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导游词35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2:15:35

长城导游词350字
长城导游词350字

长城导游词350字
八达岭位于北京西北60公里处,东经116°65’,北纬40°25’,是峰峦叠嶂的军都山中的一个山口.明代《长安客话》说,“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
八达岭这名,最早见于金代诗人刘迎的长诗《晚到八达岭下,达旦乃上》和《出八达岭》.元代,这里称“北口”,是与南口相对而言.南口在北京北郊昌平县境内,从南口到北口,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峡谷,峡谷中有万里长城的著名关口“居庸关”,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叫“关沟”.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其险要.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瓴,如窥井.“古人有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八达岭山口的特殊地形,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一向驻以重兵把守.八达岭成为军事战略要地,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据《史记》记载和近年来文物工作者普查,都证明八达岭一带在战国时期筑有长城,而今仍见残墙、墩台遗存,其走向,与今明长城大体一致汉习记载:曾设军都、居庸两座关城.北魏《水经注》说:“居庸关在居庸界,故关名也,南则绝谷,垒石为关址,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其水历山南,迳军都界……,”因此,有专家认为汉置居庸关,关址在八达岭.“居庸”之名从何而来?是秦始皇筑长城,从南迁徙一批贫苦农民和囚徒,到军都山妫川小盆地定居,称为庸徒居处.汉武帝时,将妫川置居庸县(仿延庆).《水经注》所记载的关址地形地貌和山水流势,与八达岭的地理环境相同.
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曾在八达岭一带修筑长城.据《魏书世祖本纪》记载,北魏拓跋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国都平城(今大同)以北,修筑长城,名叫“畿上塞围”,东起上谷军都山(即八达岭一带),西至黄河岸.后来到北齐王朝天保六年(555年),又修筑长城,西起大同,经军都山东去,把长城延长到了海边.
八达岭长城在明朝重新修筑.
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城墙在军事上的重要,当了皇帝后,即“高筑墙”,设防备战,其时各州府县,也纷纷兴筑城池.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冯胜等率军在北方筑关制塞,修筑长城,加紧练兵屯田,以防元残余势力南侵.
1403年,明王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即位.1420年,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朱棣决心统一中国,先后五次御驾亲征,大军深入蒙古高原,最远到达现在苏联境内的鄂嫩河附近.(1488年以后),才开始进行浩大而全面的修筑长城工程.经过270年的漫长岁月,先后共有18次大规模的修筑工程终于建成一道高墙,东起辽宁省的鸭绿江边,西止于甘肃省嘉峪关以西的布隆吉,这便是我们通常说的现在还能看到的万里长城.明长城全长14600多华里,经过我国北方七个省、市、自治区.无论从工程技术水平和设防的严密程度,都是以前的长城无法比拟的.在此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我们今天看到的万里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连结于秦始皇时期,完善于明王朝.
明代万里长城,再不是单一的一道高墙,而是修筑成“层层布防”的纵深防御体系,重点地区还修筑了多道城墙、关隘.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地,都修筑了长城复线,山西设置的长城复线就有四条这多.在重要的交通军事要地,修筑多座关城和多道较短的墙,如雁门关的十里山谷,有28道石墙,可谓“寸土设障,步步为营”.
八达岭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第一位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之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再驾返咸阳,而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朝帝王北伐、清代天子亲征……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到于历代皇亲贵族、文人墨客吟诵八达岭的诗文更是数不胜数,最早留下诗章的是唐代诗人高适,他诗中写到“绝坡水连下,群山云共高”.至于在那些民族纷争、金戈铁马的岁月,八达岭上更是上演过一幕幕恢宏的史剧.而今,旧中国的苦难,两千年的历史诸侯争霸,朝代更迭的往事,都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长城十万里,文化五十年,时代赋予了八达岭长城以新的使命.它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矗立在万山之巅,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也现出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百折不挠的伟大品质和精神.它成为联系我国各族人民、海外侨胞、国际友人的友谊纽带.它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同志提议修复八达岭长城,接待国内外游人.
