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中央集权制演变的原因和趋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4:10:49

秦汉中央集权制演变的原因和趋势
秦汉中央集权制演变的原因和趋势

秦汉中央集权制演变的原因和趋势
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从战国时期产生,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地主阶级的一层建筑,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自产生以来,历朝都实行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到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开始产生,国家也随之出现.在奴隶社会,国家形式是以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政体.王是最大的奴隶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同各级奴隶主依靠国家行政机构、军队、刑罚、监狱等对广大奴隶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周武王灭商以后,我国历史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形式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分土封侯制.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既是中央机构的首领,又是诸侯的共主.周王以下实行分封制,形成一种压在广大劳动人民头上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宝塔式的统治,并且世卿世禄.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出现了春秋五霸迭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领主制经济解体,封建地主制经济萌芽,战国时期各国先后进行了变法,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上取消了世卿世禄和分土封侯制,逐步建立起了以职官制度为特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国君起初称侯,战国中期以后,相继称王.车君之下,由相和将分掌政治和军事.相之下,有御史、执法、司徒、司空、廷尉、少府等官职,分掌兵刑钱谷等.地方则逐步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长)均由国君任免.县下有乡、里等基层组织.这是一套正在形成中的以地主豪绅为基础的新的封建政治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即封建地主制社会的开始.秦始皇以原有的制度为基础,建立起了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皇帝制.确定最高统治者的名号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总揽国家大权.
(2)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称为“三公”,分别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监察百官和管理军事.“三公”之下还设有“九卿”,分别掌管各部门的政务.
(3)郡县制.郡设守、尉、监御史,郡下设县,县以下是乡、里,基层治安机构叫“亭”.郡县主要官员均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强化了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发展,在当时及以后相当长时期内,对保卫、巩固统一,对促进封建经济、文化发展,都起过一定作用,对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以后的各个朝代,基本上都是沿袭了这套制度.清末维新志士谭嗣同慨然写道: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何谓秦政?就是君主专制统治.这种政治,是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为五,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五方的地方势力.文帝、景帝时,为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减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区,导致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又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
(1)改革中枢体制.A.建立中朝.为削减丞相权力,由皇帝身边的较低级的亲信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中朝”,形成一个宫内决策机构,也称为“内朝”.依靠内朝,削弱相权.B.设置刺史与司隶校尉.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把全国划为13个州,各州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所部郡国,监察各郡官吏和地方豪强的行为,保证中央政令的贯彻.在首都所在地设司隶校尉,纠察京师百官.C.《推恩令》与《附益法》.将诸侯国越分越小,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削减诸侯国的力量.D.加强法制.增补《汉律》,重用“酷吏”.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

(2)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西汉前期实行征兵制,中央没有长期驻守的军队.汉开帝着手组建职业兵为侍从军和禁卫军.侍从军主要有三支,就是期门、羽林和羽林孤儿.禁卫军共有八支,每支有士卒约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因称“八校尉”.
(3)改革财政.汉武帝对财政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以增加财政收入.改革有四个方面的措施:A.改革币制.禁止私人铸钱,由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B.盐铁专卖.收盐、铁、酒归官营.C.均输、平准.均输法就是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贷物,以谋取利益的政策.平准法就是由国家平抑物价的政策.D.算缗、告缗.算缗就是征收财产税.还下令“告缗”,鼓励告发隐瞒财产不报者.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还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人才,以选拔官吏.
这样,西汉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刘秀建立东汉后,以“中兴”汉家相标榜,恢复和发展了西汉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刘秀加强中央集权是西汉武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和发展.
(1)退功臣,进文吏.刘秀给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以尊崇的地位,却解除了他们的实权.选用熟悉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国家的人为官吏.
(2)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削弱司徒、司空、太尉三公的权力,加强尚书台的权力.
(3)加强监察制度.恢复和加强御史台、司隶校尉、州刺史三套监察机构.
(4)集军权于中央.削弱地方军权,加强中央的军权.中央的军队有四支,在首都有两支,就是南军和北军;在地方上有两支,即黎阳营和雍营.

汉光武帝刘秀(前6年-57年)

由于士族门阀势力的膨胀,出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中央集权制的失败.但在各割据区内,统治者也都实行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央集权是“地方分权”的对称,是国家统治权力集中统一于中央政府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地方政府统一服从于中央,并根据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办事。
君主专制通常指奴隶制和封建国家实行君主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拥有无限权力,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以国家为其私有财产,依靠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维持其统治。
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而为人熟知,也...

全部展开

中央集权是“地方分权”的对称,是国家统治权力集中统一于中央政府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地方政府统一服从于中央,并根据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办事。
君主专制通常指奴隶制和封建国家实行君主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拥有无限权力,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以国家为其私有财产,依靠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维持其统治。
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而为人熟知,也使很多人把“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混为一体,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对学习和研究历史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政权组织方式,其主要特征是:
1.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在专制国家里,法律仅是君主的意志,皇帝集立法、司法、行政等大权于一身,天下之事皆决定于上。君口一言,君言的好恶成为评是非、功过的最高原则。君主凌驾于一切之上,极易出现专横、残暴,而臣民则被剥夺了权利和自由。
2.无数的大小官僚,作为君权代表对百姓实行专制统治。这些官僚是皇帝的奴仆,随时听从使唤。他们在辖区内代表王权统治百姓。
二、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密切关系,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其主要特征有: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不允许有相对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2.中央为控制地方,重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和监督。中国自秦开始,地方官员的任用、升迁、调动,一律由中央决定。绝对地执行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一切听命于君言的制度要求。同时君主在官职设置上有意造成职权重复,使之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无限制地将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三、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政体,体现君臣关系;一个是国家结构形式,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专制主义可行之于中央集权国家,也可以实行于地方割据王朝,同时并非中央集权都导致专制主义。但在封建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把两者完全分开是不可能的。凡是在专制主义皇权加强之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之时,反之亦然。中国自秦汉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后经隋唐宋元王朝,形成一套严密完整的政权组织和行政制度,到明清时中央集权高度加强,其结果是集地方三权于中央,又集中央之权于皇帝一个之手。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专制,专制主义也是愈来愈加强。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联。认清二者的区别,不至于在批判专制主义时,连中央集权合理性的一面也一起加以否定;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可以防止过分集权造成的弊端。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