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1:09:45

金融危机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金融危机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金融危机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也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但我只能找到这个了,不好意思哈.
论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
王德祥

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全球扩展过程中日益严重的经济与金融危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在劳动价值论和商品与货币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金融危机理论.在经历—个世纪之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性金融危机同样出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一、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的背景
19世纪是工业化初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的重要时期.19世纪上半期,法国、德国、美国、比利时等欧美国家继英国之后开始了以纺织业的机械化.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及铁路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技术革命,工业革命道路开展.到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在不同程度上建立起近代工业体系和紧密的经济联系,并通过贸易、资本输出、技术转移等方式向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注入资本主义因素,初步建立起全球资本主义经济机制.马克思相思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48)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相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丁……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相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与此相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仅19世纪上半期,较严重的危机就有18l 7、1825、1836、1847、l 857年危机.除第一次基本上限于英国国内,其余皆是国际性的危机,而且最初那种往往由英国向西欧大陆、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扩散的危机逐渐发展成为交相扩散的危机.频繁发生、不断深化的危机使许多“下层”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不再认为危机只是一种偶然现象*马克思和思格斯亲身经历了历次金融危机在欧洲的发展过程、对危机问题表示了极大关注.例如,马克思在1857—18;8年席卷欧美资本主义各国的严重的世界经济与金融危机中、所写的分析论文就达15篇之多,既包括了对各主要国家危机状况的分析、也包括了对总体危机情况的分析和历史回顾,直接以欧洲金融危机为题朗论文就有四篇.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金融危机的深化发局促使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进行严谨的理论思考.正是在1857—1858年的危机中,马克思着手全面批判古典的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一般经济规律和金融危机进行系统地研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系统性的写作构想和框架.在这个时期写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中,马克思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和雇佣劳动关系以及以高余价值为中心的资本运动规律的主体分析,从而奠定了金融危机理论朗基础.后来,在《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等着作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作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
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或一般条件并非现实性,不能说明金融危机为什么会成为现实,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说:“现实危机只能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运动、竞争和信用中引出.”
1、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
马克思首先分析了随经济危机发生的金融危机的形成机制和现实条件.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既是以商品为载体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的生产,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中就包含着不顾市场的限制而生产的趋向.这个本质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现实运动的起点和驱动力,也是商品和货币走向绝对对立的基本线索.促使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走向危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的作用:
(1)市场竞争.资本主义生产是分散生产,单个资本的生产是资本所有者支配的,单位商品的价值是由包含在其中的劳动或生产它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但在市场竞争中,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个资本的价值被否定,利润平均化,资本虚幻的独立性被扬弃,分散的生产因此相互联系起来.市场竞争使单个资本看到了将单位商品的价值降到商品的社会价值量以下的重要性,从而加速资本积累过程.
(2)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内在本质在生产运动中的集中体现.单个资本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加快资本积累.资本积累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另一方面包包括资本的合并与集中.马克思指出.资本积累的基本特点是;改变资本构成、增加不变资本而相对减少可变资本的比例或减少对劳动的相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劳动成本.
(3)信用发展.在资水积累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积累的限制.企业总是利用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利用债券、股票的发行广泛吸收资本、以此作为突破资本积累限制的手段,大大加速积累过程.马克思指出.信用制度使本来可以再伸缩的再生产过程在这里被拉紧到厂最极端的界限.在竞争相信用的作用下,资本积累加速的结果是;资本量的扩张、生产能力和产品迅速增长,劳动者贫困的积累,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增大,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尖锐化.不顾市场的限制而生产的状况现实化.
马克思指出,正是资本积累造就了货币金融危机发生的现实条件和基础、商品生产普遍过剩和信用的充分发展.商品生产过剩作为第一个条件是指商品的生产能力(再生产规模)太大,商品生产量超过有购买力的需求的状况.马克思认为,生产过剩的程度是逐渐加大的,过剩是一个部门一个部门通过资本转移、信用支持和利润率下降引导而扩展的.只有在普遍的生产过剩时,商品与货币的对立才会绝对化、公开化,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才成为现实.马克思指出:“所以乍看起来,好象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但这种现实买卖已经大大超过社会需要来实行扩大的事实,终于成了整个危机的基础.顺由于马克思把生产过剩看作是危机的关键条件.所以在对李嘉图理论的批判中,生产过剩成为马克思论证的中心.
