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饲养蝈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3:52:34

怎样饲养蝈蝈?
怎样饲养蝈蝈?

怎样饲养蝈蝈?
我国的蝈蝈产地非常广,黄河以北河南省北部、河北省、陕西省、山西省、山东省、天津、内蒙古、北京,以及东北三省的广大地区都有分布.河北、山东的蝈蝈种类最多,而北京的名贵蝈蝈最多.蝈蝈的优劣不在于形体的大小,而关键是在其翅膀,因为翅膀是它“演奏音乐”的工具,玩蝈蝈的行家们根据其翅膀把蝈蝈分为三个等级:短翅、长翅、超长翅.不管是什么颜色的蝈蝈,短翅者居多,占99%以上,长翅和超长翅者则非常罕见,尤其超长翅者乃蝈蝈中的珍品,很难觅见,其声音响亮而纯厚,怡人动听,很远处便可听到.
  只要温度适宜,蝈蝈一年四季都可饲养戏玩.因季节不同,温度变化,饲养蝈蝈的工具也不一样,蚱颇多,每年阴历七八月份蝈蝈最多的时候,常与小伙伴一起上山捉蝈蝈、蚂蚱等,有时还挖一小土坑,将蝈蝈、蚂蚱放在一起“打架”,其结果都是蚂蚱被蝈蝈打败、致死,而尸首被蝈蝈吃得残缺不全.由此可见,与蚂蚱相比,蝈蝈之好战可能是为“食”而战,蝈蝈也就不是素食者了.这一点对于蝈蝈饲养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喂蝈蝈植物的叶子和果实之外,还要适当喂点小昆虫.根据笔者对济南、聊城等地养蝈蝈者的调研,他们一般喂蝈蝈菠菜叶子、花生米、苹果、胡萝卜,甚至还喂一些米饭、馒头等.冬天以胡萝卜为主,因为胡萝卜有营养,又去火.遇到蝈蝈不爱进食,肚子变小了,就赶快改善伙食,逮两只蚂蚱或其他小昆虫给它吃,就没事了.饲养在葫芦里的蝈蝈,最好放出来在外面喂食,以免伤着蝈蝈.另外,每天还要给蝈蝈饮水.
  鸣虫都属于变温动物,对温度要求很高.蝈蝈是“阳虫”,有很强的耐热性.气温在15度以下,蝈蝈很少鸣叫,而在30度左右则蝈蝈最喜欢鸣叫.蝈蝈的寿命一般在5~8个月,其长短与温度和鸣叫的时间有直接关系.冬天的蝈蝈特别要注意温度,温度低时,尽量不要让它鸣叫,白天放在葫芦里,揣在怀中,温度借人体温度升高,蝈蝈乐于鸣叫,但每次不宜超过半小时,一天不超过三次,否则会缩短蝈蝈的寿命.
  蝈蝈的优劣主要看两个方面:首先看翅膀,因为蝈蝈的主要发音器官都在翅膀上,根据翅膀特征把蝈蝈分为短翅、长翅、超长翅三种.翅子大、厚、高是精品蝈蝈的主要特征;其次是听声音.玩虫名家把蝈蝈的声音分为脆叫、亮叫和老憨子三种.“脆叫”为“呱呱之尖锐声音”,听之令人心烦,这种蝈蝈 比较普遍,属劣等之列.“亮叫”乃“官官……”之清脆悦耳声音,使听者心情愉快,乃虫家所青睐的.“憨叫”似“管管……”之音,音柔和而动听,酷似音乐,属于蝈蝈之上品.(参见夏美峰著《名虫玩赏》,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
  捕捉蝈蝈的时季一般从阴历的六月到九月.每年的阴历五月左右为蝈蝈的孵化期,幼虫从地下出来后经过7次蜕皮才能成为成虫.成虫后一周左右就可以鸣叫,并寻找配偶.夏季捕捉蝈蝈应选择草木茂盛的地带,回家后放于大葫芦、笼 中饲养,并可以让它们产卵,然后人工孵化.笔者幼时捕捉蝈蝈一般只带盛蝈蝈的草笼(图44),赤手逮后置于笼中回家饲养.自然中蝈蝈的颜色随着季节而变化,与自然环境颜色基本一致,这就是昆虫的保护色.野生蝈蝈性情狡黠而动作敏捷,一旦听到其他动静,就会停止鸣叫,并迅速逃逸或隐藏起来,使你无法确定它的方位.逮时,先静听蝈蝈的鸣叫,大致确定其位置,然后寻音蹑脚而至,待到发现其具体位置时,用右手两指迅速捏住蝈蝈的项部,十拿九稳,但要敏捷,用力不要过大,不要碰蝈蝈的翅子和腿,否则会影响蝈蝈的鸣叫效果,甚至致其不会鸣叫.蝈蝈的两条长而粗的大腿一方面用于跳跃,使其行进速度非常快,另一方面辅助翅子发出声音,因而也可以说是重要的发音器官.如果两条大腿受伤或掉了,蝈蝈也就无法鸣叫了.
