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走出去”战略进行阐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8:15:17

如何对“走出去”战略进行阐述?
如何对“走出去”战略进行阐述?

如何对“走出去”战略进行阐述?
不知道你需要哪一类企业、哪一方面的战略,先提供一篇论文给你,如果有需要再和我联系.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设想
宋亚非
(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摘要: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即发展跨国直接投资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战略举措,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突破贸易保护壁垒,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本文阐述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从投资主体,经营方式,投资的部门、区位及技术方面系统地提出了战略设想.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海外投资
一、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从广义上讲,“走出去”战略是指产品、服务、技术、劳动力、管理及企业本身走向国际市场开展竞争与合作的战略取向;狭义的“走出去”战略是指企业到国外投资,设立生产经营机构,向境外延伸研发、生产和营销能力,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合理配置资源的发展战略.相应地“走出去”战略大体可分为两个层次:基本的层次是指商品和劳务的输出,主要涉及货物、服务、技术、劳务等的出口贸易;更高的层次是指资本的输出,即对外直接投资.本文所提及的是狭义的、更高层次的“走出去”战略.
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各国企业开发跨国经营已形成趋势和潮流.面对21世纪,能否在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发展本国经济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是关系到中国今后发展全局和前景的重大战略问题.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和新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不仅要“请进来”,而且要“走出去”.
“走出去”与“请进来”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中国只有顺应这一潮流,突破国界的局限,把视野和目标从国内扩展到全球,建立一个在全球化环境中同样能够取得成功的经济体系,才能确保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和长期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还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几乎所有国家都感受到了由此带来巨大压力和深刻影响,各国政府不得不考虑自己在新的世界经济分工格局中的地位,认真分析如何在一个更加开放、更加互相依存的世界中生存与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使中国在人世后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产物,它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具有明显的发展中国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的特征.例如,投资规模小;跨国市场进人方式以合资企业为主;海外经营活动集中在贸易领域,较少的海外生产活动;海外投资技术水平低;跨国经营的地理选择也以周边发展中国家为主;等等.
1.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主体多元化
外贸专业公司和大型贸易集团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先行者和主体.这些企业在长期从事进出口贸易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海外市场网络,积累了国际市场营销的经验,了解和熟悉有关国际惯例,有稳定的业务渠道和融资渠道.一些生产性企业或企业集团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有外贸经营权,在国内有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这些大企业正在不同层次上向国际市场渗透,海外扩张的速度较快.大型金融、保险、企业的资金雄厚,信誉高,经营规模大,能在海外市场提供专业化服务.大量的中小企业也形成海外投资的力量,但相对投资规模较小.
2.投资动因以出口创汇和资源开发为主
第一,扩大出口市场.过去许多企业的出口业务通过海外代理商,随着产品出口业务量的扩大,海外市场也相对稳定,大部分企业纷纷在国外设立了贸易公司,进行直接出口.第二,获得海外市场信息,寻找海外市场的发展机会.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和初步尝试海外经营的企业而言,他们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试探的色彩.对于那些比较大的生产性企业集团而言,其海外投资的动机一方面是为了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则主要是获取技术信息,及时掌握本行业的市场动态.有些企业直接把公司的研究开发中心和实验室设在发达国家.第三,开发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石油、森林、橡胶、铁等重要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资源,以贸易形式进口受到很大的限制,还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冲击.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一批企业在境外建立战略性资源开发生产基地,保证资源的稳定供应.
3.投资方式以创建为主
中国企业在海外多是独资经营为主,应采取创建的方式.独资经营的好处是企业在经营和管理方面有完全的自主权.但独资企业需要独自面对东道国的经营环境,经营风险较大.合资企业虽然有容易产生合资方摩擦和冲突的可能性,但它的最大好处是合资各方可以在资金、技术、经营能力各方面相互补充.通过利用当地合资对象的销售网络和生产基地,能够迅速地在当地市场和周边市场发展业务,有利于减少和分散海外投资风险.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1.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集中表现在地区结构、产业结构、规模结构三个方面.在地区结构上,中国企业的跨国投资主要集中于港澳地区和美国、欧盟、日本等20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非贸易性投资就占了70%以上,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明显偏少,这对中国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和实现市场的多元化极为不利.在产业结构上,中国的跨国投资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少.在规模结构上,中国的跨国投资项目规模一般偏小,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投资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仅占30%弱.