信用的充分发展是金融危机发生的第二个现实条件.这是因为信用的发展就是债务的延伸和扩展,是货币支付矛盾的积累.马克思说,在经济危机过程中发生的“这种货币危机只有在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和抵销支付的人为制度获得充分发展的地方,才会发生.当这一机构整个被打乱的时候,不问其原因如何,货币就会突然地从计算货币的纯粹观念形态变成坚硬的货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所包含的矛盾才会爆炸式地展现出来.事实上,从资本积累过程看,这个条件是自动满足的.
在具备了金融危机的这两个条件时.如果不存在外部扰动,当市场价格下降、利润下降到某一点时,危机将被触发.马克思说,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时,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扰乱和停滞、危机和资本的破坏.现有资本的周期减值.…会扰乱资本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所借以完成的已有的关系,因此,会陪伴有生产过程的突然停滞和危机.这种停滞和混乱,还会在许多点上,破坏那种要在一定期限内实行的支付义务的连锁.而在那种和资本一同发展起来的信用制度因此崩溃时,更加尖锐起来,由此引起激烈的急性的危机.
2、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
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是不以经济危机爆发为条件的金融危机,也就是说,它是当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尚未拉紧到权限、全面的生产过剩尚未发展到临界程度时所产生的金融危机.但独立的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理和现实条件是什么呢?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来自金融系统内部的紊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会脱离资本主义经济总体发展的背景,而是指资本主义在进入发达阶段后,金融系统的发展有暂时超越和背离生产系统而发展的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以后敏锐地观察列资本主义经济发生的新变化:证券交易所已变成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最突出的代表.恩格斯在《资本论》第3卷后还专门补充了.证券交易所”一节,并强调说证券交易所的重要性还在不断增加.马克思则明确指出.以股票发行为代表的虚拟资本的发展,不仅造成了生产垄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也改变了金融体系的状况——投机、欺诈、神经过敏和金融资族.马克思说,股份制度是资本主义方式以内的扬弃,一个过渡点.在资本主义生产不很发达的阶段尚有若干意义的各种观念,在这里,都变得完全没有意义了.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第5篇集中对信用和虚拟资本进行了分析.虚拟资本一词来源于18世纪南海投机泡沫时人们所说的虚拟价值,即:实际资本在货币表现上的一个升值.以后,人们将货币、非劳动所得等等皆称为虚拟资本.马克思之前,人们对虚拟资本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更没有人探索它的理论意义.马克思第一次注意到它在较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并试图从理论上找到它与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认为债券、股票、汇票、土地所有证等带利息的有价证券或所有权证都属于虚拟资本的范畴.他说.这些虚拟资本.一方面不对应现实的资本甚至也不代表现实的资本(在股票形式下,它代表投入的现实资本,在国债券形式下,它代表的以前的投入资本可能已经消失因而不代表现实资本).只代表着收益权或对货币的要求权.另一方面,虚拟资本有其市场价值,它的市场价值基本上与实际资本运动无关(又不是完全无关,如股票与企业的业绩相关),虚拟资本本身已经变成商品.它的市场价值主要由资本市场上的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的供求决定.因而它的市场价值变动不定,使这种金融商品交易带有很大的投机性质和预期成分.同普通商品相比.虚拟资本和普通商品一样有买卖分离的风险,但它代表更大的虚拟财富(市场价值表示)和更多的货币要求权,因此风险更大.另外,它本身是信用工具(商品),从而建立更为广泛的信用和债务关系(如抵押贷款等).
马克思注意到,虚拟资本将价值与价格完全分离了.非劳动所形成的物品[没有价值)有了价格,而且随同货币交换——转化为价值,正是在这里资本主义经济起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在生产之外,产生了一个虚拟资本市场.虚拟资本市场把社会的闲置货币资本吸引进来,形成一轮又一轮的市场价格上涨和波动.“它和资本现实价值增殖过程的一切联系就都消灭得干干净净了,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来了.同时也把银行金融机构卷入其中,不论是银行对股票、债券的购买,还是以股票、债券为抵押的信用操作,总之,“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务要求权(汇票)、国债券(它代表那种已经消灭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要求权证)构成.此外,利用虚拟资本发行和进行抵押贷款,虚拟资本市场的投机更加盛行,因为投机者是拿他人的资本进行赌博,这就是今天人们常 说的“道德损害”,这样,以虚拟资本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由富有阶层、银行、投机者和小资本所有者组成的、以证券虚拟资本和信用货币相互交易转化为内容的自循环市场,信用(工具)和信用货币在这里加速膨胀.“在这里,一切都颠倒地表现着,因为在这个纸世界内,现实价格相它的现实要素不会在任何地方表现出来.这里并没有生产和商品的问题.如果说,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价格偏离了它的价值,那么虚拟资本的出现使信用获得巨大发展,使金融运动极度偏离了实际生产运动、使信用货币极大地背离了黄金货币,银行信用货币的发行背离了金属通货的规律.
