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和康熙帝谁对中国历史贡献大?或者说是影响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22:35:28

汉武帝和康熙帝谁对中国历史贡献大?或者说是影响大
汉武帝和康熙帝谁对中国历史贡献大?
或者说是影响大

汉武帝和康熙帝谁对中国历史贡献大?或者说是影响大
以我个人认为,汉武帝更胜一筹:
汉景帝刘启次子,汉武帝刘彻继承帝位54年(公元前140-公元前87).他统治期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封建制度下中华民族大繁荣大发展的时期.在前几代皇帝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汉武帝刘彻凭借自己的雄才伟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了一些制度,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统治.
笔者眼中的刘彻:一个铁血的王者,一个暴戾的莽者,一个理智的智者,一个自遣的悔者.
铁血王者
16岁继位的刘彻,国内复杂的政局注定了他这一生将以一个“铁血王者”的姿态傲视四方.
对内:
强大的地方割据实力,尤其是王国问题一直是困扰西汉初期几位皇帝的难题之一.汉初,刘邦平定了异姓王的叛乱;但同时又分封了大量同姓子弟为王,这同样造成了地方上的割据势力,以致到了汉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经过汉初几位皇帝的努力.王国问题虽已不像以前那样难以解决,但由于分封的王国的国王跟中央政权有着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到汉武帝时,有的王国仍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威胁西汉中央政权.因此,汉武帝决定以铁血的王者面孔去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下令推行“推恩令”,随后各诸侯王纷纷把土地分给自己的弟子,王国的直接辖地缩小了,有的只有数县,再也没有力量同中央王朝相抗衡了.王国势力越来越小,已名存实亡了.
汉武帝并未就此罢手,他又派人监督各诸侯王国,一旦抓住把柄,立即予以打击废除.
元鼎五年,汉武帝利用“酎金事件”,把已经没有多大权力的诸侯王狠狠地打击了一下.按照汉制,皇帝每年都要到宗庙主持大祭,叫“饮酎”.所有参加祭礼的诸侯王要奉献助祭的黄金,称为“酎金”.“酎金”要有一定的分量和成色.以前,各诸侯王都偷工减料,以少充多,以次充好.元鼎五年八月的祭礼中,诸侯王们又如法炮制,企图蒙混过关.不料,汉武帝早有准备.但此汉武帝剥夺了106位王候的爵位.
此外,汉武帝还利用诸侯王无后代废除了一批王候.
汉武帝的手段看似铁血无情,它割断一切王候与他的血缘关系,但汉初的遗留问题也彻底解决.
对外:
战国末期,古老的游牧民族——匈奴开始不断南侵,他们烧杀抢掠,给边境地区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汉初,汉高祖被困白登山,汉廷被迫与匈奴和亲的奇耻大辱一直深刻于汉武帝的脑中.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铁血王者,有着西汉强大国力作后盾,汉武帝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武力手段惩罚匈奴奴隶主.
元朔二年,匈奴入侵,汉武帝派卫青、李息出兵云中郡,大破匈奴军于河套地区,俘虏数千人,一举收复失陷多年的河套地区.
元狩二年,汉武帝命霍去病领兵远征匈奴,歼敌8000多人,杀匈奴二王.
同年夏,霍去病与大将公孙敖出塞外2000余里,斩获匈奴三万余人,迫使匈奴珲邪王杀休屠王,率4万人归汉.
元狩四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率10万铁骑,近10万匹马负载辎重,几十万步兵殿后,分道北征,西路卫青军击败单于,歼敌一万九千;东路霍去病行军2000余里,生擒匈奴屯头王、韩王,前后歼敌七万余人,一直打到狼居胥山.在那霍去病代表汉王朝举行封禅礼.
至此,匈奴遭重创,十七年未敢南下.
汉武帝以他的铁血政策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领土的完整.
理性智者
作为一个君王,一个贤明的君王,往往要用自己的理性去克制心中的感性.
