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4:36:42

江苏省南通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
江苏省南通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

江苏省南通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
2008年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 页,包含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和加试题三部分,第Ⅰ卷三、四题为选做题,其它题为必做题.第Ⅰ、Ⅱ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等用书写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密封线内.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
3.所有答案在答题纸上完成.必须用书写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水墨文字
冯骥才
①兀自飞行的鸟儿常常会令我感动.在绵绵细雨中的峨眉山谷,我看见过一只黑色的孤鸟.它用力扇动着又湿又沉的翅膀,拨开浓重的雨雾和叠积的烟霭,艰难却直线地飞行着.我想,它这样飞,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目的.它是一只迟归的鸟儿?迷途的鸟儿?它为了保护巢中的雏鸟还是寻觅丢失的伙伴?它扇动的翅膀,缓慢、有力、富于节奏,好像慢镜头里的飞鸟.它身体疲惫而内心顽强.它像一个昂扬而闪亮的音符在低调的旋律中穿行.
②我心里忽然涌出一些片段的感觉,一种类似的感觉;那种身体劳顿不堪而内心的火犹然熊熊不息的感觉.后来我把这只鸟,画在我的一幅画中.所以我说,绘画是借用最自然的事物来表达最人为的内涵.这也正是文人画的首要的本性.
③画又是画家作画时的“心电图”.画中的线全是一种心迹.因为,惟有线条才是直抒胸臆的.
④心有柔情,线则缠绵;心有怒气,线也发狂.心静如水时,一条线从笔尖轻轻吐出,如蚕吐丝,又如一串清幽的音色流出短笛.可是你有情勃发,似风骤至,不用你去想怎样运腕操笔,一时间,线条里的情感、力度、乃至速度全发生了变化.
⑤为此,我最爱画树画枝.在画家眼里树枝全是线条;在文人眼里,树枝无不带着情感.树枝千姿万态,皆能依情而变.树枝可仰,可俯,可疏,可繁,可争,可倚;惟此,它或轩昂,或忧郁,或激奋,或适然,或坚韧,或依恋……我画一大片木叶凋零而倾倒于泥泞中的树木时,竟然落下泪来.而每一笔斜拖而下的长长的线,都是这种伤感的一次宣泄与加深,以致我竟不知最初缘何动笔.
⑥至于画中的树,我常常把它们当作一个个人物.它们或是一大片肃然站在那里,庄重而阴沉,气势逼人;或是七零八落,有姿有态,各不相同,带着各自不同的心情.有一次,我从画面的森林中发现一棵婆娑而轻盈的小白桦树.它娇小,宁静,含蓄;那叶子稀少的树冠是薄薄的衣衫.作画时我并没有着意地刻画它,但此时,它仿佛从森林中走出来了.我忽然很想把一直藏在心里的一个少女写出来.
⑦绘画如同文学一样,作品完成后往往与最初的想像全然不同.作品只是创作过程的结果.而这个过程却充满快感,其乐无穷.这快感包括抒发、宣泄、发现、深化与升华.
⑧绘画比起文学更多变数.因为,吸水性极强的宣纸与含着或浓或淡水墨的毛笔接触时,充满了意外与偶然.它在控制之中显露光彩,在控制之外却会现出神奇.在笔锋扫过的地方,本应该浮现出一片沉睡在晨雾中的远滩,可是感觉上却像阳光下摇曳的亮闪闪的荻花,或是一抹在空中散步的闲云?有时笔中的水墨过多过浓,天上的云向下流散,压向大地山川,慢慢地将山顶峰尖黑压压地吞没.它叫我感受到,这是天空对大地惊人的爱!但在动笔之前,并无如此的想像.到底是什么,把我们曾经有过的感受唤起与激发?
⑨是绘画的偶然性.然而,绘画的偶然必须与我们的心灵碰撞才会转化为一种独特的画面.绘画过程中总是充满了不断的偶然,忽而出现,忽而消失.就像写作中那些想像的明灭,都是一种偶然.感受这种偶然是人们的心灵.将这种偶然变为必然的,是大家敏感又敏锐的心灵.
⑩因为我们是写作人,我们有着过于敏感的内心.人们的心还积攒着庞杂无穷的人生感受.无意中的记忆远远多于有意的记忆,深藏心中人生的积累永远大于写在稿纸上的有限的素材.但这些记忆无形地拥满心中,日积月累,重重叠叠,谁知道哪一片意外形态的水墨,会勾出一串曾经牵肠挂肚的昨天?
(11)然而,一旦我们捕捉到一个千载难逢的偶然,绘画的工作就是抓住它不放,将它定格,然后去确定它、加强它、深化它.一句话:艺术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
1.文章开头从一只兀自飞行的鸟写起,有什么好处?(4分)