马克思认为,正是在虚拟资本背离实际经济的自循环过程中,货币与虚拟资本商品、与信用货币的对立显露出来,货币作为一船价值形式同虚拟资本的市场价值和信用货币的面额价值的矛盾积累起来,等待着一次强制性的统一和重合—一货币金融危机.马克思指出:“(货币)变成了一种突出意义上的商品,而与一切其他的商品相对立.这一点必然会在两点上面显示出来,而在资本主义已经发达,货币一方面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信用操作所代替,另一方面为信用货币所代替的各国,特别是这样.首先,在信用收缩或完全停止的紧急时期,货币将会突然当作唯一的支付手段和现实的价值存在,绝对地和一切商品对立起来.…第二,信用货币本身只有在它能够按照它的面额价值,绝对代表现实货币的时候,方才是货币.马克思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信用经济,这种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发展运动,是虚拟经济.因为信用和信用货币不是真正的货币,不是真实的财富,和普通商品一样最终要向货转化,因此,“在危机中,会出现这样的要求:所有的汇票、有价证券和商品应该能够同时一起转化为银行货币,所有的银行货币又应该都能够同时一起再转化为金.他又说:“劳动的社会性质一旦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表现为一个处在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会不可避免.
据马克思的分析,虚拟资本市场的过度膨胀和银行信贷的过度增长,即金融系统超常发展,就是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发生的基础和条件.这就是说,同非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相比,所要求的金融膨胀程度要更高——可以用“金融过剩”来概括.在这种金融系统超常发展条件下,只要证券市场的资本注入停顿、银行收缩信用、金融投机者或金融机构失败,都会直接触发金融危机.
必须看到,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对生产过剩可能会起缓解作用,一旦它走在前面就会将货币资本从生产过程中抽出或将金融资源吸引过来,从而造成虚拟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迅速发展,使商品生产的增长相对落后.所以,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发生时,商品生产可能并没有达到严重的过剩状态,虽受其影响,并不一定产生经济危机.
由上可见,总的来说,马克思认为:第一,金融危机本质上是货币危机,虽然它表现为企业和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债务支付危机,但对货币的追求是金融危机最基本的特征;第二,生产过剩和金融过剩是金融危机的两个条件,金融危机既可以因生产过剩,在经济危机中爆发,也可以在以虚拟资本为代表的金融系统超常发展的混乱中爆发.虚拟资本的自我膨胀运动是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机制.金融危机与资本流动及国际扩散马克思对金融危机的分析虽然是以国内系统为基础进行的,但并没有限于国内系统.19世纪中期在国际金本位制度确立之前,资本的国际流动已相当自由和频繁.马克思特别注意到资本流动对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的作用,他曾经指出1847和1857年的欧洲金融危机首先是由资本流动而引起的,尔后才是经济危机.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在研究了金融危机的一般情况后,第35章专门讨论了资本流动对资本主义经济和金融的影响.
在第35章,马克思指出资金属(国际货币)的流动主要是随着各国生产的不平衡发展而移动,一国生产高涨吸引资本流入,反之则使资本流出.然后马克思指出,资本流动的作用就表现在:在产业周期的上升阶段,贵金属流入占优势,导致利率下降,促使经济繁荣;而在产业周期的下降阶段,贵金属会大量流出,利率进一步上升,银行准备金减少,信用收缩,刺激工商企业加速贴现,由此出现了恐慌,接口而来的是危机.马克思指出,黄金流出将会直接引发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因为它的作用,像最后加入到天秤中去的一根羽毛的作用一样,足以决定这个上下摆动的天秤最后向哪一面下坠.它会发生作用,因为它是出现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只要在这面或那面稍微加进一点什么东西,就会把决定做出来.黄金流出之所以会产生巨大影响,是因为金融危机的条件已经具备.因为货币减少使已经存在的生产过剩和信用与信用货币的膨胀问题一下子严重化、表面化.这就是说,资本流入加速了危机条件成熟,资本流出会直接引发危机.
