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事迹.多举几个实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3:44:38

郑板桥的事迹.多举几个实例
郑板桥的事迹.多举几个实例

郑板桥的事迹.多举几个实例
郑板桥对联及故事
  临流口吸西江水;
  隔岸拳擎北固山.
  ——郑燮题江苏省镇江北固山海西庵
  老屋挂藤连豆架;
  破瓢舀水带鯈鱼.
  ——郑燮题江苏省昭阳[今兴化]古宝筏寺藕花居
  山光扑面经新雨;
  江水回头为晚潮.
  ——郑燮题江苏省镇江焦山自然庵[别峰庵]
  自然庵亦叫别峰庵,为郑板桥读书处.郑燮曾在《奇舍弟》的信中说:“江雨初晴,宿烟收尽,林花碧柳,皆洗沐以待朝暾;而又娇鸟唤人,微风叠浪,吴楚诸山,表葱明秀……真是人间仙境也.”此联写了江边凭眺所见之景,正是用自然之笔写人间仙境,通过将山与江拟人化,以“扑面”写雨后的“山光”,纵目远望,经过新雨的洗涤,秀美的山光迎面扑来;用“回头”称上涨的“晚潮”,俯视江中,由于晚潮的浸灌,江水缓缓向西倒流.联语有描写、有分析,除给读者新鲜秀活的美的享受外,还揭示了自然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山色秀美,由于新雨,江水倒流,源在晚潮.融景、情、理于一炉,回味无穷,诗画入联,可谓不同凡响.
  此地从来有修竹;
  为师真可立梅花.
  ——郑燮再题江苏省镇江自然庵[别峰庵]
  苍茫海水连江水;
  罗列他山助我山.
  ——郑燮题江苏省镇江汉焦公祠[汉三诏焦了隐士祠
  屏花著雨春还丽;
  水槛临风晚更佳.
  ——郑燮题山东省潍县南松废园
  一面楼台三面柳;
  二分池沼八分田.
  ——郑燮题山东省潍坊复园草塘居
  扫来竹叶烹茶叶;
  劈碎松根煮菜根.
  ——郑燮题四川省青城山天师洞斋堂
  此为作者旅游四川时年作.斋堂即道士饭厅.上联说,寺后翠竹万竿,扫来的竹叶,足以烹茶.青城茶素有名,山泉亦是佳水,惟烹煮之法,陆羽《茶经》云:“其火用炭,次用劲薪.”此处就地取材,以竹叶充之,可见其简朴.下联说,山前松荫覆地,把松根劈碎,便能煮菜.菜根无味,但古人云:“性定菜根香.”《朱子全书·学四》谓:“某观今人因不能咬菜根,而至于违其本心者众矣.可不戒矣.”全联描绘了山中道士简朴生活的风貌,也点明修行人必须经过清苦的历练.上联选用“叶”字,下联叠用“根”字,以“叶”对“根”,十分工稳.
  乡里鼓儿乡里打;
  当坊土地当坊灵.
  ——郑燮题江苏省如皋土地庙
  土地神又叫社神,是神话传说中管理一个小地面的神,旧时的乡里村社,即古代的“神社”,一般建有土地庙,奉祀管理本地的社神,即所谓“当坊土地”.每年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的春社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的秋社日,乡人照例要去土地庙供香烛,焚楮帛,击鼓吹箫,或祈年丰,或祷时雨.如皋在今江苏省东部.联语用的是方言俗谚,极富乡土气息,明白如话,童妪可解,同时也寓几分生活哲理,为人要入乡随俗,为官要明白职权.上句写祭社之日的热闹气氛,下联表现乡民对“当坊土地”信仰诚敬的心态.也反映了土地只在他管辖区域内显灵的规矩.话虽似率口而出,但写来传神写照,形象生动,情趣盎然.
  欲除烦恼须成佛;
  各有前因莫羡人.
  ——郑燮题江苏省兴化某寺庙
  鹤矫云中,霞飞天半;
  竹明水际,松挺岩阿.
  ——郑燮题江苏省扬州杏花楼
  奸佞当朝,焉能安其身;
  蒺藜满田,何以措禾苗.
