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课后习题第三大题,1,2,3.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15:06:08

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课后习题第三大题,1,2,3.
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课后习题第三大题,1,2,3.
 

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课后习题第三大题,1,2,3.
一、
第一部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第二部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第四部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第五部分: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第七部分: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
二、
写刘和珍的行事,按文章顺序有:
1. 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2. 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3. 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
4. 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5.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6. “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7. 中弹牺牲.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学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可以看出她热心政治运动,追求进步;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威信;本性善良,为人谦和;勇赴国难,不惜殒命.
三、
1.“尤”,副词,更加,惨案已使鲁迅感到悲哀,但也许流言家的无耻才真正使鲁迅奋起反击.“出离愤怒”,愤怒到极点,甚至超出极限,无法忍受了.“深味”,深深地体味.“浓黑的悲凉”,“悲凉”可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悲凉”修饰“浓黑”,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冰凉.“快意”,感到痛快;“奉献”,恭敬地呈现.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是一定要以同物来偿还的.
2.“直面”,直接面对.面,动词,面对.“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3.“已”,时间副词,已经;“尤”,程度副词,更加.两个副词连用,表示强烈的递进语气.“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军人凶残,文人嚣张.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笔杆,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了.可是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4.“依稀”,模模糊糊.“微茫”,隐约,不清晰.更,表示程度的加深或进一步.这个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