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2:33:23

如何正确认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如何正确认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如何正确认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956年,经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占据统治地位.这表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由新民主主义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时,党的任务就是要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党和国家面临的一个新的历史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一系列艰辛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推进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但是,探索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党也经历过挫折,发生过失误.然而,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后来者继续探索提供了借鉴.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背景
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确立,对共和国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它是共和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开端.它一方面说明,在中国近代以来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资产阶级专政的历史阶段而进入社会主义,这已是一个客观事实,不承认这个客观事实,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认识根源;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新中国建立后没有经过长时间的经济建设,生产力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还未完成,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就急于进入社会主义,这也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这时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尽管就其社会性质来说,已经超越了资本主义而进入了社会主义,但就其社会发展程度和生产力水平来说,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个介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够格的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特殊的历史阶段,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必然带有自己的特点.
一是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建立在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基础上,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留给我们的经济遗产相当可怜.建国后,虽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恢复国民经济,开展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钢产量从1949年的15.8万吨达到1957年的535万吨,原煤从1949年的3243万吨增加到1957年的1.3亿吨,粮食从1949年的2264亿斤增加到1957年的3700亿斤,发电量从1949年的43亿度达到1957年的193.4亿度.1957年全国的铁路通车里程为299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为25万公里,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了一个初步的工业体系,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是,从总体上看,从经济实力上讲,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刚刚迈进社会主义门槛的中国仍然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农业大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人均国民收入仅为142元.不少地区的人民,特别 是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大多数人还在为吃饭问题而奔忙.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状况,说明了我国仍处于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状态.而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既有现代化的工业,也有手工操作的工业和原始的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工业占的比重少,农业和手工业占的比重大,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43.3%.生产力布局也极不合理,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70%在沿海,仅有30%在内地.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这种状况,短时间难以改变,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极为不利.
二是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发生了改变.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夕,1956年9月,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宣布:“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虽然我们还有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继续肃清反革命势力和完成祖国统一等艰巨任务,“但是,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基本国情、主要任务的分析是基本正确的.特别是对主要矛盾的表述,不仅是对斯大林曾经提出的“阶级斗争越往后越尖锐”观点的一个重大突破,而且表明了我党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主要矛盾的认识,在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基础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论十大关系》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十大矛盾,但没有提出主要矛盾的问题.而八大决议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则弥补了这个不足.八大决议的分析和判断,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实际上提出了必须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三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构成了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但是,无论从具体的制度上看,还是从运作程序上看,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还是不成熟、不完善的.突出的表现是: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和民主政治生活都不很健全,封建主义遗毒和小生产的影响还大量存在,党和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方面还存在许多弊端.人们对新社会还不够习惯,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对社会主义还不熟悉.旧社会的痕迹和缺陷还明显地存在.广大人民群众一方面欢迎新制度,一方面又还感到不习惯,甚至有些人还留恋旧社会.政府工作人员的经验也还不够丰富,对于一些具体政策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和探索.由于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已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如何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相互矛盾,就成为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四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还有广泛的影响,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很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也已经确立,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观念也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主体规范.但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并同社会主义思想争夺意识形态阵地.教育、科学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从全国来看,文化事业还不够发达,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很低,文盲半文盲几乎占全国人口的1/4,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还根深蒂固,并有着广泛的市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没有完全提到国家发展最重要的位置上.而社会主义不可能建立在一个文盲半文盲充斥的国度里,所以,必须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主要成果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不发达、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确实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的一个崭新课题,也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项前无古人的光荣使命.它既不象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中取得胜利,从而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不同于俄国的情况.所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不能教条主义地摘引共产主义的文献,也不能单纯地仿效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创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实践,努力摸索一条“自己的路”,尽管道路曲折,但仍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一)以苏联为鉴戒,走自己的路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诚然,完全按照苏联的模式,毫不犹豫地认定“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是一条现成的道路.因为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唯一参照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十分重视苏联的经验,但不迷信苏联的经验.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苏联革命的经验)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国初期从苏联学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五”计划在很大程度上走的就是这条路子,正是运用这种体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了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生活多样性的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的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中国共产党开创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成功实践经验,启发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认识到,建设道路也同样不能照搬外国.应由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这正如毛泽东后来谈到的,对建国初期照抄苏联的办法,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发觉统得太死,不行,着手改进体制”.
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巨大困难.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及其领导时期苏联党和人民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历史.但与此同时,毛泽东又认为,揭开斯大林的盖子,打破神化主义,这对于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包括我们党,破除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解放思想,努力寻求适合本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有着积极的意义.
正是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斯大林所犯错误的深入思考,毛泽东提出了“以苏联为鉴戒”,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论十大关系》中.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一报告,是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工作汇报之后形成的.所以,毛泽东在报告一开始就提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鉴.”[2> 这就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的根本思想.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的十个问题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其中,前五种关系主要涉及经济建设的问题,后五种关系则主要是如何在政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毛泽东着重谈了苏联存在的问题和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肯定了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但要避免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的问题.“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3> 这样做,不仅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且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使重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第二,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上,要积极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同时要争取和利用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这样使我们有更多的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对发展沿海工业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害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
第三,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上,国防不可没有,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但是,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因此,要加强国防,就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
第四,在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上,必须兼顾三者的利益,处理好三者的关系.要避免苏联过去的做法,把农民挖得很苦.把农民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低,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要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这是一个关系到六亿人民的大问题.“鉴于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我们必须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4>
第五,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利,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5> 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正当的独立性,正当的权利,省、地、市、县、区、乡都应当有,都应当争.总之,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大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第六,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我们的政策是比较稳妥的,是比较得到少数民族赞成的.在苏联,俄罗斯民族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很不正常,我们应当接受这个教训.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
第七,党和非党关系.究竟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苏联不同,我们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对他们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我们要改善同民主党派的关系,尽可能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应当肯定,还有反革命,但是已经大为减少.今后社会上的镇压反革命,要少捉少杀.机关、学校、部队里面清查反革命,要坚持在延安开始的一条,就是一个不杀,大部不捉.对一切反革命分子,都应当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新的机会.这样做,对人民事业,对国际影响,都有好处.
第九,是非关系.党内外都要分清是非.“如何对待犯错误的人,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犯错误的同志,要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过去,在以王明为首的教条主义者当权的时候,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学了斯大林作风中不好的一面.他们在社会上不要中间势力,在党内不允许人家改正错误,不准革命”.[6> 我们要记住这个教训.“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是团结全党的方针,我们必须坚持这个方针.
第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针对苏联所出现的问题,毛泽东在谈到如何处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应当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7>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毛泽东后来多次回顾说,前几年经济建设主要学外国经验,1956年4月提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确立了走自己的路,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后,宣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以俄为师,以消灭私有制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所称的社会主义,没有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没有给人民带来共同富裕,恰恰相反,而是把中国带进最穷国家之列。经过二十几年社会主义建设,到1978年,中国人均GDP只有244美元,比邻邦巴基斯坦,印度还低,是全世界倒数第二。工人平均工资还停留在1952年的水平。还饿死不少人。由此看来,实行三大改造...

