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课文“灯光”作者简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14:55:46

小学六年级课文“灯光”作者简介
小学六年级课文“灯光”作者简介

小学六年级课文“灯光”作者简介
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县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受到舆论赞扬.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3
参考资料:网上

  在朝鲜,一个暴风雨的夜里。一支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接到上级的命令,到另一个地方去执行一项任务。这时候,到处一片漆黑,山高路滑,看不清道路,只能摸索着前进。
  在闪电的亮光里,战士们发现前面有一道白色的矮墙:走近一看,不是什么白色的矮墙,而是一队穿白衣服的朝鲜小朋友。他们一个个精神抖擞 (sǒu),手挽手地站在那里。夜是那么黑,雨是那么大,小朋友站在那里干什么呢?原来,那里的路窄,路旁是...

全部展开

  在朝鲜,一个暴风雨的夜里。一支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接到上级的命令,到另一个地方去执行一项任务。这时候,到处一片漆黑,山高路滑,看不清道路,只能摸索着前进。
  在闪电的亮光里,战士们发现前面有一道白色的矮墙:走近一看,不是什么白色的矮墙,而是一队穿白衣服的朝鲜小朋友。他们一个个精神抖擞 (sǒu),手挽手地站在那里。夜是那么黑,雨是那么大,小朋友站在那里干什么呢?原来,那里的路窄,路旁是悬崖,下边是深谷。他们怕志愿军叔叔看不清掉下去。特地站在那儿作路标。
  倾盆大雨湿透了小朋友的衣服。看到这动人的情景,志愿军战士激动地说:“小朋友,谢谢你们,快回家换上干衣服吧!别淋坏了身体!”一个朝鲜小朋友说:“志愿军叔叔,我们不回去。还有队伍要经过这儿呢!”另一个小朋友说:“志愿军叔叔上前线打美国鬼子,我们也要出力!”
  队伍走远了,小朋友们还是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
  l、填空。
  ①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一个暴风雨的夜里 ,地点是 朝鲜 ,人物是 志愿军叔叔 和 朝鲜的小朋友 。
  ②志愿军执行任务,遇到了 一片漆黑,山高路滑,看不清道路 的困难。朝鲜小朋友站在那儿作路标,是为了 防止志愿军叔叔看不清道路而掉下悬崖 。之听以穿“白衣服”,是因为 在黑夜里,白色可以引人注意 。
  2、读句子,体会句子表达了朝鲜小朋友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倾盆大雨湿透了小朋友的衣服。
  表达了 小朋友顽强的革命精神。
  ②队伍走远了,小朋友们还是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
  表达了小朋友对志愿军叔叔的爱,以及英勇顽强的精神。
  3、用句子加点词造句。
  ①走近一看,不是什么白色的矮墙,而是一队穿白衣服的朝鲜小朋友。
  不是……而是……: 树上那个红色的东西,不是苹果,而是一个红袋子。
  ②夜是那么黑,雨是那么大。
  那么……那么……: 今天真是个好天气,天是那么蓝,云是那么白。
  4、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短文讲了朝鲜的小朋友在一片漆黑,山高路滑,看不清道路的情况下为志愿军叔叔 做路标。

收起

王愿坚(1929年生)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人。幼年在家乡读书。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在部队当宣传员。
解放战争时先在部队文工团担任分队长,后担任报社编辑和记者。这期间,写过一些小戏、演唱材料和新闻通讯。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次年,到福建东山岛采访时,访问了老革命根据地,见到了一些红军老战士、老游击队员和在白...

全部展开

王愿坚(1929年生)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人。幼年在家乡读书。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在部队当宣传员。
解放战争时先在部队文工团担任分队长,后担任报社编辑和记者。这期间,写过一些小戏、演唱材料和新闻通讯。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次年,到福建东山岛采访时,访问了老革命根据地,见到了一些红军老战士、老游击队员和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地下工作者,听到了许多壮丽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创作热情。
1954年3月发表了报告文学《东山岛》,不久又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这篇小说描写女共产党员黄新在丈夫随红军长征去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群众坚持斗争,并千方百计腌制咸菜作为党费,支援山上的游击队,最后为保护同志和组织而献出了生命。此后又陆续写了《珍贵的纪念品》《粮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贵的纪念品》和《党费》。1956年至1966年,参加“解放军三十年征文”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这期间,写了《后代》《亲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劳动者》等十多个短篇,后出版有短篇集《后代》和《亲人》。
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选《普通劳动者》。1972年以后,曾多次去长征路上采访。
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拍成电影后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写作了《路标》《足迹》《标准》等十多个短篇,描写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迹,其中的《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优秀短篇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巧妙、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他是中国作家协会和电影家协会的理事,现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剧。
王愿坚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虽然他没有亲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但是他在做记者、编辑期间,接触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还访问过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到当年红军长征路上采访。这使他有可能表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史诗般的生活。从1954年起,他开始发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党费》《后代》《亲人》《珍贵的纪念品》等。建国十周年时,出版了选集《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收起

◆王愿坚
年 代:当代
主要作品:
《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
生平/评价: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等...