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不但在国内运用信用和虚拟资本,而且也在国际范围内运用信用和虚拟资本,作为突破生产限制的手段,而这种信用的国际扩张会推动一切国家出口和进口膨胀、生产过剩.资本主义世界贸易和国际市场也是建立在信用制度的基础卜的.同样,信用支持下商品和债务的扩张仍然要货币实现.国际信用胀和各国生产过剩,使一切国家都具备了金融危机发生的条件.因此、当一国出现危机,已具备危机条件的国家将依次发生危机.马克思说:“关于进口和出口,应当指出、一切国家都会依次卷入危机.”“这一切国家都已经同时出口过多(也就是生产过多)和进口过多(也就是贸易过多).信用已经在一切国家过度膨胀.并且一切国家都有同样的崩溃接着发生”.“金流出现象在不同各国发生的顾序,不过表示什么时候轮到这些国家必须结清总账,什么时候轮到这些国家要发生危机、并且什么时候危机的潜伏因素轮到要在这些国家内爆发.”
马克思的分析清楚地表明,在资本主义全球扩展中,各国金融、贸易和生产密切关联.金融系统特别脆弱.一方面是生产特别容易过剩,另—方面是金融特别容易膨胀,而资本运动又极其敏感,所以金融危机特别容易产生、而且又注定是国际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五、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初期形成的.从经济学发展史来看、它是第一次针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危机这一重要现象进行系统.全面地研究和分析后所形成的科学认识.在今天看来,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的金融危机原理为我们研究田实危机提供了理论基础
根据马克思的金融危机原理,金融运动的中心是货币,货币危机是金融危机的一般特征.银行危机、债务危机、汇率危机和服市危机等形式仅仅是货币危机在银行系统、在不同主体、在不同货币之间、在资本市场的具体表现.金融危机之所以归结为货币危机,是因为生产和财富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因为货币与商品(包括金融商品)具有替代性和转换性;货币不能直接增值、商品生产和金融商品运动能够增值.商品不是一般财富的代表,货币是财富的代表、这决定了两者必须交替转换.而需要转换交替的商品和货币在价值上存在对立和矛盾.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积累机制使这一矛盾尖锐化;它导致了商品一端的日益扩大和需要向商品转化的货币一墙的相对减小;同时,由于资本积累机制,又产生了虚拟资本商品(金融商品),虚拟资本商品的自加速机制进而导致了虚拟资本商品扩张与货币之间的尖锐矛盾.金融危机原理可以归结为商品(包括金融商品)与货币不平衡原理,生产过司(条件)原理和金融过剩(条件)原理.我国学术界以往对金融危机缺乏研究,即使是西方学术界对金融危机的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统一性、对金融危机原因的解释莫衷一是.只有马克思丰义金融危机理论才可能为我们系统研究当代金融危机提供科学的理论前提和分析基础.
2、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问题
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证明,金融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生产方式,随着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展、金融危机具有频繁性、多发性、国际性和严重化的特点.当代经济全球化主体上是资本的全球化,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因此全球化与国际金融危机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例如,当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过程,在吸收资本和经济迅速增长时,金融商品和一般商品也在加速膨胀、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金融危机因素在内部积累.不仅如此,由于出口依赖发达国家,一旦出口受阻,生产过剩就会加剧.由于货币依托发达国家的货币,商品与货币的矛盾中货币问题更不易控制,特别是在国际货币多元化、发达国家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商品和货币两方面都受到外部的巨大影响.因此金融危机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而且频繁发生、日益深化.这是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基本特点.
3、有利于我们制定全面的经济和金圈政策,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表明.金融危机虽然直接涉及金融货币问题,但并不仅限于此,而是经济系统内部与外部多方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因此,防范金融危机需要系统化的措施和政策.基本目标是要保持商品和货币之间的适应性和相对平衡,防止生产过剩和金融发展过速;需要从内部生产发展、金融市场发展和货币控制方面,从对外贸易和资本运动的影响方面着手,制定相关政策,如劳资分配政策、区域发展政策、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外贸外资政策、外汇政策、金融政策等等,而不只是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也必须看到,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外部对内部的影响十分重大,更需要要推动国际经济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变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