清代以来,八达岭长城已日渐荒废.关城西边“北门锁钥”的城台,残毁过半;东边“居庸外镇”城墩摇摇欲坠;长城城墙的墙身、宇墙、垛口、墙台、敌楼等已是断壁残垣.国务院作出修复的决定后,有关部门立即行动,尔后又曾进行多次修缮.
1961年,国务院确定八达岭关城和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在邓小平同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倡议下,古老雄关更换新颜,先后修复敌楼19座,城墙全长3741米,使游览总面积达到1.9万平米.1986年,八达岭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1987年,联合国接受万里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1991年8月,八达岭作为万里长城的精华,在北京故宫博物馆,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类文化遗产证书.1991年12月,在珠海举行的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评选活动揭晓命名大会上(全国候选景点94个,回收有效选票48万张),八达岭因其景点著名,以37万张的绝对多票数,成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首.
八达岭长城驰名中外,誉满全球.它是万里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不到长城非好汉”.迄今.八达岭已接待中外游人一亿三千万,先后有尼克松、里根、撒切尔、戈尔巴乔夫、伊丽莎白、希思等372位外国首脑和众多的世界风云人物,登上八达岭观光游览.这种情况,在世界风光名胜景点中,实属罕见.八达岭长城给来访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味.
八达岭长城,作为万里长城的精华,正以古老而年轻的雄姿,迎接慕名而至、纷至沓来的天下游人.登过长城的人,莫不叹为观止.
八达岭长城,全长一万二千多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伟大建筑之一.历史久远,公认为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之一.是从月球上唯一能看到的地球上的一座建筑物.
长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那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体现了我们祖先的创造精神.
八达岭是万里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居庸关与山海关、嘉峪关,同是长城全线的重要城墙关隘,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北京去游长城,人们最喜爱到八达岭.目前可乘旅游列车或汽车前往,向西北行约70公里,就可到达居庸关.关城屹立在南口北面,两旁高山夹着一条长达15公里的溪谷,名叫关沟.在重叠的山岗上,树木葱郁,花草竞秀,恰似碧波翠浪,景色优美.早在八百多年前,这里已被称作“居庸叠翠”,列为燕京八景之一了.
到了居庸关,你会被一座奇特的建筑物所吸引,那就是“云台”.这座全部用白色石头修建而成的建筑物,据说从前在这上面是一座精致的寺庙,“云台”是这座寺庙的底座.如今寺庙已经只剩下几个柱础了.“云台”下面是一个可以通行车马的大圈门,与一般门洞不同的是洞壁上刻得有四大天王和其他上千的栩栩如生的佛像,圈门上刻有各式各样的动物和花草.据考古学家说,象这样完整和精致的元代石雕还是少见的.而更为少见的是圈洞内壁上刻有多种文字的陀罗尼经咒颂文.因此,这一座“云台”无论在建筑、雕刻艺术史上或者在语言文字的研究上,都有它重要的价值.
说到这儿,该说说登上八达岭的长城高处的风景了,这时你极目远望,山峦起伏,所谓雄沉刚劲的北方山势,尽收眼底.长城,也恰象一条游龙,什么地方险峻,它就往什么地方爬行.千百年来,一任风吹雨打,屹立在冰天雪地之中,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坚韧性格的化身.
在长城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长城的结构.它总是外侧高险,有的地方下临绝壁,在当时的军事条件下,要想循着险峻的山势攀登到城下,再无依无傍地进行仰攻而想破城取胜,几乎是不可能的.城的内侧有石梯门洞,上下十分方便,城墙上外有城垛,内有宇墙.同时,在一定的距离处,或者是在险要的地方,设有“墙台”和“敌楼”.“墙台”是防守士兵休息的地方,“敌楼”可以了望和射击,也可以施放狼烟或烽火以报警,这些,现在还都有遗迹可寻
万里蜿蜒于中华大地的长城,以其无比宏伟的雄姿久闻于世.今天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下,许多地方已修缮一新,更加气势磅礴,成为我国名胜之首.它吸引着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游人,以一览长城为平生快事.凡到过长城的人,莫不叹为观止.
