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详细点哦!加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0:45:32

甲午战争详细点哦!加分!
甲午战争
详细点哦!加分!

甲午战争详细点哦!加分!
甲午战争背景: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国力渐强,急欲向外扩展势力,并制订了《征讨清国策》,为争夺朝鲜,侵略中国定下明确目标.
  1873年,日本借口琉球及日本水手在台湾被杀,出兵台湾.在英国调停下,清政府向日本赔款了事.此事件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于是日本在1879年吞并琉球,建立冲绳县.这件事,使清政府认识到了日本野心,决心建立舰队,对抗日本.
  1875年,日本军舰驶进朝鲜江华岛,朝鲜守军发炮攻击,反被日军击毁炮台.当时,清廷正在新疆抵抗俄国侵略,无暇兼顾朝鲜,日本得以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这个条约实际上间接否定大清国是朝鲜的保护国,这是日本侵略朝鲜的第第一步.
  朝鲜开化党为亲日政党,朝鲜国王不满其所为,于1882 年发动政变,并焚烧日本使馆.日本借口出兵,清廷也派兵赴朝鲜协助平乱.当时清廷正困于中法越南战争,于是和日本讲和,签订《济物浦条约》,允许日本在朝鲜驻军.日本侵略朝鲜又进了一步.这一年,是旧历壬午年,所以称“壬午事变”.
  1884年,日本策动开化党叛乱,清廷派袁世凯率兵平乱,叛乱迅即平定,日本大使逃亡.事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到天津与李鸿章会议,要求朝鲜赔偿,当时清廷正与法国交战,不愿多生事端,遂与日本签订《天津条约》,订明中日双方从朝鲜撤军,以后朝鲜一旦有事,中日出兵应事先通知对方.朝鲜成为中日两国共同的保护国(日本取得了在朝鲜的住兵权).1884年是旧历甲申年,故称甲申事变.
  朝鲜是中国东北的屏障,朝鲜一失,中国东北以至北京的安全则难以保障,故日本的一系列行动引起了清廷严重关注.结果,中国就因保护朝鲜而卷入了与日本的战争.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之乱(农民起义),中日同时出兵,清廷派兵赴朝时,按照《天津条约》事先通知日方.不料,大军未到而乱事已经平定,清廷请求日本一同退兵,日本竟然断然拒绝,并继续增兵.
  甲午战争的经过
  清廷觉察到日本野心,于是增兵朝鲜,并租用英国舰船三艘,运到朝鲜.日本人得知此情,于 1894年7月25日 在朝鲜丰岛附近埋伏,在未宣战的情况下,击沉三艘运兵船,1000多名中国士兵葬身大海.
  在丰岛海战的同时,日本陆军对驻牙山的清军发动突然袭击.之后,清日同时宣战.
  紧接着,日军趁清军阵脚未稳,分两路进攻朝鲜首都平壤,清军战败,主帅叶志超弃城逃走(后被斩).平壤沦陷.
  1894年9月17日中午,清军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舰队,在黄海大东沟相遇,爆发黄海海战,激战五小时,清军五舰沉没,将士死者1000余人(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李鸿章下令“弃战保舰”,于是,其余战船全退到威海卫海军基地.
  击败北洋舰队后,日军迅即跨过鸭绿江,占领大连,旅顺等东北重要城市.
  1895年1月,日军登陆山东,包围威海卫.2月,威海卫沦陷,北洋舰队总指挥丁汝昌自杀殉国,舰队战船全被日军俘虏.
  威海卫沦陷,加上日军又进攻辽东,深入内地,京师受到威胁.清廷派李鸿章与日本议和,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内容:1承认朝鲜独立自主.2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与日本.3 赔款2亿两,三年内付清.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5 日本得享列强各在华已得之各项特权 .6 在清廷交付赔款之前.威海卫由日军占领.占领时军费每年50万两,全数由清廷支付.
  马关条约的影响
  1 国家被瓜分 中国此役败于小国日本之手,软弱无能的本质暴露无遗,地位一落千丈,各列强于是肆无忌惮,强行租借,划定势力范围,向中国展开了侵略,中国几乎被瓜分殆尽.
  2 民族工业 遭受打击 马关条约准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又得免税,列强纷纷仿效,外货大量倾销,严重打击了民族工业.
  3 民政枯竭 战争赔款巨大,使中国财政更加枯竭;此外增加赋税,并以关税、铁路为抵押向外国举债,民生日困.
  4 戊戌变法 甲午战败,中国朝野哗然,有感于洋务运动的失败,于是出现了戊戌变法;另外,有识之士感到清廷腐败无能,决心推翻满清政府,出现了革命思潮.
  5 门户大开 中国丧失台湾澎湖,海防门户大开;朝鲜虽名为独立国家,但实为日本所控制,东北失去屏藩.朝鲜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基地.
  6日俄战争 俄国因其本身利益,联合德、法两国,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清廷以3千万两白银赎回),日本因而怀恨在心.后来俄国侵占大连、旅顺.日本极为不满,终于在中国东北爆发日俄战争
  失败的原因
  1 政治腐败 清廷腐败,贪污成风,政令不能统一,国家衰弊不堪,自然难敌明治维新后的强盛的日本.
  2 决策不定 清廷面对日本的挑衅,和战不定.光绪主战,李鸿章主和,慈禧则战和不定,政策飘忽不定,也是失败原因之一.
  3 军备废弛 清廷建立的新军是保卫国家的生力军,但训练不足,粮饷缺乏,武备不全;海军经费又被慈溪挪用,兴建颐和园,使舰船大炮残旧,加上指挥失策,因而一败涂地.
  4 昧于情势 甲午战前,清廷上下以为洋务运动已经有所成就,足以惩戒日本;李鸿章更误信英、俄调停,欲“以夷制夷”,对局势缺乏认识,因此,失败才是正常,不败才是咄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