汉武帝在对待西域问题上,并没有因为西域各族于匈奴同属异族,而且有些西域国家曾在匈奴胁迫下侵犯过汉界而敌视西域各国.相反,作为一个理性的智者,汉武帝以他独有的政治家敏锐的眼光区分开了西域与匈奴.对待匈奴,要打,狠狠地毫不留情地打;而对待西域各国,则要恩威并施,对于大多数西域国家,要抚,耐心地招抚,对于个别受匈奴控制的顽固国家则要用军威使其顺服.
元朔三年,元狩四年,汉武帝二度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从此,两地的联系日益频繁,西域的特产开始传入中原,中原的各种先进技术和大量丝织品开始流入西域.
在张骞的努力下,大部分西域国家归顺汉王朝时,但车师、楼兰等国在匈奴的策动下,不时劫掠西汉使臣和商队,严重阻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元封三年,王剧率骑兵击破楼兰,赵破奴率军击破车师.确保了西域通道的安全.
至此,汉王朝确立了在西域的权威.
暴戾莽者
汉武帝时期,文化发展出现了光辉灿烂的局面.当时涌现出诸如董仲舒、司马迁、卫青、霍去病、赵过、张骞等一大批各方面的优秀人物.但是在面对如此多的才华出众的贤才时,汉武帝除了知人善用的一面外,还有暴戾、不听谏言、狭隘多疑的一面.
司马迁为战败被迫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汉武帝因其意见与自己相左,怒气冲冲地令廷尉将司马迁当廷逮捕下狱.最后,司马迁用痛苦的选择苟活下来.汉武帝也因此失去了一个敢于与自己争辩的谏臣.
为汉武帝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思想的群儒之冠董仲舒也因敢于提出不合汉武帝心意的意见而遭到打击.公元前135年,辽东郡祭祀汉高祖的高庙和长陵县的汉高祖陵园——高园先后发生了大火灾.董仲舒因此在家中起草了一道奏章,说这次灾变是因为上天发怒,遣告人间的“杀骨肉大臣”.还没来得及奏上,中大夫主父偃去拜见董仲舒,看到了这篇文章.主父偃一向妒忌董仲舒的才干,于是把奏章偷走,并呈献给汉武帝.汉武帝看了非常生气,他立即召集群儒,把文章给他们看.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不知是自己的老师所作,而大加贬斥,认为不过是一派胡言.汉武帝大为恼火,把董仲舒交官府问罪,甚至要将他处死.
幸亏董仲舒从青年时代就有美誉,名声很大,再加上吕步舒等人为他极力求情.汉武帝怒气平息之后,也觉得杀掉这个“群儒之冠”有点可惜,于是下诏赦免了他的过错.董仲舒经过这次教训,再也不敢谈论灾异之类的事了.其他群臣有了董仲舒的前车之鉴,也就没几个敢再逆龙鳞,迕人主了.
缺少了善谏、力谏的臣子,人君就难免要犯错误.在一定程度上,由于这方面的原因造成汉武帝晚年的一系列荒唐之举.汉武帝的暴戾性格在他一生辉煌的画卷上抹上了几许墨点.
自遣悔者
汉武帝统治前期,他凭借奇雄才大略,铁血政策,取得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巨大的成就.但在辉煌的成就背后是付出“海内耗虚,人口减半”的高昂代价.至其中期,频繁的战争和好大喜功的封禅及惊人的奢侈浪费,使汉王朝经济濒于崩溃的境地.
数十年征伐兴讨,使汉王朝几十年的积蓄几乎用尽,严重的财政危机随之而来.汉武帝也曾被迫下令:百姓可以用钱买爵位,罪犯可以用钱赎罪.成功背后代价之高并不比战败方——匈奴小.
作为最高统治者,汉武帝极尽穷奢极欲之能事.为了炫耀威势,他到处巡行、封禅.元封元年,他北率18万骑兵,旌旗千里,封禅泰山,东巡海上.所到之处,大肆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极万万.
汉武帝又大兴土木,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扩建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造首山宫、明光宫、建章宫等雄伟殿宇.
他又追求长生不老之术,结果大量钱财被方士骗去.他统治期间又多次发生大规模水灾、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
战争、灾荒,加上汉武帝的过分奢华,使阶级矛盾激化了.汉武帝晚年时,几乎在全国范围内都爆发了农民暴动和起义.
