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了解哪些科学试验和科学研究的神奇作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1:03:36

你还了解哪些科学试验和科学研究的神奇作用?
你还了解哪些科学试验和科学研究的神奇作用?

你还了解哪些科学试验和科学研究的神奇作用?
用火柴“点亮” 电灯.
取一支长约 10 厘米的普通铅笔,用小刀细心地将其木质笔杆剖开.小 心,别割破了手.取出铅笔芯,用导线把它和一节 1.5 伏的干电池、一只额 定电压为 2.5 伏的小电珠串联成如图所示的电路.为了保证接触良好,可把 干电池、小电珠放在焊有引出导线的电池盒和装有接线柱的灯座上.连接铅 笔芯的导线应在笔芯上绕 3—5 圈.
先把和小电珠相连的导线 A 沿铅笔芯移到和 B 相距 1 厘米的位置上,此 时小电珠较亮.然后,向远离 B 的方向缓慢移动 A,可以看到随着 A、B 间距 离的增大,小电珠逐渐变暗.等小电珠刚好媳灭时,就停止移动 A.
现在,划燃一根火柴,并用火柴的外焰加热 A、B 之间的铅笔芯.你可以 发现,随着铅笔芯温度的升高,本来已熄灭了的小电珠逐渐变亮了.火柴媳 灭后,它又慢慢变暗,直至熄灭.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铅笔芯是一种导体,其电阻随着长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当 A、
B 间的距离增大时,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减小,小电珠变暗,最终熄灭.但是,导体的电阻还和温度有关.对一定长度的铅笔芯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小.所以,当用温度很高的火柴外焰加热铅笔芯时,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又由小增 大,导至小电珠由暗变亮.火柴熄灭后,铅笔芯温度降低,电阻增大,使小 电珠重归熄灭状态.
对金属导体来说,温度升高,电阻增大.所以,火柴不仅能“点燃”电
灯,还能“媳灭”电灯呢.
找一只已不会亮的 100 瓦白炽灯泡,敲碎玻璃,取下其中的灯丝.把灯 丝小心地接在接线板的两个固定接线柱上.再用导线把它和一节 1.5 伏的干 电池,一只额定电压为 2.5 伏的小电珠连接成图所示的电路.此时,小电珠 发光.
划燃火柴,用其火焰顶部加热灯丝.你会发现,随着灯丝温度升高,小
电珠逐渐变暗,直至熄灭.火柴熄灭后,小电珠又重新变亮.温度对金属导体电阻的影响确实是很大的.以常用的 40 瓦白炽灯中的钨
丝为例,不通电时电阻约 110 欧姆左右,加上 220 伏电压,正常发光时电阻
是 1200 欧姆左右,相差十倍以上.当温度降低到接近—273℃时,电阻甚至 会消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超导”现象.

我们都希望乘坐会飞的汽车上下班,希望自己穿上飞行衣,想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可直到今天,科技仍然无让我们实现这些愿望,不管史蒂夫·乔布斯把iPad说得多么神乎其神,它的功能显然无法满足我们的上述愿望。如果说我们现在还没有会飞的汽车和还没起床就把早餐送到面前的机器人,但至少我们在朝着未来发展,在未来,借助现代科技,我们的身体将具备一些惊人的功能。...

全部展开

我们都希望乘坐会飞的汽车上下班,希望自己穿上飞行衣,想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可直到今天,科技仍然无让我们实现这些愿望,不管史蒂夫·乔布斯把iPad说得多么神乎其神,它的功能显然无法满足我们的上述愿望。如果说我们现在还没有会飞的汽车和还没起床就把早餐送到面前的机器人,但至少我们在朝着未来发展,在未来,借助现代科技,我们的身体将具备一些惊人的功能。

收起

壳理论
弹性力学的一个研究内容,它研究薄壳体在各种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如变形情况、内力分布规律等。壳体也是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所谓壳体是由内、外两个曲面围成的物体,两个曲面称为壳体的表面。与两个曲面等距的点所形成的曲面称为壳体的中面;两曲面之间的中面法线长度称为壳体的厚度。一般壳体可用中面的几何形状和厚度来描述。中面封闭的壳体称为封闭壳体,否则称为开口壳体。开口壳体除了内外表面外,还有...

全部展开

壳理论
弹性力学的一个研究内容,它研究薄壳体在各种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如变形情况、内力分布规律等。壳体也是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所谓壳体是由内、外两个曲面围成的物体,两个曲面称为壳体的表面。与两个曲面等距的点所形成的曲面称为壳体的中面;两曲面之间的中面法线长度称为壳体的厚度。一般壳体可用中面的几何形状和厚度来描述。中面封闭的壳体称为封闭壳体,否则称为开口壳体。开口壳体除了内外表面外,还有四周的边界面。最大厚度远小于中面曲率半径和另外两个方向尺寸的壳体称为薄壳。薄壳主要以沿厚度均匀分布的中面应力而不是以沿厚度变化的弯曲应力来承受外载,具有重量轻、强度高的优点,所以在航天、航空、造船、化工、建筑、水利和机械等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薄壳理论是19世纪末在基尔霍夫-乐甫假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进入20世纪后,在生产技术的推动下,壳体理论曾有较大的发展。当时主要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壳体建立各种简化理论。50年代开始对基尔霍夫-乐甫假设进行修正,使薄壳理论精确化。随着电子计算机的进步,薄壳理论在数值计算以及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相结合两方面都有迅速发展。
基本理论 薄壳的几何形状和变形情况通常都很复杂,必须引入一系列简化假设才能进行研究。最常用的假设是基尔霍夫-乐甫假设,以此为基础可建立薄壳的微分方程组,通过解微分方程组可得到壳体中的位移和应力。
基尔霍夫-乐甫假设 1874年德国的H.阿龙将薄板理论中的基尔霍夫假设推广到壳体。1888年经英国的A.E.H.乐甫修正,形成至今仍然广泛采用的薄壳理论。基尔霍夫-乐甫假设包括四个内容:①壳体厚度(t)远小于中面最小曲率半径R; ②壳体的变形和位移量都非常小,而且转角和应变是同级小量,在变形几何关系中可以忽略二次以上的高阶项;③中面法线方向的正应力分量远小于与法线垂直方向上的正应力分量,前者在应力-应变关系中可略去不计;④变形前中面的法线在变形后仍为法线,且在变形过程中,壳体厚度不变。严格地说,③和④两点假设是不相容的,不过由此引起的误差在t/R量级以内,这对薄壳来说是允许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