2.对海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重视不够
由于国外政治和法律制度、经济运行管理方式、风俗习惯存有较大的差异,情况复杂,风险很大,因此如果在决策一个海外项目前不做好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研究就会造成损失.
3.中国从事海外创业活动的企业缺乏高新技术优势,创新能力不强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缺乏后劲.在中国非贸易性海外投资企业中,行业分布大多集中在资源开发和一般的初级加工业,这些行业大多为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国际市场容量有限,世界上对这类产品的需求趋于饱和,市场竞争激烈,使这一类海外企业拓展市场的处境更为艰难.
4.中国企业拥有的国际知名品牌不多,已有的名牌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市场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是名牌产品争夺市场.在这方面,中国跨国公司差距很大,世界上按商标价值排在前50名的品牌产品中没有一个中国产品,同时我国企业还缺乏名牌的意识,许多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在国外已被他国企业抢注.
5.有些地方政府还对企业开展境外经营颇多疑虑,亦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
这些地方领导担心企业无跨国经营的经验,去国外后将难以生存;有些领导认为企业在国内发展有基础,但没有合适的具有跨国经营经验的人才,对企业适应陌生经营环境缺乏信心;还有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保全自己的政绩,不愿意让企业去国外冒险.
三、建立中国跨国公司的战略设想
(一)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
1.经营方式与经营战略
(1)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股权式合资企业仍是中国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较好方式,在总体上,中方以少数股权参与也是适当的.不过,近年来对我国大企业实行跨国经营的调研表明,大企业越来越倾向多数股权参与方式,这反映了他们对跨国合资经营有效控制的愿望.目前,已进入市场的对外投资中新建方式多于收购方式.随着大企业对外投资的增加与收购经验的积累,采取收购方式和兼并方式的对外投资将会增多.
(2)非股权经营方式是当今跨国公司进入市场的变通战略,也为各东道国所愿意接受.我国跨国公司可以选择适当的非股权经营方式,机动灵活地渗透到国际市场.
(3)加入跨国公司的国际战略联盟不失为另一种新颖而又大胆的经营战略.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专家预计,在21世纪初,中小型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家的国有企业为了进入国际市场,有可能加入某个公司联盟或结成自己的联盟.
2.投资部门战略
(1)加工装配型的制造部门.制造业是目前国际直接投资的首选.由于国际分工深化,制造业层次多,活动余地大,附加值又高,而且同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关系密切,我国在某些行业上也确有优势,故应将制造部门作为今后相当长的一段间内优先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
(2)进口替代的资源开发部门.资源开发部门(如矿业、林业、渔业等)的对外直接投资占
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其中不乏投资甚巨的大项目.这种投资其目的在于生产和输入那些国内人均占有量不足的原材料,实为资源进口替代型投资.但这类行业有投资多、周期长、运输任务重、投资区位有限、潜在风险大等问题,故需适当而谨慎地进行投资经营.
(3)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即研究与开发)型科技开发部门.随着R&D的独立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各国科技开发公司在世界高新技术密集地带从事的风险投资应运而生.在以微电子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之际,以技术回流为目的的R&D投资方兴未艾.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在现有的试点和“窗口”的基础上,正在大力开拓这类海外投资.
(4)劳务输出型的工程承包部门.建筑工程的承包活动是建立在人力资本输出的基础上的,一般由经贸部门和中央各部委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实施,现已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在今后的发展中,工程承包公司应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扩展,实行多产品、多元化经营(如兼营贸易、投资等),逐步向混合一体化结构发展.
(5)贸易及金融性的服务部门.海外贸易机构一般投资少,见效快,往往以国内为基地,相对较为容易设立,而且又是我国扩大出口所需的窗口和前哨,因而仍应继续鼓励发展,并辅以妥善管理.至于其他金融业及服务业部门,在国内外条件具备时,也要跨出国门.
