常「折」,确与自傲懒散的天性相悖,以至虽身在朝廷,心却在野,最后,在鱼与熊掌的艰难取舍中,终於选了归隐,彻底忘情山水之中.
若说陶渊明的归隐,尚有几分真性情的话,那更多的隐士就是在玩以「隐」求「仕」,欲求先舍,待价而沽的把戏了.对他们来讲,「隐」成了手段,成了饵料,成了抬高身价的本钱;而「仕」才是目的,才是日夜梦寐以求的果实.历史上却也有不少是为仕而隐的不学无术之徒,人前摆空架子,作清高状;人后不顾人格,媚官求爵—如「翩然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衙」的明代陈眉公.其实,早有人看穿而讥之为「功名捷径在烟霞」,陆放翁则更以诗侃之曰:「志士栖山恨不深,人知已是负初心;不需更说严光辈,直自巢由错至今.」似乎对所有的隐士都提出了质疑,这或许也是归隐之举消亡遭遗弃的一个原因?
回顾中国文化的「归隐」传统,似乎是封建社会的特有现象,历史发展到今天,随著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异,传统的归隐观念己完全不适时宜.今日中国,西方文化的竞争意识深入到所有知识阶层,自命清高却不展示其能力者是难有机会的.当今人们重视的是竞争法则、市场法则,唯有竞争才能生存,唯有竞争才能体现个人价值,而竞争则必须像争艳斗丽的花朵那样毫无顾惜、毫无保留,拚命去展示本身的能耐与魅力.

不大清楚耶!

小隐隐于林 大隐隐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