  ——郑燮题江苏省扬州李鱓寓所适我居
  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
  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
  ——郑燮再题江苏省兴化李园静坐亭
  咬定一两句,终身得力;
  栽成六七竿,四壁皆清.
  ——郑燮题北京广安门白云观华室
  白云观在北京广安门外,是全真派著名道观.创建于唐,曾称天长观,太极宫,长春宫,清代重建.此联落款用了“板桥道人”.上联讲华室读经,但所述方法可泛用于读书.意谓要把道教经典中最精要的内容,理解消化、牢固掌握,并身体力行,就能终身得到益处.“一两句”,是概括的说法,道教经典极为浩繁,据统计,共5468卷,只能择其最精要部分,牢固掌握.下联讲种竹.栽好六七竿竹,就可使四壁清光弥漫.道教讲究“清”的境界.教义有清静无为,神仙所居有玉清、太清、上清等.联语结合道教寺观环境向道士提示读经要诀,一个“咬”字,用得十分形象精炼,独具神功.对到此的一般游客,亦对如何读书的问题,也有启发意义.
  因为... 我一边看一边都在想... 要是阿喜的郑板桥裏有这一幕,一定... 一定很好笑啊... 哈哈
  郑板桥巧言治盐商
  郑板桥是清朝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不仅画画得怪,说话办事有时也怪,让一些歹人恶人吃了不少苦头.
  有一次,郑板桥在扬州东关,见一位妇女哭泣,一问,原来因欠了盐商的钱,盐商竟把她家的祖传大龙缸抬走了.郑板桥安慰了妇人几句,便去追抢缸的盐商.
  在扬州西街,郑板桥追上了那伙人,只见盐商挺着肚子跟着,家人吭哧吭哧抬着大缸走.郑板桥上前打躬,问道:“掌柜的,这缸卖不卖?”盐商一听,心想,我本来是要钱的,这缸虽好,抬回去也没啥用,倒不如多要几个钱,卖掉它.赶紧回话:“卖呀!”
  郑板桥问:“请问一斤卖多少钱?”
  盐商一听,怪了,历来缸只有论只卖的,怎么论斤?细看郑板桥的打扮,倒像个书呆子,心想,这个人不懂行情,敢情耍耍他,便说:“五钱银子一斤.”
  郑板桥笑道:“啊,这么便宜,我要我要,快,抬到我家里去.”
  盐商心里一算,这缸少说也有两百斤,五钱银子一斤,还不得一百两银子?这不跟天上掉下个大元宝一样吗?他怕郑板桥耍滑,又紧着问:“你不反悔?”
  郑板桥说:“一言为定!”
  于是盐商让家人又抬着缸往东走.郑板桥装着脚上有鸡眼,一步挪不了三寸远,抬缸的压得受不了,让他快走.盐商急着做成这笔买卖,也不管人家受得了受不了,干脆让郑板桥坐到缸里,一齐抬着.到了东门外一个庙门口,郑板桥让停下,到庙里借把小秤出来,指着缸底说:
  “老板,就在缸底上敲一块,称三斤给我!”
  盐商一听,火冒三丈:“你这个混账,世上哪有把缸敲碎了论斤卖的?”
  郑板桥不急不忙地反问他:“唉,我和你说的是论斤买嘛!你怎么出尔反尔?”
  盐商气急败坏地说:“我当你是买一只缸,一共多少斤重的.”
  郑板桥呵呵笑道:“啊呀,你真傻!我要是买一只缸,又何必同你论斤!”
  盐商气呼呼地要拖郑板桥去评理,郑板桥满不在乎地说:“我跟你走,打官司到金銮殿上我也不怕!”
  这时,庙里的和尚出来了,听了原委,都说盐商不对,当初谈的论斤卖,并没有说得全买下;既然谈不成,缸还可以抬回去嘛.
  盐商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叫家人把缸抬走,可这两个人连一点劲儿也没有了.和尚又打圆场,劝盐商论只卖了算了.盐商此时无计可施,只好按顶债的价钱,二两银子卖给郑板桥.郑板桥又让他们抬回到妇人家里.盐商一看,又羞又气,白白折腾了一天,费了千劲百力,一点儿好处也没落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