全部展开

◆王愿坚
年 代:当代
主要作品:
《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
生平/评价: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受到舆论赞扬。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
◆王愿坚,中国电影编剧、小说家。1929年生,山东诸城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报社编辑,记者。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 王愿坚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1974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几个孩子的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全文
王愿坚(1929年—1991年),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人。王愿坚自1952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近几年的新作有《足迹》、《标准》、《草》、《歌》等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党费》,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王愿坚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
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县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受到舆论赞扬。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
◆王愿坚简介
王愿坚(1929年生)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人。幼年在家乡读书。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在部队当宣传员。
解放战争时先在部队文工团担任分队长,后担任报社编辑和记者。这期间,写过一些小戏、演唱材料和新闻通讯。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次年,到福建东山岛采访时,访问了老革命根据地,见到了一些红军老战士、老游击队员和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地下工作者,听到了许多壮丽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创作热情。
1954年3月发表了报告文学《东山岛》,不久又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这篇小说描写女共产党员黄新在丈夫随红军长征去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群众坚持斗争,并千方百计腌制咸菜作为党费,支援山上的游击队,最后为保护同志和组织而献出了生命。此后又陆续写了《珍贵的纪念品》《粮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贵的纪念品》和《党费》。1956年至1966年,参加“解放军三十年征文”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这期间,写了《后代》《亲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劳动者》等十多个短篇,后出版有短篇集《后代》和《亲人》。
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选《普通劳动者》。1972年以后,曾多次去长征路上采访。
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拍成电影后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写作了《路标》《足迹》《标准》等十多个短篇,描写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迹,其中的《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优秀短篇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巧妙、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他是中国作家协会和电影家协会的理事,现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剧。
王愿坚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虽然他没有亲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但是他在做记者、编辑期间,接触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还访问过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到当年红军长征路上采访。这使他有可能表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史诗般的生活。从1954年起,他开始发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党费》《后代》《亲人》《珍贵的纪念品》等。建国十周年时,出版了选集《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王愿坚的作品 灯光阅读指导
《灯光》是阅读课文,课文内容主要是写作者对往事的回忆。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阅读,找出课文中哪些内容对现实的描写,哪些内容是对往事的回忆,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许多联想,从中领会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精神。
读《灯光》,回答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怎么想起这件往事的?
(2)“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第(1)问要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理解课文如何由写现实过渡到回忆。第(2)问要求对比分析“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的场合,体会说话人的心理,通过对比,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要点:(1)课文主要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郝副营长非常向往孩子们在灯下读书的生活,以及在战斗中英勇献身的故事。作者是看到天安门美丽的灯光,并听到“多好啊!”这句郝副营长说过的话后想起这件往事的。
(2)共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天安门广场上一位游客见到美丽的灯光时对天安门夜景的赞叹。第二次,是郝副营长在战斗之前看到一本破书插图中孩子在电灯下读书的场面时说的,当时他对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十分向往,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在电灯下幸福地学习和生活。
《灯光》读后感
《灯光》读后感我们看书、学习和工作大都离不开灯光,提到灯光,我不犹得想起了大作家王愿坚写的一篇课文-----《灯光》。这篇课文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主要讲了,八路军突击的事情,让部队找到突破口,为了今后的孩子能在电灯下读书,他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本篇文章有两处地方,使我又感动又深有体会。第一处:“赴明儿胜利了,咱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我读了这句话,我知道郝营长对胜利充满了无限的信心,同时也期望自己用上电灯,孩子们也用上电灯,在明亮的灯下学习、读书。我感到了郝营长他很关心下一代,为了让孩子在灯下学习,他要在战争中取得胜利。郝副营长和我比,我则显得很渺小,因为我不懂得关爱他人,自从“见了”郝副营长,我就要学习他关爱他人的品质。第二处:“这位年轻的战士不惜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我读到这里很感动。郝营长牺牲了,可他的牺牲是为了孩子,为了让他们用上电灯,在灯下学习,所以他的牺牲是光荣和伟大的。他在牺牲前想的还是孩子,关心的还是他人,这种高尚的精神深深的将我折服。同时我又觉得很惭愧,以至一时说不出话来。郝副营长牺牲前还没见过电灯,真实有点遗憾。我见过电灯,所以一点也不遗憾。但我也要珍惜美好的时光,不留一点伤感。全文读完了,郝副营长的崇高品格和他心中的电灯,一直刻在我脑海深处,永远牢记。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