这时,汉武帝开始认识到自己在政策上的一些失误.征和四年,汉武帝发布了“轮台之治”,表示追悔既往的过错,拒绝了大臣烦劳百姓的建议,认为当前的正事在于禁止对百姓的苛暴行为,不准擅自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而应致力于农事,官吏要鼓励百姓多养马,免除徭役赋税.之后,汉武帝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发展农业的措施.
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君主能承认自己在国家政策上的失误,能在承认后加以补救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了.汉武帝能做到这一点,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
所引用的网页上有刘彻的真实相片
yuxiuwei123/blog/item/d07c4816df816c4a21a4e94f.html
汉武帝刘彻,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公元前141年在景帝死后当日即位,在位5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颇有建树的封建帝王.他继承“文景之治”形成的安定局面和强大国势,一改黄老“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提倡儒家学说,实行多欲进取政策,对内加强皇权,巩固政权,对外拓展疆土,宣扬国威,创造了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高度集权的强大帝国.他把西汉王朝推向了最繁盛的时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的时代.
一、登基为帝 初试牛刀
刘彻出生于公元前156年,当时父亲汉景帝刘启已经作了皇帝,因此他一出生就是皇子.传说刘彻的母亲王美人曾梦见太阳入怀而怀孕,为刘彻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但王美人只是个妃子,刘彻又不是长子,因此没有资格继承皇位.4岁时,刘彻被景帝封为胶东王,而长兄刘荣被立为太子.
汉景帝有个同胞姐姐叫刘嫖称为长公主,嫁给陈午,生了个女儿叫阿娇.长公主有意将阿娇许给太子刘荣,但刘荣的生母栗姬不答应,长公主与栗姬结了仇.刘彻的母亲王美人为了拉拢长公主,愿意和她结为亲家,但阿娇被刘彻大几岁,景帝不太同意.于是长公主当着景帝的面为刘彻娶不娶阿娇,刘彻说如果能娶到阿娇,一定要造座金房子给她住,景帝见儿子同意也就允许了.长公主和王美人成了亲家,当然想让刘彻做太子,以便女儿今后成为皇后.
长公主刘嫖很有心计,她对弟弟景帝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经过她的策划,加上栗姬忌妒心太强,刘彻本身也聪明伶俐,景帝在公元前150年立王美人做了皇后,7岁的刘彻也被立为太子.刘彻本来就有才智,加上景帝的精心培育,请德高望重的卫绾做他的老师,使他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公元前141年,景帝去世,16岁的刘彻继位登基.此前是“文景之治”,汉朝的生产、经济等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在繁荣的背后有着尖锐的矛盾.
刘彻从人才入手,下诏全国推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的贤能,董仲舒名列榜首.刘彻召见了董仲舒,询问国策,董仲舒从容对答,提出了颇有见地的治国安邦的策略,得到了刘彻的认可,史称“贤良对策”.
之后,刘彻着手政治改革.他让魏其侯窦婴做了丞相,母舅田玢做太尉,儒生出身的赵绾做御史大夫,王臧做郎中令,并迎接年已八十的《诗经》博士申培做太中大夫,改革祭礼、研究明堂制度.
野心勃勃的刘彻与儒臣合作,准备做一番事业,进行改革,推行多欲进取的政治措施.他严格法制,要求臣下检举犯法的皇亲国戚,核实后贬谪,让王侯迁回自己的封地.接着对百姓减轻负担,减省卫士,停止喂养苑马,将苑地赐给贫民,废除关卡的税收.刘彻在全国施行恩德,振兴教化,继而设立明堂,起草巡狩、封禅制度,变更历法和服色.对外,他要求做好反击匈奴的准备,并在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诸国,夹击匈奴.
但是,此时朝中大权仍掌握在窦太皇太后手中.窦太皇太后自文帝立为皇后至今已近40年,在宫中地位高,权势大,她喜欢“黄老”说,不喜欢儒家思想,而列侯的夫人多是公主,他们不愿回到封地,就到窦太皇太后那里去告状.公元前139年,御史大夫赵绾上书提议太皇太后不要干政,使她大发雷霆,迫使刘彻废除新政,罢免了丞相窦婴、太尉田玢,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在狱中被逼自杀,太中大夫申培被遣归.刘彻的新政措施中断了.继任的丞相、御史大夫、郎中令分别是许昌、庄清翟、石建,朝政被窦太皇太后牢牢地操纵着,刘彻只好等待时机.
