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有一题是测定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里面用到了连通器,在检查气密性时,答案说将连通器一端抬高,如果两端液面不相平,则说明不漏气.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在密封环境下抬高一端就不相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7:01:25

化学有一题是测定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里面用到了连通器,在检查气密性时,答案说将连通器一端抬高,如果两端液面不相平,则说明不漏气.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在密封环境下抬高一端就不相
化学有一题是测定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里面用到了连通器,在检查气密性时,答案说将连通器一端抬高,如果两端液面不相平,则说明不漏气.
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在密封环境下抬高一端就不相平,这如何用气压知识解释?
那如果不密封呢?

化学有一题是测定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里面用到了连通器,在检查气密性时,答案说将连通器一端抬高,如果两端液面不相平,则说明不漏气.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在密封环境下抬高一端就不相
你可以参考一下这个,这是我以前给人回答U形管检查气密性的原理:
这个是利用物理连通器的原理.如果一端密封,一端敞口,气密性良好的话,上下移动敞口一端是应该有液面差的,因为U形管的两端气压不同,造成气压高的一端液面低于气压低的一端,气压大,对液面的压力也大.如果漏气的话,那么两端的气压会因为漏气的地方使之相同,这样一来无论你怎样移动,都不会产生液面差的,因为两边的气压等大,对液面的力都相同,则液面持平.

测定铜锌合金分粉末中锌的质量分数需要什么仪器? 初中化学:某化学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定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图中固定装置已略去) 探究过程2012·武汉某化学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定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图中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黄铜(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详细见补充,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黄铜(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取10克样品放入烧杯中,再取60克稀硫酸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假黄金(铜锌合金)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假黄金(铜锌合金)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称取20 g假黄金置于烧杯中,用某浓度的稀盐酸50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假黄金(铜锌合金)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称取25克假黄金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假黄金(铜锌合金)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称取25克假黄金置于烧杯中,用某浓 小黄用右图装置测定铜锌合金(化学高手请进,请写明详细理由)小黄用右图装置测定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和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必要的固定装置已略去):①连接装 为了测定某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某同学利用该合金的粉末与稀硫酸反应为了测定某铜锌合金的组成,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利用该合金粉末与稀硫酸反应,进行了三次实验,所得相关实验数 测定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向质量为26g的铜锌合金中滴入10%的稀硫酸98g 时 恰好不反应氢气,求生成氢气的质量 2.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小黄用右图装置测定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和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必要的固定装置已略去 为了测定某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某同学利用该合金与稀硫酸反应,进行了三次试验 测定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取26.0g铜锌合金加入到盛98.0g稀硫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称得...测定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取26.0g铜锌合金加入到盛98.0g稀硫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 为了测定某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13、为了测定某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准确称取20.0g合金,向其中不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有气泡逸出,实验过程中测得产生气体的质量 初三表格化学计算题.质量分数什么的,需要详细过程为了测定某铜锌合金(即铜锌混合物)中锌的质量分数,某同学利用该合金与稀硫酸反应,进行了三次实验.所得相关数据记录如下(实验中 化学有一题是测定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里面用到了连通器,在检查气密性时,答案说将连通器一端抬高,如果两端液面不相平,则说明不漏气.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在密封环境下抬高一端就不相 2.(计算) 为测定铜锌合金中各成分组成,取20g铜锌合金样品,将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120g稀硫酸分成6份依次重写:为测定铜锌合金中各成分的组成,取20g铜锌合金样品,将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120g 计算题 ''测定黄铜(铜锌合金)中锌、铜的质量分数某课外小组进行''测定黄铜(铜锌合金)中锌、铜的质量分数探究.现称取20g块状黄铜样品置于足量的稀盐酸中,待反应完全后,过滤、洗涤 为了测定某铜锌合金锌心的质量分数!了测定某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某同学利用该合金与稀硫酸反应,进行了三次试验,所得相关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中误差不计)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黄铜是铜锌合金 为了测定某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甲乙丙三位同学“黄铜”是铜、锌合金,为了测定某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烧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