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论语翻译,指点指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14:20:58

谁有论语翻译,指点指点!
谁有论语翻译,指点指点!

谁有论语翻译,指点指点!
1、简介孔子和《论语》
  (1)2.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前后达 13年.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不见用.68岁时返鲁.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其学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在认识论和思想教育方面,承认“生而知之”“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但强调“学而时习之”,提倡“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但鄙视“学稼”“学圃”.……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论点.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奉为圣人.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2)《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从宋朝以来,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论语》包括《学而》《为政》《八佾》《里仁》等20篇.一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记一件事或者几句话.文字都很简短,但是精练质朴,含义很深.内容涉及的方面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几乎无所不谈.这里面包含着孔子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其中有些言论,可以看作格言,足供后人借鉴.《论语》的作者不详,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大概是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宋代朱熹《论语集注》,是比较通行的读本.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最便于阅读.
  2、朗读八则语录
  这八则语录主要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其中有些词语已经成为成语.牢记在心,你将终身受益.
  3、语录之一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字词】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特指有学问的男人,相当于“先生”,这里指孔子.《论语》中凡“子曰”中的“子”,都是指孔子.学:学习,学到了知识.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可不译.时:按时.习:温习.之:指学到的知识.亦:也.说:通“悦”,愉快,高兴.乎: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朋:古代“朋”和“友”有区别,“同师曰朋,同志曰友”,这里泛指朋友,可以译成“志同道合的人”.知:知道,了解.而:转折连词,相当于“却”.愠:恼恨,怨恨.君子:指有地位的人,或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分析】第一则讲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习”是学习方法.只有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有朋”句讲学习的乐趣,讲学习的态度.与朋友一起探讨问题,才能集思广益;与朋友探讨问题,其中也有无限的乐趣.乐学是搞好学习的条件之一.“人不知”句,是讲学习态度.意思是说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才能,不是为了夸耀,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德时,不应怨恨,这才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应有的态度.这句话对学习者的个人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语录之二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字词】而:顺接连词.可:可以.以:凭借,“以”后省略宾语“之”.为师:做老师.矣:表示陈述语气,可译成“了”.
  【分析】第二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温故”不仅要巩固旧知识,还要能“知新”,能有新的理解或发现.“可以为师矣”是孔子对能做到这一点的人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表现了孔子对学习中的“温故”的一种极为深刻的见解.
  5、语录之三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字词】学:第一个“学”是死读书,死记硬背的意思;第二个“学”指认真学习.思:第一个“思”是指思考,动脑筋;第二个“思”是指空想.而: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可是”.则:两个“则”都是连词,相当于“就”.
  【分析】第三则也是讲学习方法,以精练对称的语言,指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学习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6、语录之四
  【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历代学者对“是知也”的“知”有多种解释,一种从“知”理解,解释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道理;另一种从“智”理解,认为“知”通“智”,解释为明智、聪明.如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译为“这就是聪明智慧”,因之读‘知’为‘智’.他又说:“如果‘知’如字读,便该这样解释:这就是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一般学者倾向于“知”这种理解.)
  【字词】由:姓仲,名由,字子路,亦字季路,孔子的弟子.诲:教,教导.女:同“汝”,你.知:第一个和第六个“知”指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之:第一个“之”代孔子的训言,后两个“之”代事物.为:就是.是:这.
  【分析】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采取极其诚实的态度,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切切不可不懂装懂.孔子这段话是对弟子子路讲的,一开始采用呼告、感叹的句式,以求听者的注意和重视,也说明了孔子对这一学习态度的极端重视.
  7、朗读前四则语录
  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前四则语录,做到会解释.
  第二课时(17-4-70)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检查《论语八则》的记忆情况
  2、语录之五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 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字词】子贡:孔子的弟子,卫国人,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文子:卫国的大夫孔圉,字仲叔,谥号叫“文”.古代贵族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叫“谥”,或“谥号”.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按古谥法,勤学好问的人可得到“文”的谥号.何以.即以何,凭什么.谓之:称他为.谓,称为.之,他,指孔文子.也:这里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而:顺接连词.敏:聪敏.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下问: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询问,这里指向人请教.也:这里表示陈述语气,可不译.
  【分析】第五则讲的是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成为学习方面著名的格言.据《史记》记载,孔子到卫国时,卫国大夫孔圉曾经就用兵作战的问题请教过孔子,孔子没有回答他,可见孔子对他并无好感.因此孔子的弟子子贡对孔圉死后被赐予“文”的谥号感到不解,向孔子请教.孔子不以个人的好恶来评价一个人,他实事求是地肯定了孔圉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并借此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3、语录之六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字词】默:静默,不说话.而:第一个“而”连接修饰语“默”和中心语“识”,可译成“地”;第二个“而”是顺接连词.识:记住.厌,满足.何有:即“有何”.有什么.哉: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呢”.“何有于我哉”,在我这里有什么呢?意思是这三件事我都没有.
  【分析】第六则,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正确态度,第三句讲教育人的正确态度.这三方面,孔子一生都是这样做的,但他却说“何有于我哉!”,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谦逊态度.
  4、语录之七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字词】师:老师,这里指值得取法、学习的人.焉:这里相当于“于之”,在里面.择:选择.其:他们的,指上文“三人”的.从:跟从,遵循,这里的意思是学习.而:顺接连词,相当于“就”.
  【分析】第七则是讲学习态度的,反映了孔子“不耻下问”,善于向一切人学习,不仅学习他人的优点,同时注意把他人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以改正自己的缺点.
  5、语录之八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字词】愤:这里是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意思.启:启发、开导的意思.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发:启发.举:提出,举出.隅:方角.方的物体有四个角.反:类推.则:就.复:答复.
  【分析】第八则讲的是教的方法,先让学生思考、表达,再给以适当的启发.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再教他就没有作用.这里强调了学生用心思考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否则,教者讲得再多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6、研讨探究——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行多用语录体,以课文所选的八则来看,只有第五则用对话体,其余七则均为语录体.从文章体式来说,《论语》是我国古代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它的主要特点是:
  A、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作为语录体散文,《论语》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观点很鲜明,但它只提论点,不提论据,不像《孟子》那样援例取譬,纵横议论,而是三言两语就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且立意很深刻.如第三则谈“学”和“思”的关系,两句话,表明孔子主张“学”和“思”相结合,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这一则不仅说明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且充满了辩证思想.
  B、篇幅简短,语言精练.《论语》中记录孔子的话,大多很短.课文中所选的八则,第三则只有12个字,第一则稍长,也只有3O个字.字数虽少,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清楚、完整,这是因为语言非常精练、准确.用概括力很强的格言式的语句,表达了精辟的认识和深刻的哲理.其中有很多语句已成为成语.一直流传,很多成语至今仍很有生命力,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启迪作用,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将使我们终身受益.