公元前135年,窦太皇太后病死,刘彻摆脱了束缚,立即罢免丞相许昌和御史大夫庄清翟,并清除了她在朝中的所有亲信党羽,任命田玢为丞相,韩安国为御史大夫,随后就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终止“黄老”学说,提倡新儒家学说,推行多欲进取政治,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在汉初的六十多年间, “清静无为”的黄老之说对安定局面、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因为无为、放任,使宗室权贵和富贾豪强扩张势力,为非作歹,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激化了阶级矛盾.刘彻即位之后,地主阶级的统治已经巩固,社会经济有了新发展,原来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而以“仁政”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从政治观和道德观上来控制百姓,更能达到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
董仲舒应运而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成为新儒家的代表.他在公元前140年的贤良对策中提出了他的理论:第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第二,强调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第三,提倡“君权神授”,把道家的道统变成封建的法统;第四,提倡儒家的仁政,同时强调法制.
董仲舒的这些主张,是从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的方案,为刘彻集权中央、统一思想、一统天下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因此为刘彻所接受.
刘彻为了独尊儒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儒学教育体制,用儒家思想来培养封建官僚.刘彻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在郡国兴办地方学校,用儒家五经为课程,培养封建统治的维护者.因此儒学成为士人进入仕途的阶梯,使教育体制、用人制度和思想统一协调起来.
三、加强皇权 励精图治
思想统一了,刘彻开始了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是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以前,由于历史原因,朝中大臣大都为是军功贵族,为了改变政府成员构成,刘彻听从董仲舒的建议,通过法令、措施,建立了以察举、太学、征召及公车上书等方式建立了选拔文官的用人制度.
通过这项改革,刘彻将选拔官吏的权力直接或间接地掌握在手中,使地主阶级中下层的知识分子踏上仕途,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官僚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并在他周围汇集了大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学等方面的人才.
在充实、加强统治机构的同时,刘彻大力加强中央集权.首先是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由于以往丞相大都是开国功臣或军功贵族,位高权重,分化了皇权.刘彻选拔人才,逐步改变军功贵族的特权,用儒生来为他服务.在公元前122年,他打破列侯拜相的旧制,任命公孙弘为相,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之后还经常对丞相谴责、黜免、甚至处死,将权力进一步揽到自己的手中.
另外,刘彻推行“强干弱枝”的政策,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先宣扬“大一统”理论,又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即诸侯除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可在原封地内封侯,但新封侯国由所属郡县管理,这样就缩小了王国的地盘和实力.
同时刘彻着手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加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因为文帝、景帝时期刑法减轻,出现一些地方豪强,他们以强凌弱,横行乡里.刘彻一方面继续迁徙豪强入关中,置于控制之下,另外是采用酷吏诛杀豪强.刘彻还设立了刺史巡查监督各州,掌握地方情况,遏制地方势力,使社会趋于安定.
在经济方面,刘彻实行了一系列措施:第一,改革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第二,把盐铁纳入国家统一经营范畴;第三,推行均输平准政策;第四,推行算缗、告缗,打击富商大贾.这些政策重农抑商,打击了富贾、豪强和贵族的经济实力,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了地主阶级的专政.但也抑制了民间的工商业,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对外政策上,刘彻开拓疆土,威镇四方,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帝国.汉初一直采用和亲政策,减少了双方大规模的厮杀,但匈奴贵族的贪婪和掠夺,对边疆造成一定的影响.刘彻实行抗击和征抚的策略,派人出使西域,建立宗主地位;不断北伐匈奴,使匈奴远遁;平定闽越和南越;开拓东北和西北边界,扩大了汉朝的疆域.但这些战争劳民伤财,使西汉王朝初年积累的国库逐渐空虚.