像巨龙般腾越在崇山峻岭、沙漠戈壁的长城,是由城关、城墙、敌台、烽火台等构成的,是我国古代各地和各民族统治集团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它是两三千年来,由各族人民反复多次修筑而成的,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坚强意志,成为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项光辉灿烂的瑰宝.长城内外各族人民在无数次斗争和长期交往中,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为它们赋诗作画,在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增添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篇章与画卷.
远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西周就有“城彼朔方”的记载.公元前七到三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吞并,形成群雄并立不断混战的局面,他们在自己的边境,先后筑起长城以自卫.如楚率先在南阳地区筑方城数百里;齐则在山东从平阴到东海边琅琊台筑长城,又沿黄河故道筑堤为城;中山、魏、韩、燕、赵、秦等国,各修筑长城数百里至数千里.当时长城总长已上万里,不过是分散各自独立而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一方面拆毁诸国间的长城,另一方面为防北边匈奴,又调动军民上百万人,命大将蒙恬督筑长城,西起洮河沿黄河向东,再按原秦、赵、燕长城走向一直到辽东,绵亘万余里,成为我国最早的万里长城.
西汉时,北部的匈奴族更强盛,屡向南犯,汉朝除采取通好、和亲及出击等手段外,并着手大规模兴筑长城以固边陲.除修缮秦长城外,西面更增筑河西、玉门关、居延泽等长城.北出雁门,五原阴山,东循燕秦长城,从辽东到最西的玉门关,长达两万余里.并列亭西至楼兰,北至胪朐(乌兰巴托东北地区),规模远逾秦代.东汉初北防鲜卑、西防羌戎,又在西汉长城以内,大兴障塞堠坞,总长也达万里以上.两汉时期一北一南所筑长城,是历代规模最大的.
此后,北方各族逐渐进入华北、关中,直至中原,建立起北朝政权,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先后在黄河套以北东至辽西地区,修筑了多重的长城,纵横交错,总长也上万里.隋统一全国后,在黄河中上游由云中经五原、榆林、宁夏至陇西,筑长城四五千里,与北朝在东部的长城正好构成又一体系.
唐代国势强盛,长城以北以西的各部族都归附通好,因此未筑长城,仅在阴山内建“受降城”三座,东西互距四百里,并连以城障;在甘肃西部复筑瓜州故城.这时,东部的高丽为了防唐,在我国东北由扶余、开原、新宾至朝鲜大同江口筑长城二千余里.
朱、辽、金时期,华北的燕云十六州尽归契丹、河西已属西夏、北宋只修治了雁门险阻.以后辽金相继强盛,深入淮汉、以至江北,造成南宋偏安局面,再无力去修筑长城.北方辽金政权却因与蒙古和其他各族间的斗争与矛盾,在今东北内蒙等地兴筑濠堑长城,总长也上万里,称明昌长城,俗称成吉思汗边墙.
明朝建立后,为防范元朝复辟及达旦、瓦刺、女真、吐蕃等族骚扰,在北方不断修筑长城,并且为抗击外国入侵,在东南沿海要地也零星筑了一些长城.明长城之多,是历代之最.主要长城从鸭绿江边的九连城到甘肃的嘉峪关,全长一万五千余里.在北京和山西偏关间,分成南北两道长城.在许多地段上长城除主城墙大边外,还有二边、三边、外边、内边、护边等多道的城墙,如雁门关外有大石墙三道、小石墙二十三道.其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间的一万二千七百里的主长城保存较完善,特别是山海关到北京周围,经戚继光重新督筑过的长城最为壮观.
清朝初,在辽宁、吉林间筑了有名的盛京边墙(柳条边),新旧边墙总长2600余里.对古长城也局部修缮了山海、居庸、雁门、嘉峪等关隘和长城的某些段落.中期以后就未再修缮了.
经历了长久的岁月和人为的破坏之后,许多古长城已到了十分零落的程度.就是明长城也遭到许多损毁.但是,总长十几万里的中华巨龙,仍然是人类古代最巨大壮观的工程.并且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因险制塞、呈现着千姿百态、无一类同的奇丽景观,体现了建筑上的艺术才思.长城内外我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交往,终于突破人为的分割阻碍,已凝结成统一团结和睦友爱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长城作为我们中华伟大文明古国的象征,既是我们民族感到自豪、也为世界各地人民所向往,它将为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