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伯索地》的翻译及题目和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4:14:53

《智伯索地》的翻译及题目和答案
《智伯索地》的翻译及题目和答案

《智伯索地》的翻译及题目和答案
公元前544年(晋平公十四年),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晋,同晋国的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相见晤谈后,神奇地预言:“晋国之政,卒归此三家矣.” 其实此时晋国执政者有六卿,韩、赵、魏之外,尚有范、中行、智氏三家.公室卑弱,六卿强大,政在私门.但是,韩、赵、魏三家的优势还不明显. 然而正是这样的形势,导致私门与公室的斗争,以及六卿之间相互争夺兼并的斗争愈演愈烈.前458年(晋出公十七年),智氏与赵、韩、魏灭范、中行氏而共分其地;前456年,四卿又驱逐晋出公而立晋哀公.晋国的政局至哀公之立而进入一个新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四卿并立,智伯最强,晋国的国政由他一人专擅.晋哀公即位,即是出于智伯的主张,因为他与哀公之父友善,利用私人的关系可以影响和操纵哀公从而控制晋国的大局.达到这个目的以后,智伯又设法把范、中行二家的领地全部攫为已有,从实力上进一步巩固了政治地位. 智伯名瑶,是智宣子之子.当初智宣子要确定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劝他不如立智宵.智宵同是宣子之子.智果认为智瑶各方面优点很多,仪表魁伟,武勇善射,多才多艺,能说会道,性格刚毅果决,能挑剔的地方不多,可就是有个致命的缺点,道德品质不好.也就是说,智瑶是那种有才无德之人.智果料定由智瑶这种人来掌握智氏家族的命运,必然会荡家覆宗,毁灭整个家族.智宣子没有听从智果的劝告,还是确定以智瑶为继承人.智果毅然与智氏家族断绝关系,在晋国太史处立案,自立一宗,称辅氏. 智伯继位后,确实大有作为,内政方面灭范、中行二氏,驱逐晋出公,拥立晋哀公,独擅国政;外事方面一次兴兵伐齐,两次率军讨郑,战功赫奕,威震诸侯.然而在他取得如此成就之时,自身“贪而愎”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贪包括贪得无厌,好大喜功,骄奢淫佚;愎包括刚愎自用,不纳谏言,独断专行.大权独揽之后,使得他骄横跋扈,不可一世. 智伯在蓝台与韩康子、魏桓子宴饮,竟在酒宴上戏弄韩康子,并且侮辱韩康子的家臣段规.智国进谏,说这样做恐怕会招来祸患.智伯大言不惭地说:“难将由我,我不为为难,谁敢兴之!”似乎韩、魏诸家的命运已被他掌握在手中,谁对他也是无可奈何.智国举出晋国历史上(谷阝)氏、赵氏、栾氏、范氏、中行氏等家族遭难的例子,都是因为仇家伺机而动所致.如不谨慎从事而经常结怨于人,那大祸临头的日子就不远了.并说:“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夫谁不可喜,谁不可惧?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蚊子、蚂蚁、黄蜂、蝎子这一类昆虫都能害人,与强宗巨卿的主君和家相结怨,能不提防吗?智伯把这样的规谏当作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 智伯结怨最早、最深的还是赵氏,具体地说,是赵氏家族的主君赵襄子.早在赵襄子继位之前,已与智伯积怨甚深. 关于智伯与赵襄子结怨一事,史籍中有两种不同的记载.《左传》结尾处记载鲁悼公四年(前74年),智伯率军伐郑,其时赵襄子尚为赵氏太子,随军出征,在攻入郑都城门之际,智伯命赵襄子先入城,襄子请智伯先入,智伯当时就口出恶言,说:“恶而无勇,何以为子?”智伯认为襄子缺乏勇气,不敢入城,况且相貌又长得那样丑恶,怎么还能做太子!由此赵襄子十分忌恨智伯.《史记.赵世家》记载,晋出公十一年(前464年),智伯伐郑,赵襄子为将领,智伯酒醉之后,给赵襄子灌酒,还殴击襄子.赵氏的家臣纷纷要求以死相拼,襄子劝阻了大家,并说正是因为自己能够忍辱,才被父亲立为太子.他内心里对智伯的怨恨自是不言而喻.然而返国后,智伯居然还给襄子之父赵简子做工作,要他废除襄子,另立太子.简子不听. 这两处记载虽然有差异,但都是智伯侮辱赵襄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两处都有智伯对襄子为太子的不满,企图动摇他的地位.《史记》中所载,智伯竟是要干预赵氏的家政,这就更引起襄子的愤恨.赵襄子的太子地位可谓来之不易.襄子名毋恤,因其母为赵简子侍婢,又是狄人,本来没有资格继承赵氏的基业.然而他的识见与才干逐渐被简子认识,受到宠爱.一次,简子对几个儿子说,他把宝符藏在常山(今河北曲阳西北)上,谁先得到有赏.诸子回来俱无所得,只有毋恤说他已得到.他说,从常山居高临下攻击代国,可以吞并代国,这就是宝.简子认为此子果有雄图大略,确实可以作为继承人,继续发展赵氏的势力.于是废太子伯鲁,立毋恤为太子.智伯企图阻挠毋恤掌权,自然是想尽早去除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从而遏制赵氏.这对于雄心勃勃的赵毋恤来说,能不恨之入骨吗? 智伯四下结怨,却不自省,而且贪心进一步膨胀,公然伸手向韩氏索要土地.韩康子意欲拒绝,段规劝谏道:“不可.夫知(智)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向)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段规分析智伯的性格,认为他在索要之后必然藏着武力强夺的一手,这是他阴鸷、刚愎的本性决定的;另外,他这个人贪得无厌,决不会只向韩氏一家索要土地,韩家给他一点甜头,他必定还要到处伸手,等到别人拒绝,动起刀兵,那时就有机可乘了.韩康子觉得这办法可行,先受一点损失,但可以避免同智氏交兵,又能挑起事端,从中渔利,因此决定送给智伯一个万家之邑,派出使者奉上. 智伯一计得逞,满心喜悦,随即又向魏氏索要土地.魏桓子的本意当然也不愿意,谋臣任章问为什么不愿意,桓子说,无缘无故地索要土地,无法答允.任章说:“无故索地,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智)伯必骄.骄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智)氏之命不长矣!”任章从总体形势上分析,智伯索地得逞,会狂傲,狂傲必然轻敌;被索者会自然而然地联合为一个阵营,共同对抗智伯.以联合阵营的强大实力来对付一个轻敌狂傲的敌人,胜负的结局显而易见.他还讲了“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的辩证思路,劝魏桓子不必为爱惜领地而单独与智氏对抗,一定要等形势变化到对智伯不利时再说.魏桓子听从了任章的劝告,也送给智伯一个万家之邑. 智伯轻而易举得到两个万家之邑,如法炮制,向赵襄子索要蔡、皋狼之地.襄子断然拒绝.智伯索地,明显的是要蚕食三家.蚕食不成,即变为鲸吞.智伯当即率领韩、魏二氏,以三家的甲兵攻伐赵氏,意欲一举而翦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