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知道哪些名人 炼字 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6:55:04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 炼字 的故事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 炼字 的故事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 炼字 的故事
古人写诗作词非常注重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另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
下面我们仅举几个宋代的例子来看一下古人炼字的工夫.
“春风又绿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传说,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这句诗是写景,触景生情,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这句词词少意丰,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宋•周邦彦•《满庭芳》).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以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辛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个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轻轻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润,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最后,我们再来讲一个宋人炼字的故事.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诗人为了一个字而反复推敲,千锤百炼,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精神,对我们的启示应该是不言而明了吧.炼字,在今天看来,我们不妨把它看作写作后的修改.我们同学写作文时不注意修改,总是喜欢“一气呵成”,然后万事大吉.这不是一种好的作文习惯.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我们真的应该向古人学学这方面的工夫.当然,我们大可不必“捻断数茎须”,但是文章写成后必要的修改还是很有必要的 贾岛因赴考到京(长安).一天,骑着驴,一边走,一边吟诗,忽然得了两句道: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自己觉得这两句还不错.可是,又觉得下句“推”字不够好:既是月下的夜里,门早该关上,恐怕推不开了,不如改为“僧敲月下门”.心里这么琢磨着,嘴里也就反复地念着:“僧推……”、“僧敲……”,他的右手也不知不觉地随着表演起来:一会儿伸手一推,一会儿举手作敲的姿势.这时,著名的大作家、“京兆尹”兼“吏部侍郎”韩愈恰巧从这儿经过,随从仪仗,前呼后拥地过来了.按当时规矩,大官经过,行人必须远远回避让路,否则就要犯罪.贾岛这时正迷在他的那句诗里,竟没有发觉,等到近身,回避也来不及了,当即被差役们扭住,带到韩愈马前.韩愈问明原委,不但没有责备贾岛,还很称赞他认真的创作态度.对于“推”、“敲”两字,韩愈沉吟了一下,说:“还是‘敲'字好.” 《隋唐嘉话》.
唐代有个诗僧名叫齐己,写的诗清逸隽永,耐人寻味,在当时的诗坛上享有盛名.有一回,他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恰巧诗友郑谷来访,看后认为梅花数枝开不能算早,就提笔改了一个字,将“数枝”改为“一枝”,突古人炼字故事两则
古代名人学士不仅阅读时字字推敲,反复研究,而且在写作时,更是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一)
王荆公(王安石)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洪迈《诗词改字》)
(二)
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李东阳《麓堂诗话》)
第一个故事是同学们所熟悉的,王安石开始用的“到”、“过”、“入”都是动词,只是客观地说明春风来了,没有其他内容;后来用的“满”、“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满”仅仅描写了春风吹拂的范围之广、面积之大,而“绿”字则把春风吹来大自然发生的可喜变化描绘出来了,当然“绿”字要好得多.
第二段写的是唐代诗人任翻为改一个字,跑了数十里的故事,也很动人.“前峰月照”一定会出现“峰掩月”的情况,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改为“半江水”既符合实际,又诗味含蓄.出其独在百花之先绽开.齐己看了,佩服得五体投地,连称郑谷是“一字之师”. 古人炼字故事两则
古代名人学士不仅阅读时字字推敲,反复研究,而且在写作时,更是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一)
王荆公(王安石)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洪迈《诗词改字》)
(二)
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李东阳《麓堂诗话》)
第一个故事是同学们所熟悉的,王安石开始用的“到”、“过”、“入”都是动词,只是客观地说明春风来了,没有其他内容;后来用的“满”、“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满”仅仅描写了春风吹拂的范围之广、面积之大,而“绿”字则把春风吹来大自然发生的可喜变化描绘出来了,当然“绿”字要好得多.
第二段写的是唐代诗人任翻为改一个字,跑了数十里的故事,也很动人.“前峰月照”一定会出现“峰掩月”的情况,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改为“半江水”既符合实际,又诗味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