2.第⑥段描写了树的各种姿态,请分析其表达特色.(4分)

3.根据文意,试分析文章题目“水墨文字”的两层含意.(6分)

4.文章最后一句话“艺术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是就绘画艺术而言的,请你结合其他艺术门类,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
杨允恭,汉州绵竹人.家世豪富,允恭少倜傥任侠.乾德中,王师平蜀,群盗窃发,允恭裁弱冠,率乡里子弟寨于清泉乡,为贼所获,将杀之.允恭曰:“苟活我,当助尔.”贼素闻其豪宗,乃释之.阴结贼帅子,日与饮博,阳不胜,偿以赀,使伺贼.贼将害允恭,其子以告,因遁去.内客省使丁德裕讨贼至州,允恭以策干之,署绵、汉招收巡检,贼平,补殿前承旨.
太平兴国中,以殿直掌广州市舶.自南汉之后,海贼子孙相袭,大者及数百人,州县苦之.允恭因部运入奏其事,太宗即命为广、连都巡检使.又以海盐盗入岭北,民犯者众,请建大庾县为军,官辇盐市之.诏建为南安军,自是冒禁者少.贼有叶氏者,众五百余,往来海上.允恭集水军,造轻舠,掩袭其首,斩之.余党弃船走,伏匿山谷,允恭伐木开道,悉歼焉.贼寇每遇风涛,则遁止洲岛间.允恭领众涉海,捕之殆尽,贼皆望风奔溃.又抵漳、泉贼所止处,尽夺先所劫男女六十余口还其家.
时缘江多贼,命督江南水运,因捕寇党.行及临江军,择骁卒拏轻舟伺下江贼所止,夜发军城,三鼓,遇贼百余,拒敌久之,悉枭其首.又趣通州境上蹑海贼,贼系众舟,张幕,发劲弩、短炮.允恭兵刃所向,多为幕所萦,炮中允恭左肩,流血及袖,容色弥壮.徐遣善泅者以绳连铁钩散掷之,坏其幕,士卒争进,贼赴水死者太半,擒数百人.自是江路无剽掠之患.先是,三路转运使各领其职,或廪庾多积,而军士舟楫不给,虽以官钱雇丁男挽舟,而土人惮其役,以是岁上供米,不过三百万.允恭尽籍三路舟卒与所运物数,令诸州择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数授之.江、浙所运,止于淮、泗,由淮、泗输京师,行之一岁,上供者六百万.
允恭有胆干,能以方略捕贼.王小波之乱也,李顺之兄自荣据绵竹,土人多被胁从.允恭兄允升、弟允元,率乡里子弟并力破之;又为王师乡导,执自荣诣剑门以献.王继恩表其事,诏赐允升学究出身,授本县令,允元什邡令.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八)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允恭以策干之 干:求见
B.海贼子孙相袭 袭:继承
C.又趣通州境上蹑海贼 蹑:窥察
D.李顺之兄自荣据绵竹 据:占据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示杨允恭能以方略剿贼的一组是(3分)
①阴结贼帅子,日与饮博,阳不胜 ②允恭因部运入奏其事
③允恭集水军,造轻舠,掩袭其首 ④择骁卒拏轻舟伺下江贼所止
⑤流血及袖,容色弥壮 ⑥徐遣善泅者以绳连铁钩散掷之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允恭是汉州绵竹人,出身于豪富之家,年轻时洒脱不拘,有侠气.乾德年间,宋朝军队平定蜀地,杨允恭年仅二十,就能凭借智谋成功地从贼人手中逃离.
B.姓叶的贼人聚集了五百多人在海上为寇.叶氏被杨允恭的水军斩杀之后,他的余党弃船逃跑,躲进山中,杨允恭伐木开路,把剩下的叶氏余党全部歼灭了.
C.杨允恭把三路转运的船只、兵卒和所运物品的数量都做了登记,让各个州选择小吏,把他们聚集起来,杨允恭根据数字交给他们任务,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D.杨允恭不但自己擅长剿灭贼寇,还教导他的兄弟允升、允元.王小波作乱的时候,允升和允元率领乡里的年轻人合力打败了李自荣,帮助朝廷的军队捉住了李自荣.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率乡里子弟寨于清泉乡,为贼所获,将杀之.(3分)

(2)又抵漳、泉贼所止处,尽夺先所劫男女六十余口还其家.(3分)

(3)先是,三路转运使各领其职,或廪庾多积,而军士舟楫不给.(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
春 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②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晚年隐居故乡山中,从事著述.②辇下:京师.③海上: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1)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4分)

(2)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 (苏轼《赤壁赋》)
(2)总角之宴,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不思其反. (《氓》)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 ▲ ,自知者明. (《老子》)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择一道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