四、封禅求仙 杀妻诛子
随着疆域的扩大,许多国家的臣服,许多奇珍异宝被送到宫中,使得刘彻踌躇满志,逐渐骄奢淫逸.刘彻跟秦始皇一样,先后出巡十几次,并到泰山封禅,炫耀君威,沿途赏赐数以万计,花费远远超过秦始皇.再加上对外征战几十年,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关东农民纷纷起义,前后历经数年之久.
随着岁月的流逝,刘彻日见衰老,开始迷信鬼神,寻求长生不老.公元前112年,封方士栾大为天道将军、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乐通侯,并将长公主嫁给他.公元前110年,骗局败露,刘彻腰斩了栾大.在不断受到方士的欺骗后,仍派人到海上求仙,幻想有人能成功.
刘彻晚年多疑,公元前92年,“见”一人带剑入宫,开始大搜捕,于是出现了“巫蛊之祸”.先后杀死数万人,包括丞相公孙贺全族,卫皇后女儿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卫青的儿子卫伉等人.公元前91年,刘彻在甘泉生病,江充指示胡巫说宫中有蛊气,并说在太子宫中木人最多,太子杀死江充,被迫起兵,刘彻命丞相击杀太子,卫皇后被废自杀,相关官民被杀、迁无数.公元前90年,丞相和贰师将军李广利也被指控诅咒皇帝,丞相被杀,李广利投降匈奴,70000大军全军覆没.刘彻一生多次大胜匈奴,最后却因为一次非军事原因惨败,使他意识到巫蛊之祸,实属冤案,因此他诛杀了江充一族.
连串的挫折使刘彻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纠正自己的过错.公元前89年,他最后一次到海边寻找神仙未果,来到泰山明堂祭祀时对天地检讨.不久,他斥退方士,并下了轮台罪己诏悔过.之后,他偃兵息武,采取与民同休、富国养民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代田法和先进农具,使社会又逐渐趋于稳定.
在决定立小儿子刘弗陵为继承人后,为防止吕后临朝的局面,在公元前88年,以琐事杀死刘弗陵的生母赵婕妤.
公元前87年,刘彻在五柞宫一病不起,二月病逝,在位54年,终年70岁,葬茂陵,谥“孝武皇帝”.
康熙帝:
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康熙的称谓来自其年号.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继位时只有八岁,是顺治的第三子.顺治接受汤若望的意见因其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八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统一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中国东北边界.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作为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基地.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考察,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积极鼓励垦荒,废止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黄河、淮河、运河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永不加赋”,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并最终演变成“摊丁入亩”制度.并大蠲赋税.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与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奠定了所谓“康乾盛世”的基础.
康熙帝重视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优遇.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同时他对西学也有浓厚的造诣,在天文学、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物理学、化学、药学(曾在宫中推行可治疗疟疾的金鸡纳霜)、医学(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种痘,以预防天花)等方面都毕生的学习.
康熙也有保守的一面.他在统一台湾后开放了海禁,但是由于担心米谷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贸易.他崇尚儒学,尤其是朱熹理学.此外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还发生过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事件.
康熙十三年,康熙帝立皇后所生的一岁的皇次子胤礽为太子,但数十年后由于太子本身的素质问题及其在朝中结党而废太子.废太子后众皇子觊觎皇位,矛盾更加尖锐,故太子废而复立,但康熙仍无法容忍其结党,三年后再废太子.最终在康熙六十一年临终时传位于皇四子胤禛.传位给胤禛的理由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康熙是希望精明干练的胤禛能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宽纵积弊,也有人认为康熙是因为钟爱胤禛之四子弘历(未来的乾隆帝)而传位于他,还有传说是顾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矫篡遗诏.无论如何,此一传位争议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奇案之一.
康熙晚年很不幸,九子夺嫡,让他力不从心.
案语: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在位之初,国家外有重患,内有沉疴;他离位之时,已入康乾盛世,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强盛的国家之一.可惜的是,他未将个人对西学的爱好转化为一种国家政策,他的子孙不失勤勉但一个比一个平庸,中国在一片歌舞升平中走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所以说,康熙帝相对于刘彻来讲.稍逊一筹 不过这仅是我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