3.投资区位战略
(1)亚太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吸收国际直接投资的热点.我国海外投资以周边邻国或邻近地区的比重最大,这与地缘文化、种族因素有关.目前,亚洲的经济强国日本,正在奉行区域网络化的对外投资战略,增强自身的向心力,吸引本地区其他国家向自己靠拢.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企业既要利用这种形势吸引151商资本,又要发展中国的直接投资,使亚太经济战略态势不发生过分变化.
(2)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上有着传统的良好关系,在技术上与这些国家相比,也有相对优势,向这些国家投资可以带动我国技术、设备、劳动力、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一揽子转移,扩大出口创汇.
(3)向发达国家进行逆梯度投资,是少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最新投资战略,意在获得大容量市场、高新技术、集中经济和区位禀赋的比较利益.近年来,韩国、中国台湾省的对外投资,半数以上投在美国和西欧.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陆企业在西方发达国家投资的比重也不少,呈逐年上升趋势.
(4)要密切注意另外一些正在发展中吸收外资的“热点”地区,如独联体各成员国、蒙古、西班牙、葡萄牙、尼日利亚、加勒比海地区等.
4.技术战略
(1)特有技术是我国长期积累下来的成果,在国内资金匮乏,材料、工艺不配套而不能形成实际生产能力时,可以考虑采取技术投资或技术资本化的方式,与具备上述条件的外国厂商携手合作,共同生产.
(2)我国许多企业拥有生产规模小、多功能和劳动密集型的中间适用技术,这些技术十分适合转让给与我国相似的或后进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目前,这些技术大多是处于生命周期阶段的成熟技术或标准化技术,若及时转移到他国,则可延长其周期,发挥更多作用.
(3)运用引进技术对外投资,实行引进技术的再输出.国际经验表明,对进口技术、设备进行合理性组合和适应性改良,对引进产品的设计、性能、品质做适用性变更,然后通过子公司移植他乡,这种“二传手”战术十分经济、简练而有效.
(4)管理、营销技能也是创办海外企业需要依仗的技术优势,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生产技术和诀窍.我国企业拥有中等的管理、营销技能,可供国际生产时应用.
(二)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政策设想
1.大企业的倾斜政策
有必要将宏观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微观化,在实行地区倾斜、行业倾斜政策的同时,实行大企业倾斜政策,切实强化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发展跨国公司的优势.对实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其中心点是:尽可能地创造并给予中国企业与外国跨国公司同等的竞争条件,赋予企业比较完全和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2.权威性管理机构和立法
现在各方面对建立国家级的权威性海外投资管理机构的呼声甚高,建立常设性管理机构负责制定中国发展跨国公司的方针、政策和战略规划,在宏观层次上统一领导和协调组织全国各行各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审批和监督投资数额较大的海外投资项目,并提供必要的信息指导与咨询服务.同时,我国跨国公司行为要符合国际规范和准则,建立和完善跨国公司的法规体系.
3.经济政策
国家应从战略决策上重视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关于跨国公司方面的宏观金融政策及产业政策,政府通过关税、外汇、贷款等诸多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和鼓励.
4.信息
信息是跨国公司经营的生命线.应建立数据库,收集有关跨国公司的各种数据和国内外各行各业的典型案例,编成软件供检索和使用,数据库还应与国际著名大学商学院、咨询公司的计算机联网;建立咨询中心,可以提供各类专家咨询和有关东道国投资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环境和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的准确详实的资料,以及有关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市场可行性研究的服务,建立支援体系.该体系包括半官方的商会、行业协会等,提供专业领域的最新信息并进行有关的协调工作.
5.人才培养
跨国公司的人才培养是公司发展的关键,必须把培养跨国公司的人才当作一项重大任务.这项工作要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要完善经贸类高等教育,设立培养跨国公司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培训实际工作人员和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应根据跨国公司的实际需要,确定人才的规格、档次和类型,重点培养管理、技术、财会、销售、法律和外语方面的专业人才,有目的、有计划、多渠道地为跨国公司输送大批从事跨国公司经营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宋亚非.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薛求知.无国界经营[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3]赵昆壁.跨国经营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谢康.跨国公司与当代中国[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5]沈波等.企业跨国经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6]杨德林,等.现代企业国际化经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7]范兰德,等.世界跨国公司经营模式[M].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