全部展开

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后,宣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以俄为师,以消灭私有制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所称的社会主义,没有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没有给人民带来共同富裕,恰恰相反,而是把中国带进最穷国家之列。经过二十几年社会主义建设,到1978年,中国人均GDP只有244美元,比邻邦巴基斯坦,印度还低,是全世界倒数第二。工人平均工资还停留在1952年的水平。还饿死不少人。由此看来,实行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并没有引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的,让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因此称它进入了社会主义,也值得商确,至少可以说这些措施,不符全中国国情。改革开放之后恢复私有制,引进外资,实行市场经济,使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也不断得到改善。(当然问题也不少)到2006年,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远超出巴基斯坦和印度,跃居世界中流,这样看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到是适合中国国情。不过,按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应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个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因为它不消灭私有制,生产力的水平也很落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自己定义的专有名词,其内容由我们自己定,一切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政策措施,都可以吸取。是否正确,要由实践来检验,而不是用名人名言来论证,更不是用姓资姓社来评判其是非。因为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不论什么流派的理论,都是要让全社会的人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与此背而驰的,不论叫什么好听的名称,都不应称其为社会主义。

收起

如何正确认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如何正确认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题!1.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注意新变化的原因及其实质?2.如何正确认识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3.我们应当如何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 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四千字 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二十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二十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与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造有着怎样的历史关联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有人认为当前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否定,社会改造是不是搞早了,搞错了? 为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如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国情明天就要发言了.不知如何说是好.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共产党人是如何让建立真正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而进行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适合中国国情的毛泽东开创的道路是什么 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如何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作用 如何正确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如何正确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如何正确认识党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