  晚秋因气温日低,蝈蝈多聚集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早晚温度低时多不鸣叫,中午才群声四起,是逮蝈蝈的最佳时间.秋末之蝈蝈,因经历了气温变化的磨练,适应能力比较强,人工饲养存活时间较长,甚至可以越冬.
  雌雄蝈蝈形状不一样,北方又称雌性蝈蝈为“驹子”,背上无翅,尾上有产卵用的“长枪”.雌雄蝈蝈交配时雌上雄背,受精后,雌性将尾部“长枪”插入土中2~3厘米处产卵,卵约6~7毫米,成麦粒形.自然条件下,蝈蝈卵在地下过冬,来年在适当温度下孵化出幼虫.幼虫破壳后,爬出地面,经过7次蜕皮逐渐变为成虫,并开始新的繁育周期.
  从古至今,以卖蝈蝈为生者不在少数.所卖蝈蝈有的是从自然界中捕捉来的,另外也有人工孵化的.北方人把人工孵化蝈蝈称为“份虫儿”.与从自然界中捕捉蝈蝈相比,人工孵化有其优点:其一,可以获得大批量的蝈蝈;其二,可以借助杂交培育优良品种的蝈蝈;其三,借助人为因素,可以控制蝈蝈的孵出时间,满足更长时间的市场需求.人工孵化蝈蝈乃一些人生财之道,因而蝈蝈孵化技术和方法一般不外传,有如民间独特的手工艺一般.近年来,介绍蝈蝈人工养殖方法的书很多,里面也多提到一些蝈蝈孵化的经验,王世襄先生所著《中国葫芦》、夏美峰先生所著《名虫玩赏》中有都有描述.笔者并非玩虫名家,更无养殖孵化蝈蝈的经验,只能根据一些文献,别人经验,以及自己幼时在农村中生活观察的记忆做简略的描述,有乐于此道者,不妨可以一试.
  人工孵化蝈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为蝈蝈准备产床.自然中的蝈蝈是将卵产到土壤里,并在土壤里过冬,来年孵化,以延续后代.人工孵化蝈蝈也需要准备蝈蝈产卵所需要的土壤环境.为提高蝈蝈的成活率,需要对土壤和盛器进行消毒处理.将筛过的细沙和土按一定比例混合经过高温消毒放入敞口容器中,厚约6~7厘米(一般蝈蝈将卵产在2~3厘米的深度),用手抹平压实,但不宜过硬,否则幼虫无法钻出.然后喷水,使土壤保持一定的湿度.这就是蝈蝈的人工“产床”.
  第二步:产卵.可以选择自然中已经受孕的蝈蝈直接产卵,也可以选择品种优良的雌雄蝈蝈数只(不宜过多)放入产床的容器中,交配后两周就可以产卵.此时,可以直接将产床置于温室中,进行孵化.但由于蝈蝈卵在土中深浅不一,一些幼虫无法钻出土壤而死掉,幼虫成活率比较低.为了提高幼虫成活率,便于保存蝈蝈卵,人为控制蝈蝈的孵化季节,可以再进行第三步操作.
  第三步:筛卵与布卵.用筛子将产床中的蝈蝈卵筛出,可以集中保存(可以放在冰箱里),或进行重新布置(布卵),再进行孵化,以提高幼虫的成活率.布卵前期工作与第一步差不多.将沙和土混合铺在敞口容器底部,厚度约6~7厘米,将蝈蝈卵均匀排开,再在上面覆盖2~3厘米的沙和土.适当喷水,使土壤保持较好的透气性.
  第四步:加温.蝈蝈的最佳孵化温度在25~33度左右.夏季气温比较高,直接在阳光下可以孵 化,并随时给孵化器表面喷水.如果在温室中,最好人为控制好温度的波动范围.温度控制是蝈蝈孵化成败的关键所在,是最难掌握的一个环节.一个月后,卵上出现蝈蝈的眼睛; 两个半月,幼虫基本雏形已具; 三个月后,幼虫破土而出.刚出壳的蝈蝈颜色很浅,然后逐渐变深.经历七次脱壳,就可变成成虫.在蝈蝈第三次脱壳时,就可以辨认出雌雄,雌者可以被淘汰,雄者可以分罐饲养.蝈蝈自破壳到成虫,如同婴儿的成长过程,食物营养非常重要,特别要喂一些含钙或维生素D比较丰富的食物,如豆